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工作時,有一同事的胳膊、后肩背的皮里肉外長一種疙瘩,大小如鴿子蛋或黃豆粒,不紅不腫,手觸質軟,不疼不癢。去醫院外科檢查,診斷為脂肪瘤,便用手術清除了這些疙瘩。中醫稱脂肪瘤為“痰核”。元代醫學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記載說,“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痰注也。”對脂肪瘤的產生,中醫謂之“痰濕作怪”。有些人因先天體質和后天保養等原因,造成痰濕日久,且加氣滯,便積聚成濁、成核,在皮膚表面凸起成包。中醫治脂肪瘤的思路是攻補兼施、化痰除濕、標本兼治。一要攻,把已成痰核化開;二要補,強化補脾,因痰濕本質是脾虛,脾健才能徹底改變痰濕體質。中醫治療脂肪瘤的方劑很多。這里推薦一個簡便且有良效之藥——清代醫學家張錫純的健脾化痰丸,此方僅雞內金、白術2味藥,以白術補脾化痰、雞內金消除淤滯。配制方法是用生白術、生雞內金等份量打粉,焙熟,可溫開水直服,亦可蜂蜜調和成丸,日服2次,每次9克。此方適脾虛易生痰者,服用一段時間后不僅可消脂肪瘤,胃口食欲也會增強。了解一下白術和雞內金。白術味香、色黃,提升脾氣,補脾之要藥。雞內金,雞胃之內膜,曬干可入藥,沉降胃氣,用于健胃消食積,亦可除肌瘤、囊腫、結石。白術配雞內金,一升一降、一補一消,促進氣血津液周流,益補且益代謝,不必擔心白術造成脾氣壅滯和雞內金久服傷正。①哲學講,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脂肪瘤(或者痰核)產生原因也是如此。從內因講,我同事的頭發稀,額頭愛出油,喝酒易醉,說明正常代謝能力差;從外因講,他近十年從事文字材料工作,久坐不動多、深夜加班多、焦慮多、壓力大,情志不舒。②中醫養生重在治未病,身體還是敏感些好。比如脾虛之初,一般表現為舌邊有齒痕、便溏、腹脹、乏力、腿沉、易疲勞等癥狀,對此如早發現,只需用些小藥、加適當鍛煉、飲食調理即可。③生病是人體陰陽失衡,造成或寒或熱等不舒服的癥狀。治病用藥是以偏糾偏,因為所有的藥都有偏性,除了改善體質的、藥性安全的藥可服用時間長些外,一般治病用藥的原則是中病即止,靠自愈力使人體回復正常。用熱敷、按摩等方法疏通經絡,進而活躍氣血能量、激發人體自愈力是最好的養生療法。④平時自我保養很重要,比如要防風、防寒、防暑、防濕、防勞累、防熬夜、防氣惱、防暴飲暴食等,非特殊應急情況之必須,一切行為都不能過。所以,自我加強學習、提升認識,嚴格自我節制,善用食療、休息、唱歌、打坐、站樁、太極等方法,才是健康的根本之道。⑤說個食療的小例子。我小的時候,當奶奶看我人中處發紅,知道我胃里有積食上火了,就把雞內金用鐵鍋焙干,然后碾成粉,加到面粉中,做脆薄餅給我吃,非常香甜。吃幾天胃火就消了,就不需要再吃了。食療是個好方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