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上,任何一門學問,都是某種思維模式的產物。掌握了這種思維模式,也就能很容易地掌握這門學問了。” ——《周易我讀》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通常情況下,都是得意的時候少,失意的時候多。
而這樣的結果,完全是自己的思維模式造成的,是自己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認為自己是獨立存在的,那么自己與外界就變成了對立關系,對立就產生了比較。
結果發現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和外界抗衡,導致自己內心深處產生自卑感,而自己還認識不到。
自卑感越強,自己就會覺得越無力。凡事都會出現心理陰影,有力使不出。
視力是有限的,只能看到眼前的情況;視野開闊,才能看到遠處的風景。
一件事情是吉是兇,早就有提示在那里,但人們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看到一個大坑不會輕易掉進去,偽裝之后變成陷阱掉下去的人就多了。
人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欺騙,看著是餡餅,其實是陷阱。
《易經》思維,就是讓自己能夠看到那些別人容易忽略的,關于事情吉兇的提示,從而做到趨吉避兇。
一件事情開始之前,就已經注定了會有什么樣的結果。最常見的結果就是“吉、兇、悔、吝”四種。
看到失得之象,可以知吉兇。看到憂虞之象,可以知悔吝。
準備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有進益之象則吉,比如吃到好東西,受到表揚贊賞之類。
而有損耗之象則兇,比如送給別人東西,忘記重要事情,丟失財物等等。
做事情總是覺得憂愁、有顧慮,或者看到周圍都是愁眉苦臉,結果往往是悔吝。
看懂了外界的提示,及時停下來,然后策劃調整,才有機會做成事情。
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不會有問題,那么吃虧上當就是常事,人生苦難也是應該的。
如果一時做不到“火眼金睛”看事情,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避免出錯呢?
答:有……
人是極其復雜、精密的設備。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不斷探索,如何能夠正確地使用自己。
如果給人寫一本使用說明,用盡所有的筆墨也寫不完整。
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鏈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