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23日(周一)
講者:劉新憲
主題:揭開“哀傷”神秘的面紗
整理&編輯:糖心理公益計劃組
▼
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同學和朋友們來參加公益課,也非常感謝糖心理工作組能夠安排這樣一個公益課,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但是又被我們中國長期忽略的非常重要的人生課——哀傷。
今天課的名字叫“揭開‘哀傷’神秘的面紗”。喜怒哀樂中哀傷,大家似乎都很熟悉,但是真正熟悉到什么程度,實際上大家心里都并不是那么清楚。所以我們的課程將分成以下4個部分來討論:第一部分是哀傷概念的簡述,第二部分是哀傷研究的簡史,第三部分是正確的兒童哀傷心理輔導對人生之路的影響,第四部分是哀傷關懷者的使命。
什么是哀傷?最簡單辦法可以先用一個圖片來表示。
這個圖像來自一個非常有名的哥倫比亞的心理學家希爾博士,她寫了一本手冊介紹怎么治療哀傷疾病。哀傷會成為疾病嗎?它確實會成為疾病,它會導致人的心生功能失調,導致人的精神進入強烈的抑郁,創傷應激障礙(PTSD)等問題。
在她的一次講座中,她還用了這個圖片來表示哀傷者是一個什么一個狀況:哀傷者坐在一個非常陰暗的角落,陽光照在他的背上,他看不到陽光。
我自己在學習哀傷過程中,我覺得還有幾幅圖片也許能更加生動地表達哀傷者的境況。
這些圖片取材于一位很有名的法國中世紀的文學家、散文家、哲學家蒙田寫的故事。我非常喜歡讀他的書,他在書中談到古希臘的一個神話故事:一個無辜的少女,她要無辜的死去,所以當時周圍人都感到非常的傷心。畫家就畫了很多人物來描述周圍人哀傷的情緒、狀態。從這些畫中我們能看到周圍人的表情、情緒等,他畫了所有的人。
后來他想畫這個少女的父親,父親的哀傷該怎樣表現呢?
父親的哀傷他畫不出來,最后他就畫了這樣一個圖畫出來:父親用手遮住了自己的臉。因為父親喪女的這種哀傷情緒無法用藝術和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
后來我也查過谷歌,搜索關鍵詞“哀傷父母的表情”圖片。在幾千張圖片中,我確實找不出一張正面的表現這些父母親哀傷的圖片。非常難找,是什么原因呢?
因為我們人類對我們哀傷情緒的表達能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總覺得我們的人類文明很發達,可以表達出很多東西出來。但實際上,我們的文字也好、繪畫也好、電影也好,它所能表達的都是冰山一角,哀傷本身遠遠復雜得多。
Part 1
哀傷概念簡述
01 哀傷是愛的代價
在課程開始時,我們先討論一下基本的哀傷概念,熟悉一些基本的術語,熟悉術語之后,后邊的討論的會簡單一點。介紹幾個概念如下:
喪親(Bereavement):喪親是指失去摯愛的親人。
哀傷(Grief):哀傷是指喪親者在喪失摯愛親人后的反應和過程,它會影響喪親者的認知、社交、健康等多個方面。
哀悼(Mourning):哀悼是指喪親者用不同方式來懷念和紀念逝者。
急性哀傷(Acute grief):急性哀傷通常是發生在喪失事件的初期。喪親者會有劇烈的痛苦哀傷反應,劇烈痛苦表現會非常強烈。
有的人覺得這個人發了神經病,這個人瘋掉了,并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急性哀傷跟人們常見的普通的哀傷是不一樣的。因為打擊創傷實在太重,他無法用常規的哀傷方式來表現自己,急性哀傷是非常非常的痛苦。
病理性哀傷(Pathological grief):當急性哀傷(也叫劇痛性哀傷)過了6個月、過了一年、過了兩年始終不能緩解。他不能上班了,他不愿意見人了,他不能夠自理自己的生活了。
出現生理、社交、工作能力等損傷就稱其為病理性哀傷。這表示什么呢?得病了。哀傷會使人得病,得一種精神上的疾病,也叫心理障礙。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ICD-11中把“病理性哀傷”命名為“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2013年,美國的權威手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把“病理性哀傷”定義為“持續性復雜哀傷障礙”(Persistent Complex Bereavement Related Disorder, PCBD),兩者實際上大同小異。
當然美國的DSM-5有它的特別的用處,哀傷病人接受心理咨詢師的治療,只要用到這個手冊上面的細則,有的保險公司就可以報銷咨詢費。美國的很多哀傷病人就可以到醫生那里看病并且可以報銷。當然有的是以其它心理疾病名義報銷,比如抑郁癥。
從目前來說,世界上的心理障礙問題的診斷基本上都是以這兩個手冊為標準。同樣在中國,我也讀到過一本書,作者把這兩個手冊的目錄譯文合并在一塊。
整合性哀傷(Integratedgrief):整合性哀傷是指把哀傷整合到自己的生活,接受現實,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并建立起新的生命的意義。
整合性哀傷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人進入哀傷之后,有人對你說,走出來,忘記哀傷,回到過去老的生活中去,哀傷者做不到的。
整合性哀傷是什么呢?是指當人有了哀傷經歷之后,可以和哀傷和平共處,可以把哀傷整合到我們的生活中去,可以接受哀傷,接受現實,可以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重新建立新的生命意義,然后依然可以找到生命中的喜樂。當人進入到這個階段,能夠和哀傷和平共處的時候,這就叫整合性哀傷。
心理咨詢師該干什么事情?就是要引導哀傷者進入整合性哀傷,所以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詞匯和概念,后面我會做更多的解釋。
正常哀傷(Normal grief):它是指喪親者從劇痛的急性哀傷過渡到一個整合性哀傷的過程。
象征性哀傷(Symbolic grief):美國有學者稱非喪親的哀傷為“象征性哀傷”,世界衛生組織ICD-11稱其為“適應障礙”。比如說失戀、失去工作、失去寵物,都是屬于非喪親哀傷,這個就稱“象征性哀傷”。對其涵蓋的具體內容學術界目前還不是很一致。
上面我們把基本概念談了一下,那么后面很多問題就比較好討論了。
第一,情感反應
思念(這是哀傷者最強烈的反應);
悲傷;
憤怒(老天爺你為什么那么不公平?我做人善良,但那些惡人行惡,為什么讓我失去我的親人?那些惡人可以長命百歲);
孤獨;
恐懼;
抑郁
第二,認知反應
失去安全感
闖入性思維(突然間,一個哀傷畫面就進入自己的頭腦里。因為我是一個失獨的父親,當我們家發生這個事情之后,在初期,有些畫面經常突然間就會闖進我的腦子里)
無助感
負罪感、愧疚感(覺得沒有照顧好逝去的親人)
羞恥感
不接受死亡的事件
感到麻木
對人失去信任
我記得美國有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寫過一首詩,她是這么寫的:“你能原諒我嗎?我還活著。”從這個詩的開始我們就可以感覺到強烈的愧疚感。
在我寫我那本書的時候,因內容需要,我訪談了很多失獨父母,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有個失獨的母親,她發給過我一張照片,在她孩子的墓碑后面有這么幾個字,“親愛的女兒,等你來世的時候,請你去一個好人家。”
因為她有一種負罪感,覺得自己沒照顧好自己的女兒。所以負罪感是哀傷反應中常見的現象,當然也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
第三,行為反應
第四,生理反應
睡眠紊亂,
免疫功能的下降,
腸胃道紊亂
心血管疾病突發或加重
第五,精神層面反應
談到精神層面反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電影《辛德勒名單》,講一個德國人從集中營中救出來很多猶太人。在這個電影中,有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鏡頭:有一個非常虔誠的猶太教教徒,他不停的說“I don't believe God”什么意思呢?
我再也不相信上帝了。也就是說強烈的哀傷可以改變人們的精神認知,對過去的信仰產生動搖,但是也會有人去尋找新的信仰和寄托。
03 引發精神疾病的哀傷風險因素
由于哀傷反應的存在,就必然會出現一些導致病理性哀傷的風險因素。
逝者死亡的原因
逝者性別差異
喪親者自身因素
怎么對應喪親事件
另外我想說哀傷它并不會自然的消失,哀傷必須要整合進新的生活中去。
對于咨詢師來說,哀傷療愈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把“急性哀傷”引入“整合性哀傷”,什么叫整合性哀傷?下面我給大家看一個圖。
Part 2
哀傷研究簡史
了解整個哀傷研究進程,對于了解整個哀傷研究是如何達到今天的程度,以及它為什么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分支是有幫助的。對于哀傷研究我個人基本上把它劃分為4個階段。
下面我們用一個圖來表示一下各個時期的哀傷研究,把幾個代表人物和他們的思路簡單介紹一下,由于時間關系我盡可能簡單的談。
早期(1917—上世紀60年代末)——弗洛伊德陷阱
早期人物當中,首先要談的就是弗洛伊德。
在弗洛伊德之前,1812年,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叫拉塞爾,獨立宣言簽字人之一。他也是內科醫生,心理和精神科醫生,他研究哀傷,他說我們解決哀傷有什么辦法呢?第一躲避哀傷刺激物,第二給他吃鴉片。這個顯然是錯誤的。
所以真正的哀傷研究,實際上是從1917年弗洛伊德發表了《哀傷與抑郁》這篇著名文章開始,那么弗洛伊德的觀點是什么?他認為哀傷和抑郁是兩回事。通常情況之下,哀傷是可以自然痊愈的,但這個痊愈需要通過一個處理哀傷的工作來完成。什么工作呢?就是要切斷和逝者的關系。
五階段論對人類有很大的誤導,這導致人類在哀傷研究中,又進入一個長時期的無法前進的階段,而且它的影響是非常糟糕的。
還有一個人物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沃登(Worden),他在1996年寫了一本書叫《兒童與哀傷》,這引起了人們對兒童哀傷的注意,我要提一下,關于兒童哀傷,在中國知網這個國內最大的學術網站只有6篇文章,近兩年多,連一篇新的論文都沒看到。我們的這個差距有點大。
1998年有個很著名的人物,內米耶爾提出了建構主義的意義重建理論。
1998年,鮑爾·王(Paul Wong)提出了意義中心療法,他的理論是建筑于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上。
1999年,瑪格麗特·斯喬貝(Margret Stroebe),她提出了雙程模型理論。
以上我列的這幾個理論徹底的改變了人類對哀傷理論的認識,而且一下子把哀傷研究從一個非常混沌的世界變成了心理學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
美國的谷歌的學術網站上面有120萬篇關于哀傷的文章,其中很多都在大革命時期產生,而哀傷理論大革命只有6年的時間,所以我覺得人類思想的發展非常有意思。
我先談了一下普瑞哥森,她提出了復雜性哀傷定義,并且對它進一步的精確化。她開發了復雜性哀傷問卷,給大家提供了一系列測量哀傷的工具。后國際疾病分類手冊ICD-11延長哀傷障礙從抑郁癥中單獨分類出來,她是有功的。她領導了兩個核心研究小組中的一個。
1999年斯喬貝博士提出的雙程論( Due Process Model DPM)
這個雙程論我們必須要用這個圖像來表示,雙程論表示什么?哀傷者在喪失導向和恢復導向兩個世界當中會來回的震蕩。
一個世界是喪失導向,比如說他不停的哭,不停的想孩子看孩子照片,這個時候他是在一種喪失的心態和狀態當中,非常痛苦。
還有一個叫恢復導向,恢復導向是什么?就是說,我得去買菜,我得生活。我還得去上班去工作,我未來應該怎么辦,我得考慮未來,就會有一個恢復導向。
就是說當人在哀傷當中,他實際上是在這兩個世界當中來回的擺動著,這里需要提醒的是,來回擺動是非常重要的。當人停止了擺動,比如一個人長期,幾年,停滯于不停地哭,不停地哀傷,而不去想他今后和現在的生活,這個人一定會得延長哀傷障礙。
再換個情況,一個人他完全不愿意考慮自己的哀傷,完全不考慮對逝者的懷念,只考慮自己今后應該怎么辦。我逃避,我搬家,我住到新的地方去,我去做別的事情去,我假裝死亡事件沒有發生。
一味停留在恢復導向的世界,這樣的人也會導致延長哀傷障礙。因為他采用的是回避策略,回避策略是非常危險的一種策略。
所以斯喬貝當時就提出一個正確的哀傷療愈的辦法,也就是哀傷咨詢師要引導哀傷者在這兩個世界當中怎樣來回的合理震蕩。這兩個世界當中都有刺激因子,或因素,處理不好都有導致產生心理疾病的風險。
那么心理咨詢師的任務是什么呢?就是當這些因素出現之后,我們怎么來做引導。
比如說,過多在喪失導向當中,我們怎么把他引導到恢復導向中?我覺得這是心理咨詢師必須要做的事情。
此外當一個人在不斷回避的時候,我們怎么幫助他,讓他能夠從回避中回轉到面對,比如他還要懷念他的孩子,或者還要懷念他的已故親人等等,要引導他在這兩者之間進行轉換擺動。
那么在引導轉換擺動過程當中,需要很多心理學的干預手段和方法,后面我們將會談到,這也是我們哀傷心理咨詢師必須要掌握和學習的一些技能和技巧。
在“大革命”時代,還要提到的是兒童哀傷輔導的興起。
1995年,沃登博士他曾經寫過一本兒童哀傷輔導的書。此前他參與兒童哀傷的研究,他提出幾個觀點,他說兒童也會有哀傷,在90年代以前人們有一些老的觀念,很多人說:“小孩子有什么哀傷?給他吃的,給他玩的,你看他還不在嘻嘻哈哈的笑。”對不對?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美國人的葬禮,這個房間還挺嚴肅的。另一個房間里小孩子在里邊又追又打又鬧又笑又蹦又跳,大人不去干預的。這時候人們會想這些孩子真的是有哀傷嗎?
很多人認為孩子沒有哀傷,其實孩子在用他們的方式在疏解他們哀傷。這個也是我們人類過去往往不太清楚的東西,也是我們今天的中國人很多家長和心理咨詢師所不了解的,他們認為兒童沒有哀傷,甚至很多家長說不該讓兒童去參加葬禮,覺得這會對他們有傷害。總之我們有好多的錯誤的認知。
這些錯誤認知在90年代都得到了澄清,還有沃登的研究發現30%的失去父母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幫助,他們可能會出現成長延緩、學習下降、精神亞健康、社交困難,嚴重者會有自殺。所以從90年代的那場哀傷理論大革命中,人們就開始認真探索怎么樣對兒童的哀傷進行干預。
當代(本世紀初—至今)——成功的臨床應用和普及
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當代哀傷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果。
2005年哥倫比亞大學希爾博士團隊開發了一個《復雜哀傷治療手冊》,治愈率高達71%。《復雜哀傷治療手冊》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工作。這是第一次用手冊(manual)的方法、非常詳細具體地介紹怎么進行治療,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都分別怎么操作。
整個治療手冊中融匯了近代哀傷理論的精華,比如說持續性聯接的理論、依戀理論、意義重建理論、雙程論、認知行為法和很多不同的自己開發的評估測量工具。當然它現在采用了ICD-11中的診斷方法。
當代還有認知行為法(CBT)在哀傷輔導中的不同方法的使用。有人對此做過研究,經過對1000多人的研究發現,CBT作為哀傷療愈的方法,對哀傷療愈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這就給我們一個非常巨大的啟發,就是互聯網將來可能是哀傷療愈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手段,這是我們心理咨詢師要學會掌握使用的一個方法。
還有研究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是任何能夠用CBT方法治療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都可以使用ICBT,I就是Internet,就是用網絡的方式治療,它的成本更低。所以這也是當代研究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另外一個非常有名的成果是,2010年的時候,美國心理學會出版了一本書《兒童的哀傷:臨床實踐治療基礎》。
2013年,美國精神疾病協會就頒布了一個新的版本《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它提出了持續性復雜哀傷障礙,它把延長哀傷障礙從抑郁癥當中分出來,在第4版中哀傷障礙和抑郁癥放在同一分類。第5版中,雖然它沒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分類,但是它在附錄當中非常詳細地介紹,延長哀傷障礙和抑郁癥兩者之間是不同的,以及診斷方法。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把延長哀傷障礙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分類。這個我們上面談到了。
還有大量的哀傷干預方法在當代哀傷研究中不斷地出現,尤其是用網絡的方法,尤其是對兒童哀傷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完善,包括腦科學的發展等等。所以本世紀很了不起的,哀傷研究在迅速發展,在不斷完善。
哀傷者往往保持自尊;抑郁癥患者最大的特點是喪失自尊和自我價值,甚至出現自我厭惡。
哀傷者和親人會保持密切關系;抑郁癥病人退出和他人的關系。
哀傷者在回憶逝者的時候,有的時候會有一種喜悅的和安寧的感覺;抑郁癥并不是這樣子。舉個簡單例子,我和我妻子經常會到墓地去看我的孩子,我在看我的孩子過程中,我并不感到哀傷,我感到一種寧靜,我感到是和一個純潔的靈魂在交流。每一次從墓地回來以后,我感到是一種靈魂的凈化,抑郁癥患者一般是不會這樣子的。當一個人進入整合性哀傷狀態,在他對故者回憶的過程中,他會得到很多積極的啟發。
Part 3
正常的兒童哀傷心理輔導對人生之路的影響
我覺得還需要跟大家分享兒童年齡對哀傷反應的影響。近代兒童哀傷研究揭示了以下一些現象。
0~2歲的嬰兒期對父母親死亡事件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他們對兄弟姐妹死亡事件也不能理解;2~5歲的孩子就不一樣,他們又懂又不懂,他知道會死亡,但他不知道死亡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現象。給大家講個故事,我翻譯過一本書,是一位美國喪子母親寫的,現在出版社正在等書號,要出版。著者說她的兒子16歲死去,她經常會到墓地去看她的兒子。有一次就帶著她的朋友,和朋友的一個4歲的孩子,一起去到墓地去看自己的孩子,因為那個4歲的孩子一直聽父母親談到那個死去的大哥哥,結果他朋友的4歲的孩子就跑到墓碑跟前,說:“你可以出來啦,我們都在這等你。”4歲的孩子還并不知道死亡不可逆轉。他以為大哥哥在地下,經他這么一招呼就可以出來了。所以當時那一招呼弄得母親就破啼為笑。所以2~5歲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是還不是很準確的。
5~9歲的時候,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就更加清楚,但他們會提出很多的問題,大人你要有思想準備,怎么回答好這些問題,回答得不好會把孩子們給嚇走。
9~12歲的孩子對死亡已經有充分的理解,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12~18歲的時候,他們對死亡的認知和成人已經差不多了。
Part 4
哀傷關懷者的使命
03 哀傷咨詢和治療在中國的發展機遇
2016年12月份,22部委聯合頒發了《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
2018年11月份十部委聯合頒發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試點工作方案》。
2019年4月上海市政府發布《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首先強調的是“加強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
掌握成熟的評估工具幫助評估哀傷的程度。寫《哀傷理論實務:喪子家庭心理療愈》這本書時,我向那些素昧平生的國際大師寫信說:我想讓你們的評估工具發表在我的書上,希望獲得你們的許可。
他們有些工具是賣錢的,但他們都同意了。正因為得到了這些大師們無私的幫助,所以書里邊有很多工具我們可以去學和使用。“哀傷療愈家園”也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
科普目前已經成了所有的哀傷干預中一個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干預中提供哀傷科普是一個大趨勢。原理非常簡單,一個得胃病的患者,醫生不止給他吃藥,還會教他怎么注意保護胃,給他很多科普知識,所以他的胃可以治好。
哀傷也是同樣道理,所以我們的咨詢師必須要學習掌握大量的科普知識,這個也是今天我們嚴重缺乏的。
持續性聯結不止是一個理論,還是種干預手段。持續性聯接強調的是什么?健康的聯接是一個內心的聯接,比如懷念和儀式(包括寫信,網上祭奠等),什么是不健康的聯接呢?不健康的聯結往往是長期的把逝者的遺物、骨灰盒睡在枕頭邊上,過重于靠外在的物件聯結。把外界的聯結引導到內在的聯結,這是非常重要的干預方法,是心理咨詢師必須要學習和掌握的方法。
心理咨詢師還要學習建構主義意義重建,時間關系我真的不能再多談了。建構主義是非常獨特的一套體系。
意義重建理論認為,人的生命意義與生活經歷有關。人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來自于人的經歷,經歷是有很多“宏觀故事”及“微觀故事”組成。喪失親人的經歷容易使人在過去的經歷和未來的經歷之間形成了一個“斷層”,并容易罹患延長哀傷障礙。
意義重建干預方法注重于對喪失事件“意義建構”“尋找益處”及“身份認知”。哀傷者需要對喪親經歷加以適當的梳理,從中看到積極的意義,并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方法上,該體系十分注重敘事治療。
意義中心療法來源于弗蘭克,他是一個猶太人,二戰在集中營的時候,父母親和妻子都死了,他在集中營就發現有的人可以活下來,有的人就活不下來。
他開始研究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發現人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追求,是導致人們在艱難困境當中能夠堅持下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他的理論非常注重啟發人們對意義的尋找。
他的咨詢方法非常有意思,讓你都感到不可想象,一上來就問你,“你那么痛苦,你為什么不去死啊?”今天聽起來好像很不人道。其實他在啟發一個人“我為什么不去死,一定有某種原因?”什么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你想要活下去的的某種生命的意義在支撐著。所以意義中心療法非常關注幫助你尋找意義。至于怎么尋找意義,那么怎么去引導他,用什么方法引導他?
這里有太多的因素,這又是一整套的一個干預手段和程序。以上僅僅只是一個開頭,深入展開討論,內容實在是太多,這里就不展開。
人們在哀傷中會出現很多認知上的問題。
比如核心信念的顛覆。
核心信念是人們對自己、外部世界和未來的看法。人們通常會持有三種核心信念。第一,世界是溫暖的,不管我經歷各種苦難和挫折,但總體來說是溫暖的。第二,世界是有某種規律可遵循的,不一定100%,但有大致規律是可以遵循。第三,我對我自己的命運也是有某種控制能力的。比如說快遞小哥,每天跑12個小時,就可以比跑9個小時的人掙的錢多。
當人們具備這個世界是溫暖的,有一定規律的,對自己的行為是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的這三個最基本的核心信念的時候,人們對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有一種信心,愿意生存下去。那么巨大的哀傷和喪失往往會動搖甚至摧毀這種核心信念,使人的核心信念發生巨大變化,從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違背事實思維
有項研究顯示,子女或者配偶死亡4~7年中有48%的喪親者總是糾結,我如果這樣子就不會那樣子,我如果那樣子就不會這樣子,非常糾結。
錯誤的因果推論。
都是我不好,那一天我不應該讓他出去干什么事情,還有的人說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可以避免的,還有的人就把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攬。
違背事實的謬論。
病治不好就說醫生不負責任。這個也是認知的問題。
回避。
“鴕鳥政策”,我搬家了,我離開了,我找新的工作去了,好像我就跟哀傷躲得遠遠的。回避政策是最危險的。那么在進行科普教育當中,需要非常強調和解決認知行為所表現出來的認知錯誤,怎么解決法,那么中間又有很多干預的手段。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哀傷理論。
在6月份的時候,我曾經和世界上最有名的哀傷心理學家、雙程論的發明者斯喬貝討論過我的想法。
我問道:現在出了這么多新的理論,我能不能用“雞尾酒”法即多元化理論引導輔導法,取其所長,把這些理論綜合起來,根據中國的文化特定環境背景,有的放矢的治療?后來斯喬貝博士陸續給我寄來了一批文獻。包括12月份前兩天剛剛在國際很有名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也是談這個問題的。
她給我提供了大量的以雙程論為框架的哀傷療愈的方法,在國外和香港這個方法的應用效果、干預效果都非常好。
最近根據上海某區政府領導建議,我提交了一個項目計劃,就是在雙程論框架下,通過10堂適合中國文化背景的近代哀傷理論和干預的“養心”課,為失獨父母作心理輔導。課程既強調“喪失導向”的問題,又強調“恢復導向”的問題。結合我們中國人的認知的問題,來展開討論。這是一個有極大可行性的干預方法。
斯喬貝是一位優秀的哀傷學者,我非常敬重她。我認為她也是目前來說世界一流的第一號種子選手,因為她這個理論的意義和影響實在太大。
第一類,哀傷引導(Grief Driven)。
以具體哀傷癥狀來給予有針對性的輔導和治療。也就是說針對個體的哀傷特點一對一的進行輔導,當然也可能進行小組輔導。
但是它比較針對某類哀傷反應或認知問題,比如有的人說我特別憤怒,老是放不下;有人說我就特別抑郁,老是放不下。那么哀傷輔導就針對你個人的抑郁,或者你個人的憤怒,或者你個人的孤獨,是具有很強針對性的個體的哀傷引導。
第二類,理論引導(Theory Driven)。
針對共性哀傷問題的團體輔導或治療。目前以雙程論為框架的理論引導的團體治療在世界上顯示出很好的效果。
這是屬于以針對具體哀傷癥狀的輔導或治療,屬于典型的哀傷引導型(Grief Driven)。它多用于個體,去年有學者嘗試用于團體,但樣本太小。對這種方法我這里只能是簡單的介紹:
這里我稍微簡單解釋一下其中的思考未來、強化關系、談話關系。
什么叫思考未來?
思考未來就在引導他們有自主感,就是要自我認可。思考未來要引導他們有勝任感,就是說哪些事情你覺得你能干得了的,你就干去。思考未來要幫助他們建立歸屬感,就要感覺到你對哪些人是重要的。只要你有這種感覺,你就會覺得你是挺重要的。
《戰爭與和平》書中有個例子,當弟弟戰死的時候,娜塔莎一直在絕望地痛哭,痛苦的不得了,但她突然意識到,我的媽媽比我更痛苦,她一下子就振奮起來了。立刻跑去幫助媽媽,因為她覺得她自己的痛苦是重要的,但她要幫助她的媽媽更重要。所以她當時立刻尋找了一種歸屬感去安慰媽媽。《戰爭與和平》當中這段特別有人情味。這本書是我40年前讀的,但這個故事至今記憶猶新。
思考未來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要用一步步建立起可行的新目標來幫助他們向前走。
什么叫強化關系呢?
強化關系分成好幾個層次,要求親友參加在一些課程當中,鼓勵幫助他們和某些社會群體接觸,并幫助他們合理地安置逝者在心中的位子。
談論死亡故事是什么意思呢?
人家一聽覺得可怕,讓哀傷者談死亡故事,他們怎么受得了?實際上,談死亡故事時候要幫助喪親者有能力敢于走進去。
1.講述故事2.反思故事3.放置一邊(走出故事)4.鼓勵做一些公益事情(接受現實,從不能想到能想),注意痛苦感的變化。當然談論死亡故事這個過程是要有技巧的,這要花時間。
另外與哀傷者溝通和別的溝通不一樣,要知道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而且你要理解他們很多似乎是不可理解的行為,才能夠對癥下藥。
比如說很多哀傷者在劇痛期自顧自,顯得非常自私,很多人批評他們。其實這不是自私,他們沒有能力來應對這么巨大的痛苦,不能怪他們自私。
關于兒童哀傷的問題,不要老對兒童說你要堅強,你要堅強,這是錯誤的。
咨詢師要學習“青少年哀傷問卷”和評估(DSM-V);學習關于應對兒童哀傷問題的個體,家庭,團體輔導技巧;兒童和青少年的哀傷障礙可以采用咨詢師組織的同質互助小組的方法。
此外,在父母40%那么高的離婚率的情況下,還要學習了解兒童的適應障礙反應,來指導父母來幫助和保護孩子。
關于關懷者的同情疲勞保護,我在中國知網上只看到過一篇文章,我真的挺難過的。于是寫書時,專門寫了一大段討論同情疲勞。
咨詢師現在是一個高危職業,可能大家聽說過,在2019年9月份的時候,賓尼法利亞大學的一個心理系的主任自殺了。太疲勞、同情疲勞,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一個優秀的哀傷咨詢師自殺了,因為他無法解決自身同情疲勞的問題,所以我們還得要學習怎么解決我們同情疲勞的問題。
人們時常想像喪親哀傷仿佛是一次旅行的開始,然而哀傷并不是一個有歸程的航行。我們不可能在經歷過一段哀傷的日子之后,返航,重新回到過去的生活中去。相反,哀傷是一個新的家園,是生者的永居之地,生者要在那里重新界定他們的生活。生命因為重大的喪失而永遠改變。即使哀傷沒有終止,但生活的意義卻依然可以重建,并讓人感到豐盛和滿足。重燃對生活的熱情是喪親者一種本能追求,盡管我們在喪親后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各不相同,如同我們喪失的親人也各不相同。
'
—— M Katherine Shear M.D
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