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糖·文字稿】弗洛伊德錯了嗎? |揭開“哀傷”的面紗

時間:2019年12月23日(周一)

講者:新憲

主題:揭開哀傷”神秘的面紗

整理&編輯:糖心理公益計劃組

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同學和朋友們來參加公益課,也非常感謝糖心理工作組能夠安排這樣一個公益課,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但是又被我們中國長期忽略的非常重要的人生課——哀傷

今天課的名字叫揭開‘哀傷’神秘的面紗。喜怒哀樂中哀傷,大家似乎都很熟悉,但是真正熟悉到什么程度,實際上大家心里都并不是那么清楚。所以我們的課程將分成以下4個部分來討論:第一部分是哀傷概念的簡述,第二部分是哀傷研究的簡史,第三部分是正確的兒童哀傷心理輔導對人生之路的影響,第四部分是哀傷關懷者的使命。

什么是哀傷?最簡單辦法可以先用一個圖片來表示。

這個圖像來自一個非常有名的哥倫比亞的心理學家希爾博,她寫了一本手冊介紹怎么治療哀傷疾病。哀傷會成為疾病嗎?它確實會成為疾病,它會導致人的心生功能失調,導致人的精神進入強烈的抑郁,創傷應激障礙(PTSD)等問題。

在她的一次講座中,她還用了這個圖片來表示哀傷者是一個什么一個狀況:哀傷者坐在一個非常陰暗的角落,陽光照在他的背上,他看不到陽光。

我自己在學習哀傷過程中,我覺得還有幾幅圖片也許能更加生動地表達哀傷者的境況。

這些圖片取材于一位很有名的法國中世紀的文學家、散文家、哲學家蒙田寫的故事。我非常喜歡讀他的書,他在書中談到古希臘的一個神話故事:一個無辜的少女,她要無辜的死去,所以當時周圍人都感到非常的傷心。畫家就畫了很多人物來描述周圍人哀傷的情緒、狀態。從這些畫中我們能看到周圍人的表情、情緒等,他畫了所有的人。

后來他想畫這個少女的父親,父親的哀傷該怎樣表現呢?

父親的哀傷他畫不出來,最后他就畫了這樣一個圖畫出來:父親用手遮住了自己的臉因為父親喪女的這種哀傷情緒無法用藝術和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

后來我也查過谷歌,搜索關鍵詞“哀傷父母的表情”圖片。在幾千張圖片中,我確實找不出一張正面的表現這些父母親哀傷的圖片。非常難找,是什么原因呢?

因為我們人類對我們哀傷情緒的表達能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總覺得我們的人類文明很發達,可以表達出很多東西出來。但實際上,我們的文字也好、繪畫也好、電影也好,它所能表達的都是冰山一角,哀傷本身遠遠復雜得多

Part 1



哀傷概念簡述

01  哀傷是愛的代價

在課程開始時,我們先討論一下基本的哀傷概念,熟悉一些基本的術語,熟悉術語之后,后邊的討論的會簡單一點。介紹幾個概念如下:

  • 喪親(Bereavement):喪親是指失去摯愛的親人。

  • 哀傷(Grief):哀傷是指喪親者在喪失摯愛親人后的反應和過程,它會影響喪親者的認知、社交、健康等多個方面。

  • 哀悼(Mourning):哀悼是指喪親者用不同方式來懷念和紀念逝者。

  • 急性哀傷(Acute grief):急性哀傷通常是發生在喪失事件的初期。喪親者會有劇烈的痛苦哀傷反應,劇烈痛苦表現會非常強烈。

    有的人覺得這個人發了神經病,這個人瘋掉了,并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急性哀傷跟人們常見的普通的哀傷是不一樣的。因為打擊創傷實在太重,他無法用常規的哀傷方式來表現自己,急性哀傷是非常非常的痛苦。

  • 病理性哀傷(Pathological grief):當急性哀傷(也叫劇痛性哀傷)過了6個月、過了一年、過了兩年始終不能緩解。他不能上班了,他不愿意見人了,他不能夠自理自己的生活了。

    出現生理、社交、工作能力等損傷就稱其為病理性哀傷。這表示什么呢?得病了。哀傷會使人得病,得一種精神上的疾病,也叫心理障礙。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ICD-11中把“病理性哀傷”命名為“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2013年,美國的權威手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把“病理性哀傷”定義為“持續性復雜哀傷障礙”(Persistent Complex Bereavement Related Disorder, PCBD),兩者實際上大同小異。

    當然美國的DSM-5有它的特別的用處,哀傷病人接受心理咨詢師的治療,只要用到這個手冊上面的細則,有的保險公司就可以報銷咨詢費。美國的很多哀傷病人就可以到醫生那里看病并且可以報銷。當然有的是以其它心理疾病名義報銷,比如抑郁癥。

    從目前來說,世界上的心理障礙問題的診斷基本上都是以這兩個手冊為標準。同樣在中國,我也讀到過一本書,作者把這兩個手冊的目錄譯文合并在一塊。

  • 整合性哀傷(Integratedgrief):整合性哀傷是指把哀傷整合到自己的生活,接受現實,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并建立起新的生命的意義。

    整合性哀傷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人進入哀傷之后,有人對你說,走出來,忘記哀傷,回到過去老的生活中去,哀傷者做不到的。

    整合性哀傷是什么呢?是指當人有了哀傷經歷之后,可以和哀傷和平共處,可以把哀傷整合到我們的生活中去,可以接受哀傷,接受現實,可以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重新建立新的生命意義,然后依然可以找到生命中的喜樂。當人進入到這個階段,能夠和哀傷和平共處的時候,這就叫整合性哀傷。

    心理咨詢師該干什么事情?就是要引導哀傷者進入整合性哀傷所以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詞匯和概念,后面我會做更多的解釋。

  • 正常哀傷(Normal grief):它是指喪親者從劇痛的急性哀傷過渡到一個整合性哀傷的過程。

  • 象征性哀傷(Symbolic grief):美國有學者稱非喪親的哀傷為“象征性哀傷”,世界衛生組織ICD-11稱其為“適應障礙”。比如說失戀、失去工作、失去寵物,都是屬于非喪親哀傷,這個就稱“象征性哀傷”。對其涵蓋的具體內容學術界目前還不是很一致。

上面我們把基本概念談了一下,那么后面很多問題就比較好討論了。

02  哀傷反應特征
首先我們來談一下哀傷會出現一些什么樣的哀傷反應?共包括5個方面。

情感反應

  •   思念(這是哀傷者最強烈的反應);

  •   悲傷;

  •   憤怒(老天爺你為什么那么不公平?我做人善良,但那些惡人行惡,為什么讓我失去我的親人?那些惡人可以長命百歲);

  •   孤獨;

  •   恐懼;

  •   抑郁

第二,認知反應

  • 失去安全感

  • 闖入性思維(突然間,一個哀傷畫面就進入自己的頭腦里。因為我是一個失獨的父親,當我們家發生這個事情之后,在初期,有些畫面經常突然間就會闖進我的腦子里)

  • 無助感

  • 負罪感、愧疚感(覺得沒有照顧好逝去的親人)

  • 羞恥感

  • 不接受死亡的事件

  • 感到麻木

  • 對人失去信任

我記得美國有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寫過一首詩,她是這么寫的:“你能原諒我嗎?我還活著。”從這個詩的開始我們就可以感覺到強烈的愧疚感

在我寫我那本書的時候,因內容需要,我訪談了很多失獨父母,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有個失獨的母親,她發給過我一張照片,在她孩子的墓碑后面有這么幾個字,“親愛的女兒,等你來世的時候,請你去一個好人家。”

因為她有一種負罪感,覺得自己沒照顧好自己的女兒。所以負罪感是哀傷反應中常見的現象,當然也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

第三,行為反應

  •   淚流不止
  •   功能下降,躺床上不肯起床
  •   辭去工作
  •   強迫性行為
  •   自殺的念頭(男性更高)

第四,生理反應

  •   睡眠紊亂,

  •   免疫功能的下降,

  •   腸胃道紊亂

  •   心血管疾病突發或加重

第五,精神層面反應

談到精神層面反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電影《辛德勒名單》,講一個德國人從集中營中救出來很多猶太人。在這個電影中,有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鏡頭:有一個非常虔誠的猶太教教徒,他不停的說“I don't believe God”什么意思呢?

我再也不相信上帝了。也就是說強烈的哀傷可以改變人們的精神認知,對過去的信仰產生動搖,但是也會有人去尋找新的信仰和寄托。

03 引發精神疾病的哀傷風險因素

由于哀傷反應的存在,就必然會出現一些導致病理性哀傷的風險因素。

  • 社會人際關系
比如說和逝者的關系特別親密,那么哀傷的程度往往就比較深。如果哀親者離婚,往往會增加導致病理性哀傷的風險。還有就是有沒有適當的社會支持系統?有沒有信息支持系統?
  • 逝者死亡的原因

比如說自殺、謀殺、突發事故死亡,這些都很容易導致延長哀傷障礙。
  • 逝者性別差異

逝者性別差異,尤其是孩子,男孩和女孩有什么差別嗎?非常有趣的是,從我讀的資料看,在國外,男孩和女孩的去世對父母親的哀痛程度沒什么差別,但在我們中國失去男孩要悲痛得多。所以中國文化還是很重男輕女。
  • 喪親者自身因素

我們的基因的不同,生活經歷的差異,教育程度的不同(教育程度越好風險就越低),還有性別的因素(女性患延長哀傷障礙的幾率比較大)。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價值觀,比如中國有很多父母說,我為什么活著?我活著不就是為了孩子嘛?不只是中國,在西方也是這樣子。人們有個誤解,覺得西方人早早把孩子趕出家去,不是這樣的,他們愛孩子也是勝過于自己的生命。那么,那些為了孩子而活的人,在失去子女之后,特別絕望,特別容易得延長哀傷障礙。還有宗教信仰、健康、年齡因素等等。
  • 怎么對應喪親事件

有的人回避現實,有的人就不停地糾結,比如“如果怎么樣…然后怎么樣…”等等,凡是進入這些狀態的人,都有可能出現延長哀傷障礙。
那么哀傷心理咨詢需要干什么?需要評估這些風險因素,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喪失摯愛對任何人的打擊都是非常大。所以不可以從哀傷反應的外表來評價一個人是否堅強或者軟弱,另外不是說一個人強大就對哀傷有特別的免疫力。你只要是人,你就會有哀傷,就會有傷害。
每個人對哀傷的反應不一樣有的人要不停的看照片,有的人是躲避,不愿意看照片。哀傷不能分階段,但它會有高低起伏。和女性的哀傷不一樣女人哀傷,往往表現出“直覺型哀傷”,她們找人聊天來疏解自己的哀傷。男人的哀傷往往是“工具型哀傷”,他們悶在房間里不出門,自己上網,或拼命地工作。所以很多夫妻在失去子女之后離婚,是因為他們不理解男性和女性哀傷的不同,他們產生誤解,又不能溝通,所以彼此反感,彼此厭惡,導致離婚。這也是哀傷咨詢師所會面對的任務,我們需要深刻了解人。
時間關系,我今天僅僅只能簡單提一下,哀傷分直覺型哀傷和工具型哀傷,它有一整套的理論體系和干預體系。我們要學習了解這些東西,要掌握這些工具,要幫助他們疏導,要保護他們的婚姻,所以這個對咨詢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想說哀傷它并不會自然的消失,哀傷必須要整合進新的生活中去。

對于咨詢師來說,哀傷療愈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把“急性哀傷”引入“整合性哀傷”,什么叫整合性哀傷?下面我給大家看一個圖。

這就是整合性哀傷的最簡單的示意圖,我覺得這是目前為止心理學界描述哀傷過程的最簡潔最漂亮的一個圖。它是哥倫比亞大學Shear博士團隊做的一張圖。
喪失親人以后,一方面你經歷著劇烈的傷痛,另一方面你必須要適應你這個喪失。怎么適應呢有兩個重要的方面,第一你要接受喪失的現實,第個你要學會看見未來,然后當你經歷了適應的過程你就從急性哀傷進入整合性哀傷。整合性哀傷有什么特點呢?它能夠讓哀傷和新的生命的意義及有喜悅的生活和平共處,這就是整合性哀傷,也是我們心理咨詢師需要做的工作。這個圖非常簡潔,但它描述的是一個很深刻的道理。

Part 2



哀傷研究簡史

了解整個哀傷研究進程,對于了解整個哀傷研究是如何達到今天的程度,以及它為什么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分支是有幫助的。對于哀傷研究我個人基本上把它劃分為4個階段。

  • 早期(1917—上世紀60年代末)弗洛伊德陷阱
    長達40年。40年都是保守的說法,僅僅是指弗洛伊德哀傷理論的鼎盛時期就達40年。
  • 中期(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80年代)階段論怪圈
    鼎盛時期有約26-30年。
  • 近期(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本世紀初)大革命滌蕩迷霧
    如果以文獻發表時間來看,前后只有6年。這個6年成就了哀傷理論的一場巨大革命,它徹底改變了我們人類對哀傷的認識,揭開了哀傷的神秘面紗,它使哀傷心理學成了整個巨大的心理學體系中的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個分支。但很遺憾的是,在我們中國今天,哀傷研究與干預僅僅只是在起步階段。
  • 當代(本世紀初—至今)成功的臨床應用和普及
    從本世紀初到今天,哀傷研究是在不斷地深化,不斷地發展。

下面我們用一個圖來表示一下各個時期的哀傷研究,把幾個代表人物和他們的思路簡單介紹一下,由于時間關系我盡可能簡單的談。


早期(1917—上世紀60年代末)——弗洛伊德陷阱

早期人物當中,首先要談的就是弗洛伊德

在弗洛伊德之前,1812年,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叫拉塞爾,獨立宣言簽字人之一。他也是內科醫生,心理和精神科醫生,他研究哀傷,他說我們解決哀傷有什么辦法呢?第一躲避哀傷刺激物,第二給他吃鴉片。這個顯然是錯誤的。

所以真正的哀傷研究,實際上是從1917年弗洛伊德發表了《哀傷與抑郁》這篇著名文章開始,那么弗洛伊德的觀點是什么?他認為哀傷和抑郁是兩回事。通常情況之下,哀傷是可以自然痊愈的,但這個痊愈需要通過一個處理哀傷的工作來完成。什么工作呢?就是要切斷和逝者的關系。

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一旦和逝者切斷關系,喪親者就可以變得自由和不受約束。所以切斷和逝者的關系,成了弗洛伊德那個時代非常主流的哀傷處理辦法。
首先我要說明一下,弗洛伊德這個辦法是絕對錯誤的,所以它導致了一個延續多年的巨大的陷阱。
1944年,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家林德曼根據一項研究發表了一篇論文
1942年,波士頓夜總會椰樹林酒吧發生火災,一下子死了492人。他對110名死者家屬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不同意自然療愈的觀點,他提出了急性哀傷的觀點,并且指出急性哀傷會導致病理性哀傷,由病理性哀傷會導致抑郁癥,甚至自殺。他也提出通過專業的干預,急性哀傷可以變成正常性哀傷。
但他犯了一個錯誤,什么錯誤呢?他說,我們要把哀傷問題處理好,就要聽弗洛伊德大師的觀點,要切斷和逝者的連接。
1958年有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學家叫約翰·鮑爾比發表文章
鮑爾比很了不起,他重點是研究嬰兒和母親的依戀關系是怎么建立的。研究發現嬰兒和母親分開之后會出現焦慮,嬰兒和母親永久的分離會導致哀傷。
1958-1960年,在他非常有名的“依戀三部曲”三篇論文中,完成了哀傷依戀理論的建立。
但是,鮑爾比也犯了個錯誤,他也贊同弗洛伊德的觀點。一方面他不贊同依戀關系是病態的這種說法,但另一方面他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我們要解決哀傷問題,也要和逝者切斷聯系,這是錯誤的。
但不管怎么說,他的依戀理論非常了不起,是人類心理學的一個發展,它改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提出的力比多、戀母情結等觀點。所以1989年他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杰出科學貢獻獎,他也是20世紀最優秀的心理學家之一。
這一時期是從1917年持續到上世紀60年代末,為什么我稱它為陷阱?
因為人們在里面陷入的時間實在太長,長達40多年。那時候大家也看不出弗洛伊德有什么錯,但用他的方法又不解決實際問題,很多心理學家就在里邊糾結了整整40多年時間,很痛苦

中期(上世紀60年代末—上世界80年代末)——階段論“怪圈”
人類需要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時候我們就進入了中期,也就是上世紀60年代末到上世紀80年代末,那個時候產生了一個新的理論,叫階段論。階段論有很多代表人物。
一個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叫庫伯勒·羅斯,她提出哀傷有5個階段。
1個階段拒絕:我不承認喪親事件發生了,不承認它,不面對它。
第2個階段憤怒:為什么老天這么不公?
3個階段討價還價:老天爺啊,我做點什么事情,你能夠讓我避免這個災難。
4個階段抑郁:以上都行不通了,他就開始感到抑郁。
第5個階段接受:抑郁了一陣也無可奈何,就只能接受了。
我必須要說一下,五階段的理論是嚴重錯誤的。
它的錯誤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后來人們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羅斯的理論不能被數據證明和支持。大量實驗表明,喪親者所經歷的喪親哀傷過程并沒有像羅斯所說的那樣,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拒絕”這一過程。
實驗顯示多數人都沒有拒絕,他們立刻就接受了,沒有經過這5個階段。所以她當時提出的理論非常簡單,非常線性化。
第二,她把情感問題和認知問題混淆了。哀傷比她講的東西遠遠的復雜得多。當然五階段論還存在很多問題,這里就不一一介紹。
后來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家斯喬貝(Stroebe),在一系列非常有名的論文中,對五階段論進行了徹底分析,非常邏輯嚴謹地駁斥了五階段理論,還有一大批心理學家針對階段論的研究成果,這樣就把五階段論扳倒了。
五階段理論剛剛出來的時候,簡直紅極一時,當時美國的生活雜志刊登了介紹羅斯的文章,整個心理學界、醫學界就一窩蜂地轟上去了,把她的理論當成一個福音,當成解決人類哀傷的一個捷徑。
人類有時候很痛苦,當在40年的陷阱里陷得太久之后,為了尋找出路,有時候就饑不擇食。所以人們就選擇了五階段論,以至于羅斯就被推上了神壇,她的理論被到處演說,開辦了125,000次課程或講座,她的理論在谷歌學術網站上被引用超過11,000次。
1999年“時代雜志”稱她為100個最偉大的思想家,她被追授在美國女性名人堂。但五階段論是多么的錯誤。

五階段論對人類有很大的誤導,這導致人類在哀傷研究中,又進入一個長時期的無法前進的階段,而且它的影響是非常糟糕的。

包括今天的中國,人們把她的書翻譯成中文,叫《當綠葉緩緩落下時》,跟心理學的名字實在不相稱,太文藝。我們的一些哀傷咨詢師還在用她的理論,給哀傷者進行哀傷療愈。
按照斯喬貝博士的觀點,這個理論是有害的。但是在中國,少數接觸過哀傷理論的哀傷咨詢師,依然把她的理論作為圣經進行宣講,可想而知它的影響有多么大。
所以我就稱它為是一個怪圈。當然這個怪圈持續到了最后,人們發現它并沒有實證基礎。
近代科學心理學強調數據,用數據說話,心理學家后來用大量的實證數據證明,這是錯誤的,不能得到數據證明,這就是科學心理學最成功的地方,用數據來說話。
那個時代的哀傷研究也出現了幾位優秀的心理學家,我想提一下,一個是沃登,還有一個是西爾弗曼博士。西爾弗曼博士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學者,因為她提出了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叫“第一道防線”。
那么她這個觀點是什么?她對那些失去丈夫的妻子做過心理調研,發現把這些喪偶的妻子形成一個小組,然后用小組干預的方法,效果特別好。因為她們彼此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情感,可以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所以就提出了同質互助模式是心理康復的“第一道防線”。
美國的哀傷心理標準教科書把它看做喪親哀傷療愈的重要方法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那么怎么組織這的同質互助小組?這也是哀傷咨詢師所需要學習的。組織得好是有利的,組織得不好是有害的,所以這其中有很多技巧。
我必須要提到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全國性的同質互助組織叫尚善之友,這個組織有8000多個志愿者,主要是失去子女的父母,在全國一共有600多個固定的活動地點,每個月都會有活動。讓那些失去子女的父母或者失去兄弟姐妹的喪親者,都可以到這個地方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分享,進行討論,給他們進行講座,讓他們進行互助,進行網絡互動的連接。
這是美國當前非常強大的一個哀傷心理支持的民間組織,沒有任何政治背景,種族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也沒有任何政府干預。
我覺得是西爾弗曼博士所作的這個偉大的貢獻,直到今天依然在被廣泛的使用,而且是每一名心理咨詢師必須要學習掌握的一種方法。
沃登博士是美國第一個在高校開設哀傷輔導的大學教授。雖然當時理論并不完美,但他的教材有不少有價值的東西,內容不斷更新。2018年出版到了第五版。

近期(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本世紀初)——“大革命”滌蕩迷霧
哀傷理論大革命非常有趣,以文獻發表時間看只有6年的時間,我們經歷了這么長時間的弗洛伊德的陷阱,經過那么長時間的階段論的困惑之后,哀傷理論大革命的時代一下就出現了幾個偉大的人物。
首先有一個人叫普瑞哥森(Prigerson),她提出對哀傷進行量化評估,我們需要有一個精確的量表去測量它,而不是憑感覺。因為定量化的研究是近代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第二個偉大的人物叫克拉斯(Klass),1996年的時候,他提出了持續性聯結,什么意思?就是說生者和死者沒有必要切斷聯系,他們依然可以健康的進入整合性哀傷。

還有一個人物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沃登(Worden),他在1996年寫了一本書叫《兒童與哀傷》,這引起了人們對兒童哀傷的注意,我要提一下,關于兒童哀傷,在中國知網這個國內最大的學術網站只有6篇文章,近兩年多,連一篇新的論文都沒看到。我們的這個差距有點大。

1998年有個很著名的人物,內米耶爾提出了建構主義的意義重建理論。

1998年,鮑爾·(Paul Wong)提出了意義中心療法,他的理論是建筑于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上。

1999年,瑪格麗特·斯喬貝(Margret Stroebe),她提出了雙程模型理論

以上我列的這幾個理論徹底的改變了人類對哀傷理論的認識,而且一下子把哀傷研究從一個非常混沌的世界變成了心理學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

美國的谷歌的學術網站上面有120萬篇關于哀傷的文章,其中很多都在大革命時期產生,而哀傷理論大革命只有6年的時間,所以我覺得人類思想的發展非常有意思。

我先談了一下普瑞哥森,她提出了復雜性哀傷定義,并且對它進一步的精確化。她開發了復雜性哀傷問卷,給大家提供了一系列測量哀傷的工具。后國際疾病分類手冊ICD-11延長哀傷障礙從抑郁癥中單獨分類出來,她是有功的。她領導了兩個核心研究小組中的一個。

1999年斯喬貝博士提出的雙程論( Due Process Model DPM)

這個雙程論我們必須要用這個圖像來表示,雙程論表示什么?哀傷者在喪失導向和恢復導向兩個世界當中會來回的震蕩。

一個世界是喪失導向,比如說他不停的哭,不停的想孩子看孩子照片,這個時候他是在一種喪失的心態和狀態當中,非常痛苦。

還有一個叫恢復導向,恢復導向是什么?就是說,我得去買菜,我得生活。我還得去上班去工作,我未來應該怎么辦,我得考慮未來,就會有一個恢復導向。

就是說當人在哀傷當中,他實際上是在這兩個世界當中來回的擺動著,這里需要提醒的是,來回擺動是非常重要的。當人停止了擺動,比如一個人長期,幾年,停滯于不停地哭,不停地哀傷,而不去想他今后和現在的生活,這個人一定會得延長哀傷障礙。

再換個情況,一個人他完全不愿意考慮自己的哀傷,完全不考慮對逝者的懷念,只考慮自己今后應該怎么辦。我逃避,我搬家,我住到新的地方去,我去做別的事情去,我假裝死亡事件沒有發生。

一味停留在恢復導向的世界,這樣的人也會導致延長哀傷障礙。因為他采用的是回避策略,回避策略是非常危險的一種策略。

所以斯喬貝當時就提出一個正確的哀傷療愈的辦法,也就是哀傷咨詢師要引導哀傷者在這兩個世界當中怎樣來回的合理震蕩這兩個世界當中都有刺激因子,或因素,處理不好都有導致產生心理疾病的風險。

那么心理咨詢師的任務是什么呢?就是當這些因素出現之后,我們怎么來做引導。

比如說,過多在喪失導向當中,我們怎么把他引導到恢復導向中?我覺得這是心理咨詢師必須要做的事情。

此外當一個人在不斷回避的時候,我們怎么幫助他,讓他能夠從回避中回轉到面對,比如他還要懷念他的孩子,或者還要懷念他的已故親人等等,要引導他在這兩者之間進行轉換擺動。

那么在引導轉換擺動過程當中,需要很多心理學的干預手段和方法,后面我們將會談到,這也是我們哀傷心理咨詢師必須要掌握和學習的一些技能和技巧。

在“大革命”時代,還要提到的是兒童哀傷輔導的興起

1995年,沃登博士他曾經寫過一本兒童哀傷輔導的書。此前他參與兒童哀傷的研究,他提出幾個觀點,他說兒童也會有哀傷,在90年代以前人們有一些老的觀念,很多人說:“小孩子有什么哀傷?給他吃的,給他玩的,你看他還不在嘻嘻哈哈的笑。”對不對?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美國人的葬禮,這個房間還挺嚴肅的。另一個房間里小孩子在里邊又追又打又鬧又笑又蹦又跳,大人不去干預的。這時候人們會想這些孩子真的是有哀傷嗎?

很多人認為孩子沒有哀傷,其實孩子在用他們的方式在疏解他們哀傷。這個也是我們人類過去往往不太清楚的東西,也是我們今天的中國人很多家長和心理咨詢師所不了解的,他們認為兒童沒有哀傷,甚至很多家長說不該讓兒童去參加葬禮,覺得這會對他們有傷害。總之我們有好多的錯誤的認知。

這些錯誤認知在90年代都得到了澄清,還有沃登的研究發現30%的失去父母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幫助,他們可能會出現成長延緩、學習下降、精神亞健康、社交困難,嚴重者會有自殺。所以從90年代的那場哀傷理論大革命中,人們就開始認真探索怎么樣對兒童的哀傷進行干預。

當代(本世紀初—至今)——成功的臨床應用和普及

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當代哀傷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果。

2005年哥倫比亞大學希爾博士團隊開發了一個《復雜哀傷治療手冊》,治愈率高達71%。《復雜哀傷治療手冊》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工作。這是第一次用手冊(manual)的方法、非常詳細具體地介紹怎么進行治療,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都分別怎么操作。

整個治療手冊中融匯了近代哀傷理論的精華,比如說持續性聯接的理論、依戀理論、意義重建理論、雙程論、認知行為法和很多不同的自己開發的評估測量工具。當然它現在采用了ICD-11中的診斷方法。

當代還有認知行為法(CBT)在哀傷輔導中的不同方法的使用。有人對此做過研究,經過對1000多人的研究發現,CBT作為哀傷療愈的方法,對哀傷療愈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這就給我們一個非常巨大的啟發,就是互聯網將來可能是哀傷療愈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手段,這是我們心理咨詢師要學會掌握使用的一個方法。

還有研究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是任何能夠用CBT方法治療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都可以使用ICBT,I就是Internet,就是用網絡的方式治療,它的成本更低。所以這也是當代研究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另外一個非常有名的成果是,2010年的時候,美國心理學會出版了一本書《兒童的哀傷:臨床實踐治療基礎》。

2013年,美國精神疾病協會就頒布了一個新的版本《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它提出了持續性復雜哀傷障礙,它把延長哀傷障礙從抑郁癥當中分出來,在第4版中哀傷障礙和抑郁癥放在同一分類。第5版中,雖然它沒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分類,但是它在附錄當中非常詳細地介紹,延長哀傷障礙和抑郁癥兩者之間是不同的,以及診斷方法。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把延長哀傷障礙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分類。這個我們上面談到了。

還有大量的哀傷干預方法在當代哀傷研究中不斷地出現,尤其是用網絡的方法,尤其是對兒童哀傷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完善,包括腦科學的發展等等。所以本世紀很了不起的,哀傷研究在迅速發展,在不斷完善。

那么剛才我談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美國的DSM-V把哀傷和抑郁癥分開了,我覺得這個問題用表格表達會比較清楚,哀傷和抑郁癥到底有什么差別?
(哀傷和抑郁癥的對比圖)
哀傷最大的特征是思念,抑郁癥最大特征是沒什么好思念的。哀傷最主要情緒產生的原因是是對逝者的思念。抑郁癥不對任何一種特定事物或人物有特定的思念,這兩者不同。
哀傷的痛苦,上下反復起伏;抑郁癥一潭死水。

哀傷者往往保持自尊;抑郁癥患者最大的特點是喪失自尊和自我價值,甚至出現自我厭惡。

哀傷者和親人會保持密切關系;抑郁癥病人退出和他人的關系。

哀傷者在回憶逝者的時候,有的時候會有一種喜悅的和安寧的感覺;抑郁癥并不是這樣子。舉個簡單例子,我和我妻子經常會到墓地去看我的孩子,我在看我的孩子過程中,我并不感到哀傷,我感到一種寧靜,我感到是和一個純潔的靈魂在交流。每一次從墓地回來以后,我感到是一種靈魂的凈化,抑郁癥患者一般是不會這樣子的。當一個人進入整合性哀傷狀態,在他對故者回憶的過程中,他會得到很多積極的啟發。

最重要的一條,治療抑郁癥的藥可以解決不少抑郁癥患者的問題,但抑郁癥的藥對延長哀傷障礙是無效的。
為什么我要把這個(哀傷和抑郁癥的區別)講出來?
今年10月份的時候,我在徐匯區衛健委給170名衛健委的干部、心理咨詢師、精衛中心的醫生講課的時候,當時有一位精衛中心的醫生就跟我說,他說,劉老師聽了你的課之后,我突然意識到,我的很多抑郁癥的病人,現在看來他們并不是抑郁癥,他們是延長哀傷障礙。
當時聽了之后特別有感觸,今天有多少精神科的醫生,真正懂得這個知識呢?非常少。我們知道懂得哀傷和抑郁癥區別的心理咨詢師,同樣也是非常少。
當然原因很明顯,它很新,2018年世衛組織剛剛提出來,2019年正式通過,2020年將正式實行,所以這個知識大家不知道,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應該普及它,不能因為我們不懂它,就可以不在乎它。
那么對于世界衛生組織審議通過的ICD-11對延長哀傷障礙的定義是什么呢?我覺得也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因為現在很多哀傷療愈的方法都是以此作為診斷的標準。
2018年ICD-11對延長哀傷障礙的定義其診斷標準是:生者對逝者的思念不斷縈繞心頭并導致功能受損至少有一個強烈的痛苦情緒反應:例如悲傷、內疚、憤怒、否認、責備、麻木、難以接受死亡現實,感到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個部分。難以體會到積極情緒,情感麻木。摯愛的人逝去六個月后,生者表達哀傷的方式明顯有悖于當地的社會、文化、或宗教傳統。
如果存在以上癥狀的話,那么可以初步認為這個人得了延長哀傷障礙,當然還需要專業人員的診斷。根據美國的DSM-5診斷標準,病程持續時間的設置不是6個月而是12個月,兒童是6個月。
根據中國學者的研究,失獨父母哀傷的持續時間一般達兩年。所以對他們病程時長以6個月做出任何延長哀傷障礙的判斷,時間短了點。在這里因時間關系只能跟大家解釋一下基本定義,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Part 3



正常的兒童哀傷心理輔導對人生之路的影響

兒童哀傷與干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過去多年來被人們所忽視,現在非常受重視。
我喜歡用數據說話。根據美國政府2000年的一個統計顯示,美國4%的兒童/青少年在18歲以下會經歷失去父親/母親,或者父母雙亡,如果不進行干預30%兒童(4-18歲)很可能會因為喪親哀傷經歷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一系列的問題,包括行為問題、學習、成長減慢、社交問題。
美國DSM-5提出兒童延長哀傷障礙6個月的診斷建議,也就是非正常的兒童哀傷癥狀延遲時間超過了6個月,兒童就可能出現了兒童延長哀傷障礙,是需要干預和治療的。
為什么大人是12個月,兒童是6個月?我挺好奇的,專門查了一下,也就是在DSM-V發布的2013年,有一對非常有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夫婦(Dyregrov),他們對一大批心理咨詢師做了調查統計,問他們兒童哀傷大概延續了多少月之后會引發心理障礙?統計數據顯示6個月是多數被訪者的答案。當我讀到這對博士夫婦的論文以后,我就理解了6個月是有它的某種合理性。
那么下面我們需要談一下哪些因素的影響對兒童心理在終身發展成長之路當中會出現問題,也就是風險因素。時間關系,我只能簡單地概括,無法很深入地展開討論,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   年齡
  •  幸存的父/母親照顧人自身的精神狀態,管教能力:他有沒有抑郁癥?父母本身有沒有延長哀傷障礙,還有他的管教能力,
  •   逝者與孩子的關系
  •   家庭是否受到新的打擊,如經濟滑坡
  •   社會支持系統(家庭、親友、學校、心理咨詢等)
  •   孩子的個性
  •   死亡的原因
  •   性別(女孩子容易得延長哀傷障礙)
那么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們在進行兒童心理干預的時候,第一件事是什么?風險評估。我們了解越多越深的話,風險評估越充分的話,我們就越知道應該怎么下手。所以風險評估是很重要的。

我覺得還需要跟大家分享兒童年齡對哀傷反應的影響。近代兒童哀傷研究揭示了以下一些現象。

0~2歲的嬰兒期對父母親死亡事件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他們對兄弟姐妹死亡事件也不能理解;2~5歲的孩子就不一樣,他們又懂又不懂,他知道會死亡,但他不知道死亡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現象。給大家講個故事,我翻譯過一本書,是一位美國喪子母親寫的,現在出版社正在等書號,要出版。著者說她的兒子16歲死去,她經常會到墓地去看她的兒子。有一次就帶著她的朋友,和朋友的一個4歲的孩子,一起去到墓地去看自己的孩子,因為那個4歲的孩子一直聽父母親談到那個死去的大哥哥,結果他朋友的4歲的孩子就跑到墓碑跟前,說:“你可以出來啦,我們都在這等你。”4歲的孩子還并不知道死亡不可逆轉。他以為大哥哥在地下,經他這么一招呼就可以出來了。所以當時那一招呼弄得母親就破啼為笑。所以2~5歲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是還不是很準確的

5~9歲的時候,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就更加清楚,但他們會提出很多的問題,大人你要有思想準備,怎么回答好這些問題,回答得不好會把孩子們給嚇走。

9~12歲的孩子對死亡已經有充分的理解,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12~18歲的時候,他們對死亡的認知和成人已經差不多了。

要注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哀傷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剛才我說很多孩子玩啊笑啊,不要以為他們不哀傷,這是一種哀傷疏解的方法,這也是我們心理咨詢師需要了解的,來更好地幫助孩子。在表面上你看不到哀傷,但實際上他們極度哀傷,我們不要被外相迷惑,尤其是父母親。
那么我為什么特別要談兒童的哀傷,因為我覺得這是我們中國非常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因為如果兒童的心理健康不解決,他們長大之后,可能會有不健全的人格,會有不健康的心理。而美國高度重視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比如說我參加注冊哀傷咨詢師考試,其中一類考試,就是兒童哀傷。
當代兒童哀傷研究中還有一個很大的成果,2015年Layne博士根據DSM-V用了3年時間研究開發了《青少年持續性復雜哀傷障礙量表》有了這個量表對我們咨詢師有什么幫助呢?我們可以比較準確的測量這個孩子的哀傷是不是有潛在的危險。如果嚴重的話,要把它推薦給精神醫生。那么另外,在近代兒童哀傷當中,咨詢師十分注重采用家庭、學校的結合,采用團體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方法。
另外對于兒童哀傷,我們不可以忽視“適應障礙”,另外一個說法叫“象征性哀傷”。
適應障礙是什么?比如說父母親離婚,并沒有人死掉,只是離婚了,但離婚對兒童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家庭的死亡,兒童是會哀傷的。ICD-11稱之為“適應障礙”,美國也有學者稱它為“象征性哀傷”
所以我覺得對兒童來說,適應障礙和象征性哀傷必須要放在一塊兒學習。那么今天夫妻鬧離婚,心理咨詢師勸說也不成功,最后離婚了,心理咨詢師任務勸和已經結束的,實際上在美國它只完成了一半,心理咨詢師有責任必須要告訴那些父母親,這種離婚將來所帶來的后果是什么?以及你們的補救措施是什么?你們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在你們離婚了之后,依然能夠心理健康的成長。
今天我們在一些大城市的離婚率高達40%之多,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是中國心理咨詢師需要學習掌握的,也是中國社會亟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當一個社會的離婚率高達40%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們不應該再忽視的。所以我覺得需要特別的提醒一下。

Part 4



哀傷關懷者的使命

01 我國社會的迫切需求
首先談一下我國社會的迫切需求,我們中國每年有將近1000萬的喪親家庭,有百萬的失獨家庭,但是我們有多少心理咨詢師,能夠真正有效地參與這些家庭的哀傷干預?很少很少。
另外,我們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有多少人投入這方面的研究?同樣非常少。比如說兒童哀傷,“知網”至今只有6篇文章,而且近2年多一篇新的文獻也沒增加(谷哥學術網站有26萬以上文獻標目,而且不斷增加)。
我國學者曾寫了一本學術書,他們經過調研發現中國90%以上的失獨父母看不到生命的意義同樣我也讀了一本由一名美國失去唯一孩子的母親、一位心理學家寫的書,她調查了失去唯一和全部子女的母親,進行了定量研究,發現這些母親只有22%的人看不到生命的意義,怎么會有那么大的差別?我覺得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美國有非常強大的信息支持系統,就好像他們的谷歌網站有120多萬篇哀傷的論文,文獻,有大批的書籍,后面我會談到類似的問題,這里我稍微跳過一下。

02 為什么著名的心理學教授被哀傷者叫停?
給大家談一個故事,這是2019年6月份剛剛發生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大學教授,我不談具體是誰,給失獨者進行哀傷療愈,講了一半被失獨者叫停了。
為什么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被哀傷者叫停?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被轟下臺去,多么難為情的事情。因為哀傷研究跟其他心理學分支是不一樣的,它是一個獨特的分支。隔行如隔山,一個心理學的教授,熟悉變態心理學或犯罪心理學或創傷,未必懂得哀傷。當你把創傷心理學用到哀傷當中來,你是錯的。
所以心理學教授當時在講課時說道“你們有哀傷,我也有哀傷。”就這一句話,就被轟了下去。哀傷輔導當中是不能進行哀傷對比心理學咨詢師需要學很多東西,哀傷輔導也是要學才能掌握的。要知道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你是絕對不能說。有些話一說,你和他們的關系就分裂掉。
下面我來談幾個數據供大家思考。比如說中國現在高校有沒有哀傷課程?答案是沒有。
美國70年代就開始了,谷歌有120萬篇文章;中國知網上,失獨加哀傷一共才有2000多篇文章。兒童哀傷谷歌有26萬篇文章,知網有6篇,關于哀傷科普知識教育,美國有140多網站,還有上千個包含哀傷療愈信息的網站,所以非常有影響力。
中國以哀傷為主題的網站目前只有一個,是我和我的合作者商量建立的。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自己設計編程建立起的一個網站,叫“哀傷療愈家園”。
今天我們的咨詢師有沒有專業系統的哀傷咨詢培訓?有培訓,但是多數缺乏系統性,有的甚至在用錯誤的理論(如階段論)培訓。現在很多人想參與哀傷療愈,想幫助哀傷者,但沒有裝備好必要的知識,這是在打一場無準備之仗,是不可能取勝的。
下面我給大家看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在我們家所住的一個鎮上一個很小的家庭書店拍的,在書架上全部加起來也就放了大概2000多本書,它居然有一個小小的書架,其中放在最中間的一本書,談的就是哀傷療愈,那本黃色封面的就是關于哀傷療愈的書。

可想而知,發達國家中,近代哀傷研究已經占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在一個只有2000本書的小圖書館,這樣的書都是不能缺席的。這個可以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的差距應該引起我們思考應該去做些什么事情。

03 哀傷咨詢和治療在中國的發展機遇

但也不用那么悲觀,盡管我們中國在起步階段,這也給心理咨詢師和心理學從業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政策文件

2016年12月份,22部委聯合頒發了《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

2018年11月份十部委聯合頒發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試點工作方案》。

2019年4月上海市政府發布《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首先強調的是“加強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現在站出來了,雖然我們的學術界只是在起步,但是政府出來了,開始引導學術界。我們政府建設全民心理健康的戰略眼光非常了不起。我們應該可以學些什么?我覺得有大量東西可以學。哀傷咨詢師要學習大量的哀傷理論和干預知識幫助民眾。在此基礎上,我們有很多東西需要加深消化。
第一我們需要學習科學評估

掌握成熟的評估工具幫助評估哀傷的程度。寫《哀傷理論實務:喪子家庭心理療愈》這本書時,我向那些素昧平生的國際大師寫信說:我想讓你們的評估工具發表在我的書上,希望獲得你們的許可。

他們有些工具是賣錢的,但他們都同意了。正因為得到了這些大師們無私的幫助,所以書里邊有很多工具我們可以去學和使用。“哀傷療愈家園”也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

第二就是科普干預。

科普目前已經成了所有的哀傷干預中一個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干預中提供哀傷科普是一個大趨勢。原理非常簡單,一個得胃病的患者,醫生不止給他吃藥,還會教他怎么注意保護胃,給他很多科普知識,所以他的胃可以治好。

哀傷也是同樣道理,所以我們的咨詢師必須要學習掌握大量的科普知識,這個也是今天我們嚴重缺乏的。

第三掌握健康的持續性聯結理論和方法幫助哀傷者。

持續性聯結不止是一個理論,還是種干預手段。持續性聯接強調的是什么?健康的接是一個內心的接,比如懷念和儀式(包括寫信,網上祭奠等),什么是不健康的聯接呢?不健康的聯結往往是長期的把逝者的遺物、骨灰盒睡在枕頭邊上,過重于靠外在的物件聯結。把外界的聯結引導到內在的聯結,這是非常重要的干預方法,是心理咨詢師必須要學習和掌握的方法。

建構主義意義重建的干預方法。

心理咨詢師還要學習建構主義意義重建,時間關系我真的不能再多談了。建構主義是非常獨特的一套體系。

意義重建理論認為,人的生命意義與生活經歷有關。人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來自于人的經歷,經歷是有很多“宏觀故事”及“微觀故事”組成。喪失親人的經歷容易使人在過去的經歷和未來的經歷之間形成了一個“斷層”,并容易罹患延長哀傷障礙。

意義重建干預方法注重于對喪失事件“意義建構”“尋找益處”及“身份認知”。哀傷者需要對喪親經歷加以適當的梳理,從中看到積極的意義,并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方法上,該體系十分注重敘事治療。

此外意義中心心理療愈的干預方法。這個方法高度注重采用意義源的啟發。

意義中心療法來源于弗蘭克他是一個猶太人,二戰在集中營的時候,父母親和妻子都死了,他在集中營就發現有的人可以活下來,有的人就活不下來。

他開始研究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發現人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追求,是導致人們在艱難困境當中能夠堅持下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的理論非常注重啟發人們對意義的尋找。

他的咨詢方法非常有意思,讓你都感到不可想象,一上來就問你,“你那么痛苦,你為什么不去死啊?”今天聽起來好像很不人道。其實他在啟發一個人“我為什么不去死,一定有某種原因?”什么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你想要活下去的的某種生命的意義在支撐著。所以意義中心療法非常關注幫助你尋找意義。至于怎么尋找意義,那么怎么去引導他,用什么方法引導他?

這里有太多的因素,這又是一整套的一個干預手段和程序。以上僅僅只是一個開頭,深入展開討論,內容實在是太多,這里就不展開。

認知行為法(CBT),有助于解決哀傷的認知問題

人們在哀傷中會出現很多認知上的問題。

比如核心信念的顛覆

核心信念是人們對自己、外部世界和未來的看法。人們通常會持有三種核心信念。第一,世界是溫暖的,不管我經歷各種苦難和挫折,但總體來說是溫暖的。第二,世界是有某種規律可遵循的,不一定100%,但有大致規律是可以遵循。第三,對我自己的命運也是有某種控制能力的比如說快遞小哥,每天跑12個小時,就可以比跑9個小時的人掙的錢多。

當人們具備這個世界是溫暖的,有一定規律的,對自己的行為是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的這三個最基本的核心信念的時候,人們對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有一種信心,愿意生存下去。那么巨大的哀傷和喪失往往會動搖甚至摧毀這種核心信念,使人的核心信念發生巨大變化,從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違背事實思維

有項研究顯示,子女或者配偶死亡4~7年中有48%的喪親者總是糾結,我如果這樣子就不會那樣子,我如果那樣子就不會這樣子,非常糾結。

錯誤的因果

我不好,那一天我不應該讓他出去干什么事情,還有的人說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可以避免的,還有的人就把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攬。

違背事實的謬論。

病治不好就說醫生不負責任。這個也是認知的問題。

回避

“鴕鳥政策”,我搬家了,我離開了,我找新的工作去了,好像我就跟哀傷躲得遠遠的。回避政策是最危險的。那么在進行科普教育當中,需要非常強調和解決認知行為所表現出來的認知錯誤,怎么解決法,那么中間又有很多干預的手段。

下面給大家介紹雙程論干預法。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哀傷理論。

在6月份的時候,我曾經和世界上最有名的哀傷心理學家、雙程論的發明者斯喬貝討論過我的想法。

我問道:現在出了這么多新的理論,我能不能用“雞尾酒”法即多元化理論引導輔導法,取其所長,把這些理論綜合起來,根據中國的文化特定環境背景,有的放矢的治療?后來斯喬貝博士陸續給我寄來了一批文獻。包括12月份前兩天剛剛在國際很有名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也是談這個問題的。

她給我提供了大量的以雙程論為框架的哀傷療愈的方法,在國外和香港這個方法的應用效果、干預效果都非常好。

最近根據上海某區政府領導建議,我提交了一個項目計劃,就是在雙程論框架下,通過10堂適合中國文化背景的近代哀傷理論和干預的“養心”課,為失獨父母作心理輔導。課程既強調“喪失導向”的問題,又強調“恢復導向”的問題。結合我們中國人的認知的問題,來展開討論。這是一個有極大可行性的干預方法。

斯喬貝是一位優秀的哀傷學者,我非常敬重她。我認為她也是目前來說世界一流的第一號種子選手,因為她這個理論的意義和影響實在太大。

再來說說哀傷輔導的形式,目前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哀傷引導(Grief Driven)。

以具體哀傷癥狀來給予有針對性的輔導和治療。也就是說針對個體的哀傷特點一對一的進行輔導,當然也可能進行小組輔導。

但是它比較針對某類哀傷反應或認知問題,比如有的人說我特別憤怒,老是放不下;有人說我就特別抑郁,老是放不下。那么哀傷輔導就針對你個人的抑郁,或者你個人的憤怒,或者你個人的孤獨,是具有很強針對性的個體的哀傷引導。

第二類,理論引導(Theory Driven)。

針對共性哀傷問題的團體輔導或治療。目前以雙程論為框架的理論引導的團體治療在世界上顯示出很好的效果。

最后,介紹一下希爾博士的“復雜哀傷治療”法。

這是屬于以針對具體哀傷癥狀的輔導或治療,屬于典型的哀傷引導型(Grief Driven)。它多用于個體,去年有學者嘗試用于團體,但樣本太小。對這種方法我這里只能是簡單的介紹:

  • 了解來訪者,用ICD-11診斷
  • 科普哀傷知識
  • 傾聽,通過傾聽了解來訪者的哀傷障礙是什么。是信念問題,情緒問題,還是行為問題?
  • 痛苦情緒問題解決過程:1.接受哀傷 2.聯結回憶 3.思考未來 4.與提醒物共存 5.強化關系 6.談論死亡故事(哀傷檢測日記是關鍵工具,找出什么時候最痛苦,什么時候最放松,什么原因)

這里我稍微簡單解釋一下其中的思考未來、強化關系、談話關系。

什么叫思考未來?

思考未來就在引導他們有自主感,就是要自我認可。思考未來要引導他們有勝任感,就是說哪些事情你覺得你能干得了的,你就干去。思考未來要幫助他們建立歸屬感,就要感覺到你對哪些人是重要的。只要你有這種感覺,你就會覺得你是挺重要的。

《戰爭與和平》書中有個例子,當弟弟戰死的時候,娜塔莎一直在絕望地痛哭,痛苦的不得了,但她突然意識到,我的媽媽比我更痛苦,她一下子就振奮起來了。立刻跑去幫助媽媽,因為她覺得她自己的痛苦是重要的,但她要幫助她的媽媽更重要。所以她當時立刻尋找了一種歸屬感去安慰媽媽。《戰爭與和平》當中這段特別有人情味。這本書是我40年前讀的,但這個故事至今記憶猶新。

思考未來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要用一步步建立起可行的新目標來幫助他們向前走。

什么叫強化關系呢

強化關系分成好幾個層次,要求親友參加在一些課程當中,鼓勵幫助他們和某些社會群體接觸,并幫助他們合理地安置逝者在心中的位子。

談論死亡故事是什么意思呢?

人家一聽覺得可怕,讓哀傷者談死亡故事,他們怎么受得了?實際上,談死亡故事時候要幫助喪親者有能力敢于走進去。

1.講述故事2.反思故事3.放置一邊(走出故事)4.鼓勵做一些公益事情(接受現實,從不能想到能想),注意痛苦感的變化。當然談論死亡故事這個過程是要有技巧的,這要花時間。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我想說,哀傷咨詢中,心理咨詢師還要學習大量實操知識。
比如說沃登博士在實操指導中提出了十項原則和十個步驟程序

另外與哀傷者溝通和別的溝通不一樣,要知道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而且你要理解他們很多似乎是不可理解的行為,才能夠對癥下藥。

比如說很多哀傷者在劇痛期自顧自,顯得非常自私,很多人批評他們。其實這不是自私,他們沒有能力來應對這么巨大的痛苦,不能怪他們自私。

在課程結束前,我們再來談談其他相關的一些內容。
咨詢師如何幫助兒童和青少年呢?

關于兒童哀傷的問題,不要老對兒童說你要堅強,你要堅強,這是錯誤的。

咨詢師要學習“青少年哀傷問卷”和評估(DSM-V);學習關于應對兒童哀傷問題的個體,家庭,團體輔導技巧;兒童和青少年的哀傷障礙可以采用咨詢師組織的同質互助小組的方法。

此外,在父母40%那么高的離婚率的情況下,還要學習了解兒童的適應障礙反應,來指導父母來幫助和保護孩子。

警惕關懷者自身的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

關于關懷者的同情疲勞保護,我在中國知網上只看到過一篇文章,我真的挺難過的。于是寫書時,專門寫了一大段討論同情疲勞。

咨詢師現在是一個高危職業,可能大家聽說過,在2019年9月份的時候,賓尼法利亞大學的一個心理系的主任自殺了。太疲勞、同情疲勞,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一個優秀的哀傷咨詢師自殺了,因為他無法解決自身同情疲勞的問題,所以我們還得要學習怎么解決我們同情疲勞的問題

咨詢師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要講的內容也很多,但我們公開課時間太有限了。歸納一下哀傷咨詢師的使命,下面是希爾博士一段話,我特別地喜歡這段話,請大家細細地讀它。
'

人們時常想像喪親哀傷仿佛是一次旅行的開始,然而哀傷并不是一個有歸程的航行。我們不可能在經歷過一段哀傷的日子之后,返航,重新回到過去的生活中去。相反,哀傷是一個新的家園,是生者的永居之地,生者要在那里重新界定他們的生活。生命因為重大的喪失而永遠改變。即使哀傷沒有終止,但生活的意義卻依然可以重建,并讓人感到豐盛和滿足。重燃對生活的熱情是喪親者一種本能追求,盡管我們在喪親后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各不相同,如同我們喪失的親人也各不相同。

'

——  M Katherine Shear M.D

在我們中國,要怎么有效地展開健康的哀傷教育和信息普計呢?以政府的建設全民心理健康大方針為引導;知識的普及從專業培訓抓起(大學開課,心理咨詢師培訓);充分發揮網絡工具。包括公眾號、網站、音頻、視頻教育等;學術界、高校參與深入研究。很多空白需要填補: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干預手段、積極心理學,抗挫力的激發、兒童哀傷,科學管理和使用同質互助組織的功能等。還有大量基礎性的理論研究。
最后給大家推薦一個網站和一本書,網站是“哀傷療愈家園”。
目前中國這是唯一一個以哀傷為主題的網站,現在大概有60多篇的文章。我計劃在明年把該發表的主要文章都登上去。我的合作者北師大王建平教授還有其他很多哀傷學者都會參與。這個網站里面內容豐富、有亮點,有非常多的量表。
推薦的書是《哀傷理論與實務——喪子家庭心理療愈》。雖然這本書的名字叫喪子家庭心理療愈,實際上我們是從喪子這個最嚴酷的題目開始談起,討論整個哀傷理論的很多方面,當然書中我沒有談到任何兒童的問題,也沒有談到哀傷簡史,但是對于很多理論部分的討論應該是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我建議,如果你希望對哀傷理論作進一步了解,可以在當當網上買這本書。關于這本書,雙程論創始人斯喬貝博士在讀了我發給她的英文目錄后,當時就跟我說,這本書已經把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哀傷理論體系全都包含進去了。所以她在書的推薦語中給了這本書以及我和王建平教授兩名作者很高的評價。我非常感謝這位世界著名學者能夠這樣評價這本書。
我非常期望中國這個偉大的國家在哀傷研究和干預領域,也能有一個偉大的革命的突變,能夠造福千萬民眾,也非常期望您也能夠參與其中。

Q&A


Q:哀傷的積極意義是什么?
A:哀傷有很多積極意義,比如說如果我沒有經歷這種慘痛的哀傷,沒有失去我16歲的兒子的,我今天是不可能坐在這里和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我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哀傷咨詢師,這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我可能繼續在運作我原來那家高科技企業,當時我們正準備上市,可能我是一個上市公司的老總,但是我覺得我今天所做的事情要比我做一家上市公司老總的價值要高出百倍和千倍。所以我覺得這個是哀傷給我帶來的積極意義,盡管代價是不可想象的沉重,但是他依然能夠讓我在創傷中成長。不只是我,我還可以說很多這方面的真人真事,這里我只是給大家談到我個人的經歷。
Q:我們如何去幫助哀傷者?
A:曾經聽人問過,如果一個家庭失去子女之后,那么是不是我們的社會組織要一下子全部介入進去?根據近代哀傷心理學來說,并不贊成這樣子。心理咨詢師在初期應站在幕后,讓家庭成員站在前面。如果心理咨詢師迫不及待跑到前面的話,家庭這個最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就會退出。我們的社工組織可以介入,但是務必要征求家屬的意見。有一個社工組織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他們跟殯儀中心說,誰家失去孩子,請告訴我們他們的電話和地址,我們會去上門關懷,一連試了幾次,社工組織都被人家罵出來了。所以很多時候對于哀傷關懷,哀傷療愈,光有愛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技巧,這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很多人特別在乎喪親,尤其是喪子。很多人覺得喪子是個恥辱的事情,他們并不希望大張旗鼓,讓周圍鄰居都覺得發生這樣的事情,所以在處理這樣一些事件的時候,我們要格外的注意。
那么剛才談到作為家庭成員,我們該如何陪伴哀傷障礙首先我覺得要能夠理解和諒解,因為很多家庭就覺得什么,你怎么那么自私,你怎么一點都不考慮人的感受,怎么老是不管我們,自己管自己,有些家庭因為不能彼此理解,甚至和父親母親的關系都斷絕,和家里兄弟姐妹的關系全都斷盡。他自己病得死去活來,但他拒絕和家庭親友往來。剛才我說光有愛是不夠的,關懷者需要學習,因為喪親者在那個時候可能會表現出一些異常的行為,很“自私”。實際上他不是自私,他的痛苦把他壓得太慘重,他沒有能力能夠應對這樣一種痛苦,他把全部精力消耗在解決自己的痛苦當中。所以這個時候家人最好的幫助是什么呢?是理解他們,我希望你們能夠去讀這本書,能夠有這樣一些哀傷科普的知識,能夠把一些知識教給那些哀傷者,這個可能是最好的幫助。然后是陪伴,在初期的時候,當然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吃飯、日常生活安排等等。
Q:能用線上的方法治療嗎?
A:個問題提得非常好,100%能,剛才我說了有多個案例已經證明了,效果一點都不差。上面我提到的一個項目,正是準備按照網絡為主要工具上去做。這個問題提得很有趣,正好也是我挺感興趣的問題。說句笑話,英雄所見略同,你們問的問題正是我感興趣的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心理熱線哀傷咨詢工作指南(一稿)
哀傷是最深刻的愛,如何撫平離別之痛?
未妥善處理的哀傷,也許比你想象中的更影響深遠|哀傷治療
喪親后科學的心理疏導綜述
撫慰親人離去之痛的四個錦囊
《慶余年》里張若昀摯友逝世,社工能怎么做?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鞍山市| 团风县| 滁州市| 湖北省| 通榆县| 乌兰县| 工布江达县| 昌吉市| 金乡县| 定结县| 南京市| 封开县| 克什克腾旗| 大方县| 伊川县| 元氏县| 屯昌县| 阿拉善右旗| 资阳市| 镶黄旗| 岳阳县| 彭阳县| 肥城市| 休宁县| 奉贤区| 台安县| 乡宁县| 鸡泽县| 灌云县| 城口县| 喀什市| 衡水市| 汶上县| 长宁区| 岳阳市| 尖扎县| 清徐县| 霍林郭勒市| 阳高县| 陇南市|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