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師:馬曉捷
馬曉捷:大家好,這里是由糖心理學家親子品牌小小糖提供的親子微課,主題是面對隔代養育我們可以做些什么。我是今天的講師。我的職業是臨床心理咨詢師。我的工作內容是應用臨床心理學的經驗和知識來提供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心理咨詢服務。同時我和父母一起工作,幫助他們面對親子當中的問題和困惑。
作為一個臨床工作者,我也明白每一個家庭非常地特殊,作為臨床工作者,我們有一個個別化的原則,也就是說沒有一概而論的理想模板告訴大家,這樣做一定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今天我們談論一個主題關于隔代養育的問題,這是一個蠻具體的問題,當然也可以用框架來進行解釋。我相信看到這個主題,很多父母都會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也有很多困惑和焦慮,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讓爸、媽帶孩子,孩子會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啊。我覺得老是父母帶孩子,孩子跟我不親,以及兩代人會經常因為養育的問題而發生爭吵,甚至發生沖突不斷的情況,所以可見隔代養育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那到底為什么隔代養育會成為一個問題呢?我會從我的臨床實踐理論當中梳理出一些指導方法來。
我會嘗試告訴隔代養育教育無法避免的大環境下,什么情況下不會有問題,而什么樣的情況下可能要引起一些重視,而且從臨床心理的角度和知識點出發,和大家探討一下面臨隔代養育的問題可以做些什么,怎么樣來處理兩代人在養育問題上出現爭執和挫折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隔代養育是一個問題嗎?
首先,隔代養育不是對和錯的問題,是一個現象。如果會成為一個問題,那為何會成為一個問題呢?這一代人也就是大家好象自己還在是孩子的時候,你們的父母似乎不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不存在隔代養育的問題。我在學習心理咨詢知識的時候,心理咨詢是舶來品,西方引進的,我當時也沒有關注到隔代養育方面的資料和相關的文字。
可見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也不存在隔代養育的問題。隔代養育是在我國的特殊文化背景下,以及現在所面對時代背景下所面對的特殊現象,父母因為各種原因,比如說需要去工作,父母是一個雙職工的狀態下,都得去工作,而且我們也缺少一些比較優良的社會知識時候,所以不得不讓祖輩參與到我們的養育過程當中。這一代人又以獨生子女為主,所以父母會更多地介入到下一代養育過程當中,在這種情況下,隔代養育情況就會發生。
隔代養育祖輩作為主要的養育者出現,替代父母的功能。當然,也有可能作為一個支持者出現,或者是作為父母的支持,以及補充的一個情況出現,來幫助協助父母沒有時間來養育的時候,填補空白的時間,空檔,去養育你的孩子。
有很多父母會問我:隔代養育會不會出問題,會不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首先,隔代養育作為一個現象,對親子關系本身不是一個問題。但是答案顯然沒有這么簡單,因為隔代養育是非常復雜的現象,很有可能帶來很多關于養育個人的相關成長問題,以及自己和父母相處的問題,婚姻是兩家人在一起的過程,所以牽扯到兩家人的關系。當這么多問題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問題就有可能發生。隔代養育本身不是問題,但是附帶了很多東西,所以存在一些潛在的因素。
比如說在臨床看到一些現象,很多父母說我自己還是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做父母。所以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父母帶。還有一些情況,比如說現在你的父母可能是在一個很控制的環境下,把你養大,或者你是在父母控制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當你有孩子以后,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當年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愛,從而彌補自己當年的缺失。所以這時候隔代養育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和沖突。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因為我們的父母這一代,也就是說祖輩這一代,當年沒能很好地參與養育的過程,所以可能會切入到對于孫輩的養育過程當中。
這種切入本身就是為了補償自己在當年沒有能夠很好地養育自己孩子的補償,等等這種情況就使隔代養育產生問題。
隔代養育的三種類型
所以我們討論,或者是嘗試去解決隔代養育是不是成為一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給隔代養育的形式上做一個分類。
1、祖輩作為支持者
有三種情況,一種是祖輩作為支持者,這也是最常見的現象。比如說父母在休完產假的時候,主要是媽媽在休完產假的時候,不得不離開孩子,孩子又沒有達到上日托班,所以不得不讓祖輩來帶孩子,這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所以這種現象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社會,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文化無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這是本身不產生問題的情況下。
2、祖輩作為寄養人
還有一種祖輩作為寄養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些父母可能覺得自己還沒有長大、準備好,還沒有準備好做父母的責任和做好承擔義務準備的時候,會讓祖輩作為寄養人。還有的可能要外出打工,或者是出國學習,等等。當然,這種情況使問題更加地復雜,因為祖輩直接作為寄養人,他成為了孩子心靈意義上的父母時候,這時候會產生更多的沖突,因為形式上的轉換可能會導致孩子作為一個被撫養者產生各種撫養的問題,所以會有些潛在的因素。當然,讓祖輩來養育這個孩子,本身不是一個問題。
3、不穩定的撫養者
第三種情況,它本身可能會形成一個問題。這是一個不穩定的養育者,特別是不斷地頻繁更換撫養人。歷史上因為戰爭的原因,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放在寄養院,或者是孤兒院里,特別小的孩子發生很高的死亡率,因為每次養育的護士都不是同一個人,這都會增加孩子的死亡率,所以對孩子來說一個穩定的養育者非常重要。所以第三種可能本身會成為一個問題。
那么,怎么樣才算是一個主要的養育者呢?跟孩子相處最多的人嗎?如果一定要給出標準的話,穩定的養育者往往是孩子的母親。母乳喂養以后,跟孩子產生連接,形成一種相對親密無間的關系。當然也不排除孩子一出生以后,比如說6個月以前孩子的祖輩來撫養,也有可能。還有一種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孩子的主要撫養人取決于在一起的質量,而不數量。所以它取決于跟孩子有沒有很強的情感聯系,而不是在一起待多久。這一點非常重要。
有奶并不一定就是娘——哈洛依戀實驗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實驗,美國的哈洛在1959年用恒河猴做的實驗。有人問:為什么需要用這種猴子呢,因為恒河猴、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跟人類的基因非常相似,達到97.5%,所以它的實驗表現往往可以推動到人的身上。所以常被作為實驗的對象。1959年美國這個心理學家哈洛和同事報告了這個研究成果。在這個猴子上進行研究的成果報告出來。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讓一個新生的嬰兒猴子,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和媽媽分開,然后在出生之后的165天當中,從兩個用鐵絲組成的媽媽在一起。其中有一個鐵絲組成的媽媽,上面是包著柔軟的布,另外一個鐵絲的媽媽上面沒有布,冷冰冰的鐵絲,但是掛著一個奶瓶。當嬰兒猴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可以吃到奶的。心理學界之前認為對養育孩子來說,生理上的滿足,能不能吃到奶是最重要的。有奶變是娘,這句古語在實驗當中被推翻的。看到嬰兒猴子在大多數時間下寧愿不喝奶也要抱著有布料的媽媽,直到完全不能忍受饑餓的時候,才到鐵絲網媽媽那里去喝奶,但是喝好以后馬上就回到柔軟的布料媽媽那里。可以看到身體的接觸對于猴子的發育,哪怕是最基本的接觸也是溫暖的狀態,對孩子來說哺乳更重要。
所以這個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轉折,把母嬰關系從生理上的關系開始去注重到心理上的需求。一個穩定的,溫暖的,能給孩子不同的需求,或者是反應的養育者,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會說這個猴子的替代的媽媽,有布料的,溫暖的媽媽給到他回應。所以實驗的后續看到這個猴子在成長到165天之后,被抱回到猴群,看到它產生很多行為上的問題,心理的問題,情緒的問題。雖然兩個媽媽,一個提供奶瓶,讓他存活下來,另外一個媽媽給他提供溫暖的,心理上的需要,但是這個媽媽也沒辦法回應他具體的部分,所以這個回應的冷冰冰的媽媽,會給這個猴子造成很大的問題。當然認為孩子很多問題可能跟媽媽有關,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跟媽媽有關,有的媽媽過于擔心這一點。
接下來是課程當中的實踐部分,剛才的理論告訴我們這種心理需求非常重要,會被用到我們現在所討論的話題當中。當面對這個撫養的問題時候,主要的養育者提供心理支持需求的養育者決定我們可以做些什么,當明白了這些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在這個基礎上隔代養育可能會產生問題,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部分。所以,早期的,穩定的撫養人是最重要的。
很多父母可能會問這個早期怎么定義?心理學上定義不同的理論不同的理解。最早有的說是6個月,也有的說是9個月,更多的說是1歲半,這圍繞在孩子1歲左右。所以這是基本上涵蓋的范圍。還要說另外一個媽媽提的問題,很多媽媽休完產假,不得不回到工作崗位的時候,這些媽媽會有很多擔心,與孩子分離的擔心,還有內疚,我沒有很好地照顧我的孩子。也有很多媽媽這時候選擇離開工作崗位,成為全職媽媽來陪伴自己的孩子。
能不能回到家里陪伴孩子,或者是上班了離開你的孩子,這兩點都不是一個問題,如果對這兩點產生內疚與不舍,本身就說明與孩子有很好的連接。你是不是主要的撫養人,不取決于跟孩子無時無刻地在一起,而是情感上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是你能不能感覺到不舍和內疚。你白天投入工作,你晚上回到家里,可以給孩子喂奶,和孩子在一起,這就是很好的養育過程。
所以同樣來看,孩子的主要撫養人并不一定是跟孩子相處時間最多的人,特別是在早年的時候,當然這本身應該不太會產生一個問題,因為在非常早的時候,媽媽一定是和孩子在精神上產生非常強烈的鏈接,你會無時無刻不想跟孩子在一起。往往在精神上還是處在一種一體的狀態。
隔代撫養要注意什么?
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作為父母需要注意到避免這種突然分離所帶來的分離上的創傷,這種怎么解釋呢?父母要明白,主要撫養人在孩子的心理層面,其實就是孩子心理意義上的父母。如果主要撫養人不是父母本人的話,由祖輩來承擔這樣的責任,這一點上對孩子來說,從小養育他的人就是心理意義上的父母,可能會是爺爺奶奶,也有可能是外婆外公,也有可能就是心理意義上的父母,雙親本人。父母要明白這個原因,當父母想要從孩子身邊收回這個撫養權的時候,可能會產生一個突然分離的狀態。
父母要去理解為人父母的責任和意義是什么。有些父母說我沒有準備好,自己還沒有完全地去想要承擔父母的責任,所以我會在一定時間會跟孩子分開,交給父母來撫養,讓他們成為主要的撫養人,當我準備好的時候,可能在孩子兩歲、三歲,孩子上學的時候,五六歲的時候再接到父母身邊。我相信很多父母在自己的養育過程當中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時候需要明白,當你把孩子接回到自己身邊的時候,就相當于把他從父母的身邊帶離的過程。有些父母會想當然地認為,我是你的親生父母,所以你要回到父母的身邊。但是從某些角度,他可能離開了父母的身邊。
我們會看到祖輩在撫養孩子的時候,祖輩就是孩子的父母,有時候父母沒有意識到,當把孩子從祖輩身邊帶離的時候,孩子跟父母分離了,會給父母帶來創傷。或者是祖輩沒有能力和精力來照顧孩子,像留守兒童的問題。孩子像那只猴子一樣,祖輩在心理層面完全沒有精力來估計孩子,所以為什么留守兒童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原因之一。還有我們面對隔代養育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到一個原則。
最后我們需要關注到一個原則,就是站在孩子的利益角度來看待和處理隔代養育的問題和沖突。孩子首先是需要考慮到的因素,看到有的人在群里抱怨祖輩對于自己養育孩子的干涉部分。當你表達情緒的時候,請注意,把自己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當然,對于祖輩來說,這里有祖輩來聽這個課程的話,也希望你能明白,孩子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如何處理兩代人的養育沖突
隔代撫養本身會不會成為問題之后,兩代人之間的沖突可能就成為比較關注的問題。我也看到大家抱怨的是跟祖輩在養育理念上、行為上的沖突,以及你們本身兩代人之間的沖突,涉及到很多的方方面面。兩代的沖突,夫妻關系的沖突。生活上的問題比較復雜化。我嘗試這個框架當中給到大家一些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也希望大家在互動問答的環節提出自己的問題。
這些矛盾處理的第一條:不要在孩子的身上來解決大人之間的問題。因為在我看來,臨床心理的觀點看,隔代養育方面的沖突,往往是成年人對未完成問題的重復。隔代養育當中孩子往往會成為雙方權利爭奪的目標,這是一個顯示權利的地方,最常見的是婆媳關系當中,婆婆對于怎么來養育孩子是表達了自己如何彰顯自己的權利,我是一家之主,孩子應該聽我的。這時候媽媽可能也會加入到權利的斗爭當中。這種斗爭對于孩子來說是有害的。
而且我想說的是,成年人之間牽扯到很復雜的關系,比如婆媳關系,夫妻關系。這時候媽媽會抱怨爸爸會維護父母,爸爸也說夾在中間不知道該怎么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成年人之間對未完成問題的沖突。怎么來理解,我說個簡單的例子,會舉常見的婆媳關系例子。會說一說關于祖輩和自己父母之間的關系。比如說很簡單,經常看到關于養育的問題,關于吃飯的問題,喂養的問題,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往往會發生意見上的沖突。
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認為孩子需要做規矩,就應該這樣給他吃,如果他不吃,就強行喂他。或者爺爺奶奶說他不吃就不給他吃。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反面的情況,爺爺奶奶想讓孩子想吃多久就吃多久。父母希望孩子的教育理念按時來吃飯,所以這時候會發生沖突。沒辦法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時候養育者,爸爸、媽媽,爸爸,或者媽媽和自己父母之間的沖突。往往和自己父母養育自己的時候概念有沖突,這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也就是說關于吃飯的戰爭從自己帶孩子的時候就發生了狀況,這是對過去未完成問題的重復。說得直白一點,可能自己會覺得自己的父母在喂養自己的時候,或者在養育自己的時候,過于苛刻和嚴格,所以會傾向于自己養孩子的時候,是一個反面的狀況,更自由。所以他也更在意自己的父母,也就是祖輩和隔代養育理念上的沖突,這種沖突如果是站在權利爭奪的基礎上,這種沖突沒辦法調和,沒人愿意退步,因為退步意味著問題永遠解決不了。
所以父母應該開始思考,在個人成長方面,夫妻關系方面有沒有本質上的沖突。換一個視角來看隔代養育沖突的時候,會有不同的視角。這個部分可能不是婆婆、公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需要去普及他們的養育知識,而是你對于他們的情緒表達,更多來源于你自己情緒上的困擾。我們現在繼續往下來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這是剛才說的原則,用這個原則來思考隔代養育的時候,就更可能地各退一步,或者來思考自己的問題。
我們其實是站在同一個戰線上的,也就是說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當我們這樣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各退一步,盡可能地做出讓步和妥協,從而達成一種共識。再結合剛才所說的,不要在孩子身上處理成年人之間的問題。可能成年人需要繞過孩子來開一個家庭會議,明確養育的方針是什么,或者是具體該怎么做,這是成年人之間需要去達成的共識,哪怕這種共識是沖突的,那也是成年人之間的問題,不應該在孩子當中爭奪說爺爺奶奶一定要這樣,父母一定要那樣。
父母和祖輩都要明白,這種爭奪式的,或者是差異非常大的養育方法,會給孩子制造非常大的困擾。他會看到對他的標準差別,有兩種困擾,一,我應該到底聽誰的?二,會傾向于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如果爺爺奶奶更愿意讓我看電視,吃甜食,那我更聽爺爺奶奶的話。站在孩子有利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這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
第三個問題,我們要去理清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中國雙方的父母,雙方的家長和孩子的父母,往往會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家庭。中國的文化又有過渡粘連的傾向。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不是那么清楚,你應該做什么,或者什么不能做,不是那么明晰。所以需要家庭會議來明確我們的界限到底是什么,什么是我們可以去做的,什么是我們不可以去做的。對于這個孩子是支持者,還是主要的養育者,承擔的責任到哪里,到底是什么?其實這是需要明確的。
看似非常簡單,但是這個其實是非常難做的問題。我剛才說了,這是一個文化的因素。就好象爸爸、媽媽是來幫忙的,簡單的狀況,爸爸、媽媽是支持者。父母來幫忙帶孩子,那父母帶孩子,他應該聽爸爸、媽媽的話嗎?爸爸、媽媽說的話他們需要來聽嗎?這時候父母會說,你也是我養大的,我這個方法同樣可以放在孫輩身上啊。父母覺得老一輩沒有科學養育孩子的知識,他們不太愿意接受這樣的知識。到底誰是孩子的主要養育者?有時候祖輩說我是我,父母也說是我啊?
具體的方法可以用在前面說的三個原則,或者是三個方法上,這是我要重點要去講的概念。我們說怎么理清家庭成員的界限,當沒辦法理清的時候,看誰是家里的看門人,看門人也叫守門人,想象一個足球比賽當中每一個球隊都有一個守門員,負責整個球隊、球門,有這樣的責任,是這個球隊的最后一道防守,所以它承擔決策和最終的責任。把看門人的角色引入到養育過程當中,這是非常好的角色。來明確家里的看門人到底是誰。有時候看門人是媽媽,就需要一致地把這個責任、權利去交給看門人,也就是媽媽。也就是說最終的決定權在這個人的手里。當然,這個人也需要去承擔養育的方式,以及理念所帶來的結果。這時候其他人就轉變成了支持者。我們不是看看門人的笑話,或者和看門人唱反調,我們其實是看門人的支持者,也是權利的授予者,把權利交給她,心甘情愿地愿意這樣做。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式來確定下來。當然看門人也可以是爺爺奶奶,或者是爸爸,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可以作為看門人,他有更豐富的經驗知識來承擔這部分,這是好。但其他人就要明確,他是看門人,我是支持者,要把資源、信任交給他。當明確了看門人是誰的時候,這時候邊界就會變得清晰起來。其他人都是支持者。看門人會說這是我的決定,其他人聽我的。這一個明確的、簡單的處理方面。
為什么隔代養育會成為一個問題,以及基本的處理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如果最簡化來看,這個看門人應該怎么應用在隔代養育的沖突過程當中。接下來希望大家提出自己的問題,或者是想法。我們來看看今天所說的理論和方法,在個別問題當中如何去理解和應用,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我看到這里有比較一致的部分,有兩位家長都提出來了,和老人有時候不好說話,他們沒有錯,但是他們的觀念太老舊了,親媽還可以吵,公婆沒辦法來爭吵。老年人的思想、觀念來陳舊了。這是比較常見的想法。
但是我想說這個想法,或者是這個觀點帶著很多個人的情緒。當你把老年人的經驗,他們的知識歸結為陳舊思想的時候,實際上你把他們放在了對立面,讓年輕人沒辦法和老年人形成良性的互動。當你把他當成敵人的時候,你也只能站在敵人的對面。我更傾向于換一種視角,老年人的經驗就是過去非常有價值的經驗。經驗比理論知識有時候更有用。需要我們一起去探討。我聽到“公婆”兩個字,就知道你們不是一個家人的,甚至是外人一樣,沒辦法溝通。這時候可以由爸爸做工作,自己的父母可以溝通,吵當然是溝通的一種方式,但我覺得吵不是最好的方式。有效的和父母溝通的方法才是重要的。當然,前提是需要分清和父母的邊界。
非常棒,這里有一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說的,我就因為將來給女兒帶孩子跟不上形勢,所以早早來聽課。這是一種歧視,其實很多老年人愿意去接受新鮮事物的,關鍵是你在第一時間關閉了他們的大門,就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我從另外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非常歡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聽這樣的講座。
祖輩問孩子,你是喜歡奶奶,還是喜歡媽媽。這是我們所說常見隔代養育沖突當中的第一條,這是權利的斗爭。當奶奶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在宣誓主權。這個問題需要爸爸和奶奶溝通。這個問題不是非常恰當,因為奶奶有一個傾向,我才是孩子真正的養育者。這種權利的爭奪比較常見。但是如果把它放在那個框架里,為了孩子利益出發的角度來看,這種權利的爭奪都是為了孩子好,這沒有問題。但是把孩子作為一種工具,作為這個家庭權利的工具時候,就會有問題。我想說的是爸爸和奶奶溝通,明確一下他們到底在爭奪什么。
現實當中遇到的問題是最直接的問題。這里有位家長說本來想給孩子提出錯誤,老人會干涉,護孩子。有時候隔代養育的問題是父母自己成長的問題,這顯然和孩子沒有太大的關系,這是老年人和父母之間在養育過程當中產生的困擾。沒辦法和父母溝通,孩子本身沒有錯,父母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緒到底來源于哪里,當然有時候是需要心理咨詢師來參與和解決。
第三點,就是理清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邊界是什么,理清家庭成員的界限,其實就是個邊界的問題,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困難。這是一個文化的因素,你要把所有的因素都劃清界限,本身在中國文化當中是一個說來容易,做起來非常難的事。如果有心理學的基礎,可以嘗試看一下這個邊界到底在哪里。
今天給到一些心理學的理念、原則、處理的方法,它不是具體的辦法,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簡單的辦法來處理和解決。當然,如果你可以理解對于這些問題的看法,比如剛才說邊界的概念,那就可以去走出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我們也說過家庭當中的問題,特別是兩代人關系的問題,靠一個人,或者是靠單方面,有時候還沒辦法完成。這時候你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嘗試減少這種對于孩子的傷害。因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我說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站在孩子的利益上來看待隔代養育的問題。
對于父母的無奈,好象沒辦法和婆婆溝通,這個時候可能告訴他這對孩子并不是非常地有利。或者是把孩子將來出現的問題告訴他,這有一定的觸動,但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要讓他從孩子的利益去出發。我說過,家庭當中的問題是復雜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去解決問題。
我說過時代發生了變化,過去的經驗可能并不完全適用于現在的社會,但是有時候恰恰相反,現在是建立在過去的經驗基礎之上,才有一些育兒的理念。相信過去和現在是不沖突的,不要認為地站在沖突對立面,因為站在對立面是溝通的大忌,溝通就有可能變成一種爭吵。還有養育過程當中試探對方的底線,留有余地。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有時候看到中國人的邊界不是那么清楚,所以邊界的底線就是我們的邊界,有時候我們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的時候,才可以看到我們的底線,我們的邊界在哪里。
有的家長簡單粗暴地說分開住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分開住,把祖輩完全隔離在養育過程當中,就沒有隔代養育的問題了。顯然沒有隔代養育的問題,同時也要去面對其他的問題。因為祖輩永遠和孫輩有情感上的連接。他們也是孫輩情感的連接部分,這是沒有辦法去隔離的部分。看有人提出來說,會說你媽媽有錢,問你媽媽要錢,今天很多人對祖輩的抱怨,帶著情緒來溝通。這是我要說的隔代養育本身不是問題,但是牽扯到其他相關的家庭關系問題。比如說剛才的情況,更多像是夫妻關系的問題,或者是兩個家庭之間的沖突。這個問題本身我說了,這不是隔代養育的問題,更多是夫妻關系在隔代養育問題上的底線。如果你站在孩子利益上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說這句話其實也是說給媽媽聽的,并不是說給孩子聽。所以這是權利斗爭的彰顯,孩子導向誰,站隊來凸顯自己的權利,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它不是本質的關系,但是凸顯了在隔代養育當中復雜的,其他的家庭關系問題。
問題1:我們家奶奶不是一般的固執,覺得辛苦幫忙帶孩子,我們還找她的錯。
馬老師:這里的溝通可以明顯看到這時候需要你作為中介的媒介,嘗試讓爸爸和孩子的奶奶進行有效的溝通。但是具體方法應該怎么做,很難給到一個具體的答案。
我看到了剛才所說的,這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因為這牽涉到另外一個家庭,父母一代家庭中間的問題。當奶奶完全不能溝通的時候,需要去把孩子的撫養權慢慢地拿過來,從物理上隔斷了。老年人的確有固執的一面,因為他更相信自己的主管經驗性部分。你有權利來對孩子的管教,明確這一點。我想這一點奶奶是不能直接拿走的。
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做一些解答,就是關于祖輩覺得孩子小,啥都不懂,孩子當動物養,很多時候都是命令的口吻。你個人覺得這樣不合適。我想說孩子首先什么都懂,他非常地明確,在家里發現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就明白家里誰是真正的權利人擁有者,這說了算。發現孩子對不同的養育人,不同的管教方式做出不同的反應,所以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聰明得多。當然說孩子的性格是從小培養的,性格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很難用培養的方式來界定,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養成過程,取決于養育者。
問題2:兒子出生之后,我上班的時間基本上是奶奶抱,后來我要走的時候,他會哭,后來發現哭也沒有用,現在3歲,奶奶一來我家,就把自己煩瑣在臥室里,不愿意見奶奶。要不要繼續讓奶奶來帶孩子?
馬老師:你可以嘗試讓奶奶跟這個孩子接觸,因為這個問題很復雜了,對3歲的孩子來說,為什么會把自己反瑣在臥室里,不愿意見到奶奶。說過從孩子出生以后,基本上時間都是奶奶帶,不清楚早年奶奶是不是主要的撫養人,這一點是比較重要的。
如果奶奶是主要的撫養人,特別是在3歲以前,奶奶可能就是孩子心理上的父母。你把他從奶奶身邊帶走的時候,對一個孩子來說,被從帶離心理意義上的父母時候,會認為我是不是做錯了。該不該讓奶奶來繼續帶孩子,要看一下為什么孩子會產生這種反應。我建議父母孩子都可以明白,哪怕不會說話,你也可以跟孩子說,媽媽今天要上班了,但過一會兒會回來。或者離開的時候,需要尋找新的工作,這時候媽媽,或者是爸爸跟孩子說,阿姨要離開一段時間,但阿姨還是很喜歡你的。給孩子做好分離的準備,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為什么要用語言和孩子溝通,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基礎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尤其孩子有語言功能時候,就完全可以聽得懂大人的話了。
問題3:家庭里的祖輩和父母有權利斗爭怎么辦?
馬老師:要明確一點,這種權利斗爭處于什么原因,心理狀態的原因,家庭結構的原因,還是為了孩子好。如果是為了孩子產生的權利斗爭,我覺得這是有溝通基礎的。那是因為大家都希望從孩子的利益出發,去提供孩子最好的養育。在這個基礎上,成年人之間需要去明確:誰是真正的看門人,這是需要明確的。當然,有的時候體現了一種和爸爸之間不能分離的狀態,婆婆有時候認為孫子還是自己孩子的延續,達到了一種病態程度的時候,這時候媽媽需要去注意把孩子的撫養權,或者誰是孩子的真正養育者,需要去明確。你要明確婆婆、公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只是輔助者,你需要明確這一點。也要有能力去明確這一點,當沒有能力去明確這一點的時候,有侵入性,控制性的外公外婆就會侵入到親子關系當中。先生也要給自己的父母樹立一道屏障,也要有能力樹立一道屏障,這對孩子來說會更有利。
問題4:說我們家有兩個孩子,我盡可能陪伴。小的11個月,在奶奶家帶,很多時候發現孩子哭得很厲害,奶奶都不管,跟奶奶溝通很多次,奶奶都覺得孩子哭沒問題。我看到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覺得長時間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可以給個建議嗎?
馬老師:對于11個月大的孩子哭的時候應該給予什么樣的反應,這里有一個度的過程。嚴格意義上來說孩子哭得很厲害,這種哭表達了什么,因為哭有很多種意義。比如說不舒服、餓了,這種需求是需要得到滿足的。但是有時候哭也代表著,11個月大,很有可能哭代表沒有滿足一些想法的時候,會以哭泣的想法去滿足他。這就到管教的部分。所以我覺得在這里需要這位媽媽和奶奶做一個溝通,可能你的溝通不是跟順暢,這時候強烈建議爸爸在當中要起到橋梁的作用。因為爸爸不是養育,或者是隔代養育的旁觀者。爸爸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一個溝通的橋梁,或者直接的養育者。在這里要去分清到底代表的需求是什么,我不完全地認為這是一種忽略孩子需求的原因,要明白這個哭到底是因為什么,并不是所有的哭都需要馬上響應。
很多父母帶著很多的情緒和抱怨,很多父母也是隔代撫養長大的。這里帶著很多自己父母的情緒,比如說分離,這種憤恨,這種憤恨情緒會帶到孩子身上。其實我們從心理角度,每個成年人都希望孩子可以修復自己的遺憾。有的時候爺爺奶奶祖輩,外公外婆,祖輩其實也是希望通過孫輩來修復自己的一些遺憾。所以需要大家去明白,意識化,放到意識當中。我們要明白我們對于父母的愛恨情緒處理部分,這是我們個人成長的一個部分。所以我們今天所講的原則當中第一條,不要在孩子身上去嘗試解決個人的問題,也不要在孩子身上解決個人成長性的問題。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修復自己在成長過程當中父母沒給到我們的,不管是經濟上,還是能力上的支持,以及智力上的支持。自己想成為一個音樂家,但是父母沒有那個條件的時候,可能當自己成為父母的時候,更希望孩子成為音樂家。所以為什么現在看到有越來越多的琴童,如果你小時候做過琴童,我相信你不會讓你的孩子成為琴童。
問題5:從奶奶身邊帶到自己身邊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孩子的年齡是1歲半。我個人建議,因為事已經發生了,從奶奶身邊帶回的時候,首先要處理好分離,跟孩子解釋,需要離開奶奶的身邊,因為我在之前也說過,這時候奶奶生理意義上變成了父母。他需要從父母的身邊離開,你需要做很多很好預防的工作,很早就要跟他說,奶奶仍然愛著你,奶奶仍然在你身邊,可以跟她通話,時不時地去看她,并不是奶奶不要你了。同時要修復這個親子關系,要建立一種親子關系,需要把作為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告訴他,為什么一歲半以前,你們在一起。相信每個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一定知道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我在這里沒辦法給到你具體的方法,但是怎么來防止,或者是來讓孩子去理解帶離奶奶身邊會發生什么,這需要父母要用語言和行動來告訴孩子。
首先利益點來看,有時候我們面對的問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方式去解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個人化的原則,在個人的問題上嘗試去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沒辦法給到以一概全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有父母才是孩子的專家,我不是你孩子的專家。因為沒有這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從這個角度出發,每個父母都是孩子的專家。當面對隔代撫養的問題,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如何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如何做出選擇,做出妥協,甚至放棄一些自己的權利。我傾向于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心理學和心理咨詢技術和知識并不能完全解決所有大家所面臨的問題。但是作為父母,長期地去減少這些問題帶來的影響,這是作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我今天也看到大家對于這個問題有很多自己的情緒,也有很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這也需要去表達,去處理的方面,哪怕家庭當中的婆媳關系,看似沒有辦法來解決的問題當中,有充斥著非常非常多的情緒。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有自己的情緒在這個家庭當中表達出來。所以一個合理的途徑去溝通、表達,哪怕發生爭吵也不是完全有害的,有時候也是有益的。關鍵如果是站在養育的立場上,這才是重要的。
今天就先到這里,也感謝大家的聆聽和參與。謝謝大家。
關注公眾號:小小糖心理
在公眾號后臺回復:隔代
獲取本次課程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