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末,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中,上吊自殺身亡。
她高中被補習班老師性侵害,精神受到強烈刺激,以至數年后仍然無法走出。
生前,她說每天只想三件事:要不要吃宵夜、要不要吃止痛藥、要不要自殺。
她的采訪視頻,更讓人深切體會到她莫大的痛苦。
她說:“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
這一切所表現出來的痛苦,也僅僅是PTSD所能解釋的了。
· · ·
Complex PTSD,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綜合癥,一種由長期、重復的創傷所導致的心理疾病。
其復雜性、痛苦程度,遠遠駕馭在PTSD之上。
林奕含書中那句“已經插入的,不會被抽出來”,是沉痛而精準的描述。
絕望空虛的感覺,像黑洞一樣無邊無際。有時連治療者,都覺得要被吸進去。
一種創傷后的深淵:
更長、更多、更復雜的痛苦
Complex PTSD,顧名思義,復雜性PTSD。是一種類似于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心理障礙。
中文學名“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又稱復合型創傷)
這種心理障礙由重復的、長期的創傷造成。包括因照顧者或其他不對等的人際關系帶來的傷害或拋棄。
創傷性應激障礙(PTSD)里”痛苦經驗再現“的癥狀,表現在C-PTSD的病患身上,會變成強迫性意念。
他們經歷過更多的、更長時間、更復雜的創傷——童年受虐、被疏忽照顧、長年累月的家庭壓力等。
這種疾病殺傷力非常的大,對自我認同有強烈的毀滅效果,治療很困難,需要投入許多心力。
他們可能會感覺不穩定,沒有自主感,好像隨時隨地都可能流出眼淚。
他們可能會感到不被愛,覺得自己的任何成就對別人來說,永遠不夠好。
他們可能會強迫性遠離身邊的人,獨居獨處,這樣就沒人知道他們可能會做出什么事來。
他們害怕與人建立親密的友誼,以防親密關系帶來的傷害。時時刻刻都防御著下一次創傷來襲。
他們可能還會覺得一切問題都會隨風消逝,這種消極避世的心態往往讓他們連最簡單的事情,也無法處理。
C-PTSD的癥狀和表現:
那是另一種程度的深重悲苦
C-PTSD的患者起病很早,一般年輕時,就已經出現心理障礙或情緒問題。
PTSD本身的癥狀就多達20項,而C-PTSD則更復雜。
在醫患關系還沒有穩固時(C-PTSD病人人際關系本就較為疏離 ),他們往往沒有辦法講出隱晦的創傷經驗,這也很容易被診斷成雙向障礙(躁郁癥)或邊緣型人格障礙。
雖然DSM-5在討論新的診斷準則時,并沒有把C-PTSD從PTSD細分出來(原因是癥狀雷同性有92%)。
美國NIH仍然認為,這群病人需要不一樣的照顧,有可能會被列入ICD-11。
C-PTSD的特征
患有C-PTSD,主要會呈現出“人際關系障礙”、“負面自我概念”、“情緒調節困難”及“人際敏感度過高”等。
這些外顯行為,按攻擊性的朝向,又可分為三種:
攻擊性向內:飲食失調、抑郁、物質濫用/酗酒、逃學、輟學、濫交、關系成癮、“受氣包兒”綜合癥(圣母情結:總是選擇可憐的伴侶,試圖取悅一個永遠不會高興的人)。
攻擊性向外:盜竊、破壞財物、暴力、成為控制狂。
其它:過度警惕;對其他人(特別是伴侶)感知偏頗甚至蒙蔽;總是選擇容易受傷的職業;或選擇成為“修復者”,比如治療師、調解員等。
重癥C-PTSD特征
有多個精神科診斷、出現很多不同的癥狀,臨床難診斷。
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多次入住精神病院。
記憶問題,例如:在沒有酒精或藥物影響之下“斷片”、心因性失憶、對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毫無影響、遺失時間、無法回憶一些創傷經歷。
創傷后癥狀,例如:失眠、噩夢、閃回、創傷記憶在腦海重播、躲避某些令自己驚慌的人或東西、過度警覺、注意力失調。
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比如:幻覺、幻聽、腦海里聽到聲音(尤其是小孩子的哭鬧聲或“另一個自己”的說話聲)。
嚴重的內心矛盾,例如:極端的情緒改變、難以控制的行為、瞬息萬變的想法或念頭。
身份轉變,例如:有另一個性格部分占據了你的身體、身體仿佛被其他靈魂或意識控制著、“鬼上身”現象、腦海里的聲音“出來”占用了你的身體。
感覺喪失、情感麻木,或仿佛靈魂離體,或覺得身體不受自己控制。
令人困擾的身體癥狀或生理問題(比如:痛癥、胃抽筋、短暫失聰或說話困難),但卻找不到生理病因。
其它問題:人際關系不穩定、容易受傷、自我傷害、成癮行為等。
行為背后隱藏的心理原因
逃避:習慣性退出與他人的關系。這是一種為了減少被拒絕,擔責任,受批評或糟暴露的風險而采取的防御措施。
指責:不去尋找處理問題的方法,而是尋找制造問題的人問責。
災難化:習慣性自動假設“最壞情況”,把小問題都定性成災難性事件。
“控制我”綜合征:必須與具有控制型自戀,反社會或沖動特質的人建立關系。
否認:相信或想象一些痛苦、創傷的情況,而相關事件或記憶客觀上不存在或沒有發生。
關系成癮:成年人對其他人的長期的不當依賴。依賴內容包括個體健康,生存生計,決策決定,個人幸福和情緒穩定。
抑郁:長期而過度的心境低落,即使現實事件結束了依然走不出來。
逃離幻想:想象自己到了一個更快樂,更有希望的地方。
對被拋棄的恐懼:認為自己會遭到他人拒絕,丟棄或被人替代的不合理信念。
在關系中過度警惕:持續對他人的行為、評論、想法過度關注。
認同障礙:具有扭曲或不一致的自我認知。
習得性無助:即使力所能及,也深信自己無法掌控形勢。
低自尊:一種與現實不一致的消極扭曲的自我認知。
驚恐發作:恐懼或焦慮的急性劇烈發作,常伴有軀體癥狀,如過度換氣,發抖,出汗和發冷。
自我憎惡:對自己、言行、種族和人口學背景的極度憎恨。
選擇性記憶或選擇性遺忘:以加深偏見、增強不良信念或只關注自己期望的結果。
如何拯救你:應對C-PTSD治療思路
目前臨床上鮮有對C-PTSD治療方案的研究,但作為咨詢師,我們大致可遵循這樣幾個思路:
情緒調控策略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為失去的,無法挽回的東西做哀傷處理;
識別已經失去,但可以修復的東西;
根據需要,輔以抗抑郁藥物。
創傷記憶敘說
narration of trauma memory
承認創傷是真實的、重要的,是不應該發生的;
承認創傷來自比受害者更強大的事物,因此無法避免;
接受復雜性PTSD本身的“復雜”性質——對早期創傷的反應可能導致了額外的,不應發生的二次創傷。
認知重構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意識到從創傷中恢復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不容易;
將問題分為受害者可以解決的問題(如個人改善目標)和受害者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失控的家庭成員的行為)。
焦慮與壓力管理
anxiety and stress management
消除、遠離創傷或虐待的根源;
聚焦個人生活中可以改善的內在因素,學會基本的壓力管理;
通過冥想、內觀等方法控制情緒,矯正行為障礙,培養注意力。
人際技巧
interpersonal skills
把受害者安置在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中,讓他們發現自己并不孤單,成功了有人認可,掙扎時有人支持。
從絕處逢生:C-PTSD的自我救贖
對于正在從C-PTSD中康復的人們來說,堅持有效的自我調節也是非常重要的自助手段。
學會識別你的創傷事件“觸發器”。
有時我們對其他人看起來很小的事情感到非常的不安。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很難過,而往往別人認為我們是“反應過度”。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通常意味著有早年的創傷不斷刺激著我們。
內觀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例如,當你生氣時,你的心跳真的很快嗎?當你緊張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忐忑不安嗎?我們的身體會向我們傳遞忠實的信息,通過調整這些“軀體信息”,你可以識別并改變自己身體的感受,使你不會總感到如此緊張。
嘗試日記,繪畫,聽音樂,深呼吸,瑜伽或運動打消傷心的感受和想法。嘗試新的應對技巧,看看不同情況下最適合用哪種技巧。
比如當你精疲力盡時怎么辦,當你滿懷消極想法時怎么辦?當你情緒激動時怎么辦?
另外要探索能讓自己感到身心安全的方法,比如冥想可以降低焦慮,而運動能增加自我掌控感。
打不倒我的能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每個人都可以有力量改變自己的生活。
希望這個世界上能少一些房思琪式的悲劇,多一些救助的渠道和支持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