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六年最新奉獻精神分析經典著作。梅來妮-克萊恩文集,將由本公眾號連載刊出。本文集的文字編輯李祥和梁策為此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希望我們在心理學的路上共同努力。因為前路雖然漫長但因我們互相扶助可能會走的更遠。 僅以綿薄之力感懷為精神分析做出卓越貢獻的一代巨匠,客體關系之母------- ---Melanie Klein
【中文版導讀】 精神分析的薪火傳遞者Melanie Klein1882.3.30-1960.9.22
克萊恩向被許多學者公推為精神分析史上繼佛洛伊德之后, 對于精神分析理論之開拓最具啟發性、最具創意的思想家之一, 亦是兒童精神分析之先驅。然而克萊恩在專業上的執著,包括她 大膽假設、論說當時精神分析尚未觸及的兒童精神病理、致力于 區辨心智世界的真實與幻想,以及她對于揭開心智世界真理的執 著和對于嚴謹分析技巧之堅持,皆使她在開拓精神分析理論之路 上備感孤單。
克萊恩于1914年閱讀佛洛伊德的《論夢》, 隨即被佛洛伊德的睿智及其所論及的潛意識心智深深吸引,因而 皈依并獻身于精神分析(Grosskurth 1986)。1919年在匈牙利精 神分析學會她以〈一名兒童的發展〉(DerFamilienromain in Statu Nascendi,1921)之論文,展開了精神分析的探索之旅。她曾接受 過來自匈牙利的桑朵·費倫齊(Sandor Ferenczi,1873-1933),以 及來自柏林的卡爾·亞伯拉罕(KarlAbraham,1877-1925)的個 人分析。費倫齊和亞伯拉罕對于克萊恩的賞識及鼓勵,以及克萊 恩對于亞伯拉罕所提出的口腔施虐及肛門施虐之論點的感動,使 克萊恩勇于深入潛意識幻想(unconsciousphantasy)的最底層,解 讀人性中最殘酷的面向。
1925年6月克萊恩接受鐘斯(Ernest Jones)、艾莉絲.史崔齊 (Alix Strachey)和黎偉業(Joan Riviere)之邀請至倫敦所做的系列 演說在倫敦引起熱烈回響,然而這趟快樂之旅卻引發了精神分析學界的騷動,挑戰與排擠接踵而至。維也納的分析師們質疑克萊 恩的發現改變了佛洛伊德所傳遞的精神分析,而克萊恩的支持者 則認為克萊恩的論點僅僅延展了佛洛伊德所開創的理論。佛洛伊德辭世之后,兩岸的爭論日益白熱化,終于在1941年引發了長達 四年的「論戰」 (King & Steiner,1991)。來自維也納的分析師和克 萊恩的支持者在大戰的炮火聲中挑燈夜戰,爭辯關于嬰兒期的性 幻想、潛意識幻想的本質與功能、原欲發展理論與退化的定義、 本能沖突論、死之本能的內涵、超我的形成、早期自我的功能與早期超我、以及焦慮和罪疚感的來源等議題。根據鐘斯的理解,爭議的重點在于維也納的分析師認為克萊恩太強調早期的潛意識 幻想和「精神現實」(psychic reality)對于幼兒心智發展的重要 性,他們認為克萊恩高估了「早期的幻想生活」(early phantasylife),而忽略「外在現實」(externalreality)。論戰在當時英國精神 分析學會會長佩恩(Sylvia Payne)的協調下,和平落幕。
1952年 黎偉業在慶祝克萊恩七十歲的新書引言中,引用佛洛伊德的話: 「我已經開啟了一些思路,而且丟出了許多建議……未來有一些東 西將由它衍生而出」,以此強調克萊恩在理論上的延展并未違背佛 洛伊德的期待。論戰中所揭橥的許多論點都可在本書中(集結1921-1945年的 論文)見到蛛絲馬跡,例如性啟蒙對于兒童智性發展的影響;伊 底帕斯沖突的早期階段;嚴厲的超我;早期超我的形成與罪疚感 和口腔及肛門施虐期的關系,象征能力與自我發展的關系以及強 調嚴謹的兒童分析技巧之必要等。相對于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心理 發展階段,克萊恩在本書中首度提出「修復本能」(reparationinstinct)以及憂馨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的觀點,強調心理發展的連續性以及孩童在不同心理位置的擺蕩。
論及伊底帕斯沖突的早期階段時,克萊恩引用了費倫齊和亞 伯拉罕的論點,但是進一步指出前性器期的本能沖動與罪疚感、 伊底帕斯沖突以及超我之間的關系:「我認為與前性器期固著結 合的罪疚感,是來自伊底帕斯的沖突……是一內攝了伊底帕斯愛 戀客體的結果。也就是說,罪疚感是超我塑成過程中的產品。」 (本書232頁)關于伊底帕斯的沖突,克萊恩承認她與佛洛伊德的 理論有所差異,佛洛伊德認為女孩發現自己沒有陰莖,而轉向父 親,克萊恩則認為乳房的匱乏是使小女孩轉向父親的主要原因。 (240 頁)在伊底帕斯沖突的早期階段之思路下,克萊恩闡述了早期嚴 厲超我的樣貌。由對于幼小兒童的分析,克萊恩發現超我的形成 從兒童以口腔內攝其客體時就已經開始,由于嬰孩自我(infantileego)之壓制較為強烈,因此在口腔及肛門施虐方興未艾時所形成 的超我,強化了施虐的嚴厲度。她如此寫道:「罪惡感的抑制效 應在很小的時候就已十分顯著……從幼兒的分析中可看出,只要 伊底帕斯情結一出現,他們隨即展開修通的動作,超我的發展便 由此開始……但對屈居弱勢的嬰孩自我之壓制卻遠較成人強烈許 多。」(165頁)克萊恩進一步推論,嚴厲的超我所引發的焦慮是 精神病的基礎:「最嚴厲與最具壓迫性的焦慮乃從早期自我發展 階段中內攝的超我而來,此一早生的超我,是引發精神病的基本 因素。」(259頁)克萊恩1930年的論文強調象征的形成對于自我發展的重要 性,她指出孩童對于性知識的好奇,以及過度的攻擊與焦慮阻礙 了孩童象征能力的發展。根據克萊恩的說法,孩童幻想母親體內有父親的陰莖、無數的嬰兒和糞便。此時的口腔施虐幻想,使她 想占有、盜走并摧毀母親體內的東西,但是又怕被聯合起來的父 母親報復或處罰。以口腔施虐方式內化客體的結果,使小孩也內 化了這個歷程所引發的焦慮,過度的焦慮使小孩以封閉思考做為 防衛,而使小孩失去象征能力。
憂郁心理位置的提出是克萊恩對于精神分析的重大貢獻之 一。溫尼考特曾說克萊恩提出憂郁心理位置的概念對精神分析的 貢獻,可以媲美佛洛伊德所提出的伊底帕斯情結。(Wirmiccm, 1962:176)在修復本能的前提之下,幼童發現令他受挫以及他想傷 害的客體也是他所愛的客體,由于對于修復能力的不信任,使幼 童無法確定他擁有一個好的內在客體,而處在憂郁心理位置中。
1927的論文系針對安娜·佛洛伊德在1926年的文章中針對克 萊恩的兒童分析技巧之批判所提出的反駁。克萊恩認為安娜·佛 洛伊德混淆了內在與外在現實,且不敢碰觸兒童深處的潛意識幻 想。克萊恩強調教育與分析不能混淆,并且堅信只有透過毫不修 飾的深入分析,「才能觸及孩子們最深層的潛抑經驗與固著行為」 (170頁),而詮釋兒童最深的潛意識幻想是降低焦慮并抒緩病癥的 最佳預后。克萊恩的好友艾莉斯·史崔齊有次寫信給她的先生 說,要不是克萊恩堅持將精神分析與教育分開,兒童精神分析這 專業可能永遠沒有誕生的一天。
克萊恩向來被認為是一位極度敬業的分析師(Segal,1992), 傳記作者葛羅庫斯(Grosskunh)也說她是「一位有使命感的女 人」。她對于潛意識幻想的深入探索,多少是其理論被排擠的主要 原因之一。葛羅庫斯如此寫道:「她對潛意識這觀念著迷……并 將之推到一個佛洛伊德所不敢碰觸的深度。」(1986, p_ 3)克萊恩建基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上并進一步推展的發現,使精神分析技巧 在一世紀后,有了突破及新穎的面貌,她對于精神分析理論與技 巧發展的原創思路,或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全世界精神分析的發展趨勢。
林玉華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2009年12月
中文版編譯事項說明
1. 《愛、罪疚與修復》最早由英國霍加斯出版社(TheHoganh Press)于1975年出版。中文版翻譯依據的是,1988年增添了漢納·西格爾(HannaSegal)所寫的新版導論的版次。
2. 本書于內頁外側附上原文書之頁碼,以求更具實用及參考價值。
3. 關于注釋的編排,原書是在每頁的下方以1. 2. 3.……依序編排。本書注釋也編排于每頁的下方,為顯現原來的順序,則在注釋前面加上原文頁數,例如「10-1」,即原文第10頁下方的注1。對于書中所出現,中文讀者可能不熟悉之人事物,譯者另有中譯注的補充,編號方式為頁數后加英文字母,如40- a」。希望這樣的做法,能更方便讀者對照和參考。
4. 文中出現的「s.e.」為standard edition
的縮寫,其后的阿拉伯數字為卷號。
5. 中文版于附錄完整收錄原文書所附之〈英文索引〉,另擇重要專有名詞,編譯而成〈中文索引>。
6·我們也參考melanie-klein:her world and her work (phyllis Grosskurth, HarvardUniversityPress, 1987)及《母性精神分析》(2001 ,珍妮特·榭爾絲〔JanetSayers〕,心靈工坊),匯整而成〈克萊恩生平年表〉,收錄于本書附錄中。
7.本書之新版導論、序、導論由龔卓軍老師翻譯。第一、二十、二十一章由李淑裙小姐翻譯。第二、三、四、十二、十三、十七、十八、十九章由呂煦宗醫師翻譯。第五、十一、十四、十五、十六章附錄一由甄家明先生翻譯。第六、七、八、九、十章由陳維峰先生翻譯。
8.本書第十九章所載濟慈詩作,中文翻譯系采用楊牧先生之版本。(《一首詩的完成》,〈外國文學〉,93-95頁。洪范, 1989 。)
----合作連載----
清茶心理微信:8980423
朋友們的讀書會微信:redbook2015
神入心理微信:liangcexin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