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濫用抗生素易誘發哮喘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 趙 京
發布日期:2008-06-06 來源:健康報
濫用抗生素致菌群失調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衛生條件的改善,哮喘兒童卻越來越多。兒童哮喘因此備受關注。
當孩子感冒、發燒時,家長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消炎藥,其實人們常說的消炎藥就是抗生素。抗生素僅適用于由細菌引起的炎癥,不直接針對炎癥發揮作用,而是通過殺滅引起炎癥的微生物而起作用。但是,一般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對病毒感染無效,而且應用不當還會出現很多副作用,如產生耐藥性,抑制腸道正常菌群等。
人體腸道內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在不恰當地應用抗生素治療時,這些藥物進入人體后將會抑制或殺滅人體內有益菌群,引起菌群失調,造成抵抗力下降。
許多研究證實,新生兒期和嬰兒期應用抗生素可導致腸道菌群的改變,增加哮喘的發病風險。瑞典Bernt Alm等人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新生兒接受抗生素治療是早期喘息的獨立危險因素。
感染可降低哮喘風險
1989年一位名叫Strachen的學者首次提出,多子女家庭中長子給年幼弟妹們帶來的感染,可能會降低他們發生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的概率。如幼年時的結核感染,寄生蟲感染,接觸家禽或寵物都可能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現在很多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兒童早期得過某些感染性疾病可能降低日后患過敏性疾病和哮喘的危險性。例如針對日本小學生的一個調查,接受過結核桿菌疫苗注射或患過結核,結核菌素皮試表現強陽性的孩子,過敏性疾病和哮喘的發病率減少。隨著西方國家社會環境、衛生改善,嬰幼兒早期與微生物抗原接觸的機會減少,亦可能是促成兒童過敏性疾病發病率持續上升的原因。
20世紀初,有人提出哮喘發病的“衛生學說”,即新生兒或嬰兒期生活在過潔環境中,并有機會接觸過敏源(如塵螨、動物皮毛等)者,以后易發生過敏性疾病和哮喘;反之,患過敏性疾病和哮喘的機會明顯減少,即使發生哮喘,其癥狀也較輕。
哮喘與抗生素濫用密切相關
哮喘與Th1/Th2細胞功能失調密切相關。T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其中,輔助性T細胞(Th)又分為Th1細胞和Th2細胞。Th1細胞活性增強具有抗微生物所致炎癥或過敏反應的作用,而Th2細胞則產生大量與過敏性疾病有關的細胞因子,加速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而哮喘患者往往Th2細胞功能占優勢。
人體內Th1細胞與Th2細胞的發生、發展在胎兒期、嬰幼兒期與青壯年期是不同的。在胎兒時期,Th2細胞活性占主導,之后由于新生兒體內免疫系統的發育不斷完善,同時也接觸外界病原微生物,從而活化了Th1細胞,抑制了Th2細胞活性,使Th1/Th2趨向平衡。如果嬰兒早期生活在過潔環境中,缺乏內毒素、病原菌等刺激,使Th2細胞占優勢地位的狀況不能改變,就容易發生過敏性疾病,例如哮喘。
另外,胃腸道正常菌群可以在腸內產生醋酸等有機酸和乳酸,造成腸內的酸性環境,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生長繁殖,控制有害菌的生長,另一方面,這些有機酸更可以直接作為腸道表皮黏膜細胞的能源,使細胞的新陳代謝更加順暢,維持腸道黏膜的完整性。這不僅有益于保持腸道健康,還可減少腸黏膜將食物中的抗原吸收入血。
更重要的是,正常菌群的生長和繁殖是調節Th1/Th2細胞功能平衡的重要因素,如果嬰幼兒大量使用抗生素,殺死了這些正常細菌或抑制它們的生長,將有可能增加孩子喘息發生的機會。因此,過多使用或濫用抗生素對兒童的免疫系統都不利。
■專家提示
1.嬰兒應用抗生素需謹慎,要嚴格掌握適應癥,病毒感染等非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忌用抗生素。
2.選擇敏感的抗生素類型,堅持按療程、足量應用。
3.在長期服用抗生素時,應防止腸道正常菌群失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