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重溫一下華語電影在威尼斯的高光時刻:
威尼斯華人之光 第一回
1989 侯孝賢 ——《悲情城市》
1989年,《悲情城市》在歷史最為悠久,被稱為“電影節之父”的46屆威尼斯電影節斬獲最高榮譽金獅獎,這既是華語電影的第一次,也可以視為對臺灣新電影悲情而美麗的加冕。
之后,李安,蔡明亮,楊德昌,林正盛,張作驥等人先后帶著電影作品走上國際影壇。
威尼斯華人之光 第二回
1992 張藝謀——《秋菊打官司》
第二回說到張藝謀。
1988年,張藝謀的電影處女作《紅高粱》贏得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張藝謀的起點之高,真是令人驚嘆的。
1990年,張藝謀帶著《菊豆》出征戛納未果,1991年,張藝謀帶著《大紅燈籠高高掛》初戰威尼斯,就拿到了銀獅獎,侯孝賢還在這部電影掛名為“監制”。
1992年,張藝謀卷土重來,憑借《秋菊打官司》一舉拿下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演員獎(鞏俐)。這也是中國大陸影片第一次斬獲金獅獎。
威尼斯華人之光 第三回
1994 蔡明亮——《愛情萬歲》
1994年,蔡明亮帶著《愛情萬歲》來到威尼斯。
《愛情萬歲》讓全世界知道了蔡明亮,之后連他的御用主演李康生也成為導演,帶著作品來到威尼斯。
威尼斯華人之光 第四回
1999 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
1999年,張藝謀拍攝了一部關于失學兒童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起初是想去戛納參賽的,可是評委會主席雅各布認為這部影片是在替政府做宣傳,于是退貨。
張藝謀失意于戛納,卻在威尼斯電影節收獲了第二座金獅獎。威尼斯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出于與戛納競爭,還是出于對張藝謀的安慰,永遠都是個謎。
不過,張藝謀也創造了記錄,他是華人導演的第一個兩獲金獅獎的。他還拿過東京影帝,他似乎就是一個創造記錄的人。
威尼斯華人之光 第五回
2005 李安——《斷背山》
雖然很多人視李安為華人導演第一,但是他在國際電影節上的成績最好的也只是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理智與情感》),威尼斯沒有得過,戛納也沒有得過。
這次李安帶著三大電影節都喜歡的同性戀題材來到了威尼斯,《斷背山》一舉奪得金獅獎。
威尼斯華人之光 第六回
2006 賈樟柯——《三峽好人》
在2006年之前,賈樟柯已經帶著《站臺》(2000年)和《世界》(004年)入圍過威尼斯電影節,這是他的第三次。
《三峽好人》延續了賈樟柯電影的一貫主題,展示中國大陸社會轉型時期普通人所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
最終,賈樟柯憑借《三峽好人》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這是中國70后導演迄今為止所獲得的唯一金獅獎獎座。這部影片去年被釜山電影節評為史上十佳亞洲電影,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當選的一部。
威尼斯華人之光 第七回
2007 李安——《色,戒》
2007年,《色戒》與《太陽照常升起》同時入圍威尼斯,張藝謀擔任評委會主席。最后的結果是《色戒》勝出,李安跟張藝謀一樣,第二度獲得金獅獎。不過,李安一部是英文片,一部是華語片。
至此,我們重溫完了7次華人之光,這次張藝謀導演獲得“榮耀電影制作人獎”,當是排入第8次華人之光了。
華人導演七擒威尼斯金獅獎,有很多的機緣巧合,也不乏喧嘩與爭議。不過那些時刻,一定會被他們所銘記,也會被電影史所銘記。
此次的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讓我們一起期待《撞死了一只羊》能否獲得““地平線”競賽單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