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滿井游記》
1、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譯: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
2、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譯: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美好得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明媚,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
3、麥田前鬣寸許。
譯:麥苗像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艷裝騎驢的。
5、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譯: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戲水的魚。
二十五、《陳涉世家》
1、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
譯:曾經跟別人一起被雇傭耕地,他停止耕地走到田邊的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很久,對同伴說:“如果以后誰富貴了,可不要忘了窮哥兒們。”
2、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譯: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凌云壯志啊!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譯:正碰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了期限。誤了期限,按秦王朝的軍法就要斬頭。
4、天下苦秦久矣。
譯:全國人民苦于秦王朝的統治已經很久。
5、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譯:現在如果我們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和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當有很多人來響應的。
6、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譯:于是用朱砂在綢條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字,再把綢條塞進人家網起來的一條魚肚子里。
7、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譯:第二天,大家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的,互相示意地看著陳勝。
8、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譯: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9、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譯:幾天后,陳勝召集當地的鄉官和有聲望的人共同商討大事。
10、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
譯:將軍您親自披甲上陣,手拿武器,討伐殘暴無道的秦國,恢復楚國的社稷,論功應當稱王。
11、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譯:在這個時候,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紛紛起事,懲辦當地的長官,把他們殺死,來響應陳涉的號召。
二十六、《唐雎不辱使命》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譯: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
2、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譯:而安陵君卻憑借著方圓五百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譯: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
4、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譯: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亦頭搶地耳。
譯: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
6、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
譯: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7、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譯:兩個人的尸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要穿喪服了。
8、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譯:秦王變了臉色,長跪著向唐雎道歉。
二十七、《隆中對》
1、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譯: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同意這種看法。
2、將軍豈愿見之乎?
譯:將軍是否愿意見他呢?
3、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譯:這個人只可以去拜訪,不可以委屈召他上門,將軍您應該親自去拜訪他。
4、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譯:如果能在占據荊、益二州,守住險要的地方,與西邊的各少數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內部革新政治。
5、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譯:將軍您親自統領益州的大軍向秦川進軍,百姓誰敢不用簞裝著食物用壺盛著酒水來迎接將軍您呢?
二十八、《出師表》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譯:這真是處在萬分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刻啊。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譯:皇宮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個整體,升賞懲罰揚善除惡,不應標準不同。
3、若有作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譯:如有做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4、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譯: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是漢朝后期所以衰敗的原因。
5、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譯: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之間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6、先帝不以臣卑鄙,枉自猥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譯: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委屈自己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
7、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譯: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
8、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譯:希望陛下托付給我去討伐奸賊興復漢室的大任,如果沒有成效,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上告先帝的神靈。
9、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譯:陛下也應該自己思慮謀劃,征詢治國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進言,深深追念先帝遺詔的旨意。
二十九、《公輸》
1、夫子何命焉為?
譯: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吾義固不殺人。
譯:我堅持道義,本來就不殺人。
3、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
譯:楚國有的是土地,卻缺少民眾,如今去殺自己缺少的民眾而去爭奪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
4、胡不見我于王?
譯:為什么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5、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譯:公輸盤一次又一次地設下了攻城的巧妙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抵擋了他。
6、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譯:我知道用來抵抗你的方法了,我不說。
7、我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譯:我知道你用來抵抗我的方法了,我不說。
8、雖殺臣,不能絕也。
譯: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保衛宋國的人。
三十、《孟子》兩章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譯:管理老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4、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所以上天要降臨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們的體膚餓瘦,使他們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們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們內心驚動,使他們的性格堅強,增加他們所不具備的才能。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
6、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譯: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