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可放大)
跟著我們一起走起來
太原縣文廟,位于太原古縣城東大街路北,坐北面南,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又稱孔廟,是祭祀圣人孔子的廟堂。太原縣文廟的創建,始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47年的歷史,是由知縣潘原英從平晉縣城遷徙而建,其建筑年代比古太原縣還早兩年。
現在的太原縣文廟依然保持著古時的建筑布局,廟宇森嚴。中軸線上依次有照壁、欞星門、泮池、祀殿、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等建筑,左右東西兩廡分別為名宦祠、鄉賢祠、忠義孝悌祠、訓導宅、教諭宅及庫房、齋房等,共組成五進三合式院落。大成殿和明倫堂之東,附建有崇圣祠,自成另一院落,為供奉孔子先人之處。這一組龐大的儒教建筑群,嚴格按照封建禮教的忠、孝、節義內容布局,其規模不僅冠絕全縣,而且比鄰近縣份文廟大得多。文廟以大成殿為中心,前院為祭孔場所,后院為儒學。
縣衙位于縣城十字街東路北,創建于八年,總占地面積35700平方米。它是太原縣地方行政長官行使職權的場所,也是縣級官吏、差役辦理公務之所,是地方權力的象征。縣衙整體布局上嚴格按照明代地方官署規制,體現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寢、獄房居南”的傳統禮制思想,是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體現了當時完備的社會管理體系。
明嘉靖《太原縣志》中記載,古太原縣城有職官12員。其中知縣一員、縣丞一員、主簿三員(一員負責縣事、一員負責水利、一員負責柴夫)、典史一員,他們屬于縣衙官員,掌管全縣重要的行政事物,主要包括賦稅和訴訟;教諭、訓導為儒學官員;訓術為陰陽學官員;訓科為醫學官員;僧會、道會則負責全縣佛教和道教事物的管理。
正殿規模宏大,寬5間,深3間,里面供奉釋迦摩彌佛及其協侍。兩側各建一偏殿,也是供奉佛教神像。后院建東西廂房各3間,后院東面這個小院落,精巧別致,為僧舍所居,謝絕參觀。
窯神廟是中國民間供奉窯神的廟宇。中國古代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燒制陶瓷和開采煤礦的窯工,希望窯神福佑禳災,便建窯神廟奉祀。供奉傳說中主管煤窯之神,塑像如同武將,身披鎧甲,面目兇猛;兩旁各是山神、土神,再旁為手拿燈盞、串錢的兩侍童。清末民國年間,這個地方改為九院煤礦所屬的礦業工會。
東岳大帝、又稱泰山神、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后世也有很多人把封神演義中的黃飛虎視為東岳大帝。東岳大帝黃飛虎在民間極有影響,認為他掌管人類貴賤和生死,總管天地人間的吉兇禍福,執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獄,生死轉化。當地人為祈求平安,大多祭拜東岳大帝。
西面院供奉泰山奶奶,又稱“碧霞元君”,傳說為東岳大帝的女兒,父女倆都居泰山,民間也親切的稱呼她為送子娘娘。
關帝廟山門,它是一個二層建筑,下層為進入廟宇的正門,在它的上層是一個面朝西的戲臺,過去每逢好日子,當地村民都會請戲班子來這里唱戲,非常熱鬧。據陳壽《三國志》載:關羽字云長,河東解州人,東漢時“桃園三結義”與劉備、張飛,誓共生死,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可以說,他是集忠、孝、節、義于一身的英雄,是百姓家中家喻戶曉的人物。更是被后人稱為武圣人,武財神。在很多地方,做生意的人會把關羽供奉在自己商店里,以求庇護。
前院正殿南小院,在抗日戰爭初期曾是抗日統一戰線組織——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太原縣分會會址。
太原古縣城五一開園門票預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