宋江是名著《水滸傳》的核心人物,字公明,號“及時雨”,是梁山泊起義軍的領(lǐng)袖。故事發(fā)生在北宋末年的宣和年間,也就是宋徽宗時期。原本,宋江是鄆城縣的押司,相當于縣令的秘書,負責整理資料、傳遞文件等工作,但在江湖上的威望很高。
后來,因為殺了閻婆惜,又在酒后題寫反詩,宋江被迫落草,加入了水泊梁山,并且逐漸成為頭領(lǐng)。他仗義豪爽、仁愛寬厚、樂善好施、悲天憫人,兄弟們都對他非常忠誠。
在宋江的帶領(lǐng)下,梁山的勢力越做越大,甚至連續(xù)數(shù)次逼退朝廷的水陸大軍,并且斬殺了幾十名大將。無奈之下,宋徽宗只好派人招安,卻遭到梁山許多將領(lǐng)的反對。
宋江是讀書人出身,從小到大就想著當官、光宗耀祖,不想落草為寇。于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接受了朝廷的招安。然而,朝廷則派他們鎮(zhèn)壓其他的農(nóng)民起義。結(jié)果,108將死的死、傷的傷,還有出家、自殺的,最后只剩下27人。
回到朝廷后,宋江又遭到高俅的陷害,被賜飲毒酒。他在生命的最后關(guān)頭,還擔心李逵造反,使自己和梁山的名聲敗壞,遂叫來李逵一起喝下毒酒并導(dǎo)致其死亡。
很多人認為,小說里的宋江是妥妥的投降派,滿腦子的忠君封建思想,結(jié)果不僅害死了自己,也害死了一眾的好兄弟。
我們知道,《水滸傳》小說里的人物大多是虛構(gòu)的。但是宋江,在歷史上卻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是有原型的。不過,相關(guān)的資料并不多,小說則賦予了宋江更鮮明的性格特點,以及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使其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經(jīng)典人物。
在真實歷史中,宋江的生卒年月不詳,沒有記載他是讀書人,亦不是什么縣衙的押司,應(yīng)該就是淮南一帶的土匪。
當時,朝廷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宣布梁山泊(今山東省梁山縣、鄆城縣之間)的水域為公有,老百姓如果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需要課稅,激化了貧苦老百姓與朝廷之間的矛盾。
《宋史》寫道,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史斌及楊志等36人在梁山泊起義。他們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轉(zhuǎn)戰(zhàn)青州、齊州至濮州,攻陷十余州縣城池,聲勢日盛。
與《水滸傳》明顯不同的是,起義軍并沒有一直待在梁山泊,而是四處征戰(zhàn)。
當年12月,宋徽宗采納知亳州侯蒙的建議,準備招安宋江,但遭到拒絕。于是,朝廷又派知歙州曾孝蘊率軍征討,起義軍則從青州南下沂州。
宣和三年(1121年)2月,起義軍擊敗淮陽軍,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海州知州張叔夜設(shè)伏,誘戰(zhàn)宋江登岸,宋江率眾登岸后遭伏。《宋史》的原話是,“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換言之,歷史上的宋江確實是投降了,但與小說里的投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歷史上的投降,是走投無路、被逼無奈的投降。在小說里,則有更多主動投降的意思,是為了向皇帝盡忠。
曹叔認為,歷史上的宋江更有骨氣,小說里的宋江確實有點氣人。如果說,宋徽宗趙佶是一個明察秋毫的好皇帝,那么被朝廷招安是可以的。但是,除了畫畫、寫字,宋徽宗并不是一個好皇帝,朝廷也都是一些奸佞之臣。
小說中,如果宋江真的忠君,應(yīng)該繼續(xù)以水泊梁山為根據(jù)地,發(fā)展自己的勢力;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就率領(lǐng)大軍“清君側(cè)”,把童貫、高俅、楊戩、蔡京等奸臣都清除掉。
宋徽宗喜歡搞藝術(shù),就讓他繼續(xù)搞,但必須讓他任命賢能可靠、體恤民間疾苦的官員。從上至下,改變宋朝的風(fēng)氣。如此,宋江才能幫助宋徽宗成就大業(yè),逆轉(zhuǎn)宋朝的頹勢,后世也不會認為宋徽宗是一個昏庸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