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政策是持續性最強、對鄉村改革影響最大的政策。可以說,一切鄉村發展路徑都離不開土地政策的支持,土地政策的改革將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2018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布,面向公眾征求意見,這是時隔14年土地管理法再度修訂。
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堅持三條底線,即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目前,土地改革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與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制度改革。綠維文旅分四篇文章進行一一解析。
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全方位保障農民征地后的利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增加了被征地農民的補償辦法,并在此后發布的農村政策中,不斷明確政策方向與具體措施。在農民安置方面,相關政策強調,除補償農民被征收的集體土地外,還須對失地農民進行就業培訓、保障被征收農民的城鎮社會保障,同時有條件的地方可采取留地、留物業等方式安置失地農民。在征收辦法方面,強調制定縮小征地范圍的辦法。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
2016年發布的《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強調推進農村土地征收改革試點工作;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出臺,強調對耕地保護責任主體的補償激勵,實行跨地區補充耕地利益調節;同年12月,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表示,國土部將進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切實維護農民土地權益。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管理辦法》指出,耕地后備資源嚴重匱乏的直轄市,由于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占用耕地、新開墾耕地不足以補充所占耕地的,可申請國家統籌補充;資源環境條件嚴重約束、補充耕地能力嚴重不足的省,由于實施重大建設項目造成補充耕地缺口的,可申請國家統籌補充。新制度的實行,使得耕地指標能夠跨省調劑,調劑雙方都能從中獲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利益,這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國家統籌土地利用的有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