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德國哲學家,但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羅素說,尼采雖然是一位教授,卻是文藝性的哲學家,不算是學院哲學家。
尼采出生在普魯士一個牧師家庭,他的母系有波蘭貴族的血統,這一直是尼采引以為自豪的事情。
尼采名言
在尼采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性情孤傲、多愁善感、身體纖弱的尼采成為家中唯一的男人,與母親、祖母、兩個姑姑和妹妹住在一起。
尼采幼時受到正規(guī)的宗教教育,是一個虔誠的教徒,但是成年的尼采沒有繼承父親的遺志從事宗教事業(yè),并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喊出“上帝死了”,一語概括了基督教文明的危機,昭示著虛無主義的來臨,將整個西方思想界震得搖搖欲墜。
尼采與哲學
小時候的尼采就顯露出對音樂的愛好,他說:“如果沒有音樂,生活對于我將是一種錯誤。”
1864年,尼采入波恩大學修習神學和古典文獻學,后轉入萊比錫大學跟從當時語言學巨擘李希爾學習。
1865年10月,尼采在房東的舊書店里,看到叔本華的著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他寫道:“書里的每一行都發(fā)出了超越、否定與超然的呼聲。我看見了一面極為深刻地反映了整個世界、生活和我內心的鏡子。”正是叔本華和后來結識的音樂家瓦格納,使得尼采認為:“音樂是意志的直接體現”。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69年,25歲的尼采沒有進行論文答辯,就被李希爾推薦到巴塞爾大學擔任古典文獻學教授。
清華大學獲22億元捐款,史上最大筆捐款
這一年5月28日,尼采在巴塞爾大學發(fā)表題為《荷馬與古典文學》的就職演講。尼采主張,學者必須接受藝術家的觀點來闡述經典。
巴塞爾大學
1872年,尼采出版了《悲劇的誕生》。在這部著作中,尼采要“用藝術家的眼光來考察科學,又要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藝術”。
山西新大學簡稱雷人
1876年,尼采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此后的歲月里,尼采一直時斷時續(xù)地受精神分裂癥的折磨。
尼采畫像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10年的漫游生涯,同時進入他的黃金創(chuàng)作時期。1900年8月25日,尼采在魏瑪去世。
尼采的思想體系核心是把世界理解為一種痛苦的解釋,由對這樣一個痛苦世界的正當性的探討,以及如何擺脫這個痛苦世界,即對“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規(guī)定的。
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所要說明的問題是:悲劇起源于生命崇拜,源于酒神、音樂與歌舞,源于一種古老的希臘宗教儀式。
《悲劇的誕生》
尼采說:“只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顯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這個意義上,悲劇神話恰好要使我們相信,甚至丑與不和諧也是意志在其永遠洋溢著的快樂中借以自娛的一種審美游戲”。
也就是說,通過權力意志的審美游戲,把我們從痛苦中擺脫出來,給本無意義的世界和人生創(chuàng)造出意義。
尼采認為:“沒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這一簡單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學,它是美學的第一真理”。
《尼采談自由與偏見》
尼采強調,藝術是生命的偉大興奮劑。藝術,除了藝術別無他物,而且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與真正的形而上活動。一切美的藝術,都是生命的自我肯定,自我頌揚。藝術是對人自己生命本能和強力感的激發(fā)和肯定。
藝術源于人的兩種至深本能,這就是尼采美學的兩個核心概念:日神精神、酒神精神。
尼采認為,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絢麗無比的世界、雕塑、史詩以及一切敘述文體的藝術,就是日神藝術。酒神藝術不是以美見長的日神式造型藝術或史詩,而是音樂。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酒神精神被尼采視為生命意志的最高表現形式,是對生命的最高肯定方式。日神與酒神的醉最終合而為一,于是誕生了悲劇。
尼采把悲劇看作藝術的最高樣式,他認為悲劇具有“形而上的慰籍”功能:悲劇具有“激發(fā)、凈化、釋放全民族生機的偉大力量”。
正如尼采自己所說:“我的時代尚未到來,有些人要死后才生。”尼采影響了身后的很多的思想家和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