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傷寒懸解【二】

特別提示

本篇內容僅限于中醫臨床醫師辨證論治使用,禁止非醫護人員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現的任何后果,與本平臺無關。

<篇名>傷寒懸解

書名:傷寒懸解

作者:黃元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苓桂術甘證四(太陽九十五)

屬性: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吐傷胃陽則病上逆濁氣沖塞故心逆滿陽氣浮升而無根故起則頭眩下泄脾陽則病下陷風木抑郁故脈沉緊木愈郁而愈升

升發太過而不得平故氣上沖胸又復發汗以亡經中之陽溫氣脫泄木枯風動于是身體振搖勢如懸旌此緣于水旺土濕而風木郁

動也苓桂術甘湯苓術泄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補中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茯苓白術桂枝甘草湯(三十四)

屬性: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枝(二兩) 白術(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真武湯證五(太陽九十六)

屬性: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方在少陰十九)

陽虛之人發汗過多土敗陽飛則頭目眩暈風木動搖則心悸肉 蓋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寒土濕木郁風生是以悸動根本搖

撼則悸在臍間枝葉振搖則悸在心下振振欲擗地者風動神搖欲穴地以自安也木郁風動原于土濕而水寒真武湯生姜降濁而止

嘔苓術泄水而燥土芍藥清風而安振搖附子溫腎水以培陽根也(真武湯治少陰病內有水氣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或嘔者)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桂枝甘草證六(太陽九十七)

屬性: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汗亡心液火泄神虛故叉手自冒其心(冒者覆也)汗多陽亡溫氣泄脫風木不寧而土敗胃逆濁氣填塞風木上行升路郁阻

故心下動悸欲得手按以寧神宇桂枝甘草湯桂枝疏木而安動搖甘草補土以培根本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桂枝甘草湯(三十五)

屬性: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陽虛耳聾證七(太陽九十八)

屬性:未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五臟陰也陰中有陽清陽升發開竅五官濁陰下降七竅空靈故能聞見汗傷中氣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清陽下陷濁陰上逆濁氣

堙塞聽宮障蔽是以聾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身重心悸證八(太陽九十九)

屬性: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若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

出愈

浮數之脈當以汗解設在下后而見身重心悸之證雖有浮數之脈不可發汗當使其自汗出乃愈蓋水旺土濕則身體重濁木郁

風生則心下悸動以其傷肝脾之陽故也所以然者寸口雖見浮數而尺中則脈微弱寸口主表尺中主里寸口浮數雖為表實而尺脈

微弱則為里虛須里氣漸復表里俱實則里氣內拒表氣外發邪無內陷之慮便自汗出而愈醫家于此貴有實里解表之法雖汗出而

無虛虛之嫌則以人巧而代天工矣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桂苓甘棗證九(太陽一百)

屬性: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汗亡血中溫氣風木郁動是以振悸枝葉不寧則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則悸在臍間臍下振悸根本撼搖則奔豚欲作矣奔豚者風

木奔騰狀如驚豚上沖胸膈及乎咽喉腹脅心首諸病皆作喘呼閉塞七竅火生病勢兇惡莫此為劇仲景扁鵲以為腎邪(仲景霍亂

臍上筑者腎氣動也扁鵲難經腎之積曰奔豚)其實純是肝氣蓋木氣奔沖原于陽亡而水寒也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泄癸水而疏

乙木甘草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三十六)

屬性: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桂枝加桂證十(太陽一百零一)

屬性: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汗后陽虛脾陷木氣不舒一被外寒閉其針孔風木郁動必發奔豚若氣從少腹上沖心胸便是奔豚發作宜先灸核上各一壯散

其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湯更加桂枝以疏風木而降奔豚也(桂枝加桂者于桂枝湯內更加桂枝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桂枝加桂湯(三十七)

屬性: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于桂枝湯內更加桂枝二兩共五兩余根據前法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桂枝加桂證十一(太陽一百零二)

屬性: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

下后其氣上沖是奔豚發作也可與桂枝湯用如前法疏風木而降奔沖若不上沖者奔豚未作不可與前湯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證十二(太陽一百零三)

屬性: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汗多亡陽君火飛騰神魂失歸是以驚生濁氣上逆化生敗濁迷塞心宮是以狂作桂枝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疏木而培

中生姜大棗補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療狂龍骨牡蠣斂神魂而止驚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三十八)

屬性: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牡

蠣(五兩熬)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溫針亡陽證十三(太陽一百零四)

屬性: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溫針發汗亡陽土敗胃逆神魂無歸必生驚悸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桂枝甘草龍骨牡蠣證十四(太陽一百零五)

屬性: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火劫發汗是為火逆火逆之證下之亡其里陽又復燒針發汗亡其表陽神氣離根因而煩躁不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

草疏乙木而培中脘龍骨牡蠣斂神氣而除煩躁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三十九)

屬性: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三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茯苓四逆證十五(太陽一百零六)

屬性: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汗下亡陽土敗水侮陽氣拔根擾亂無歸故生煩躁茯苓四逆湯茯苓參甘泄水而補土干姜附子溫脾而暖腎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茯苓四逆湯(四十)

屬性: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去皮)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干姜附子證十六(太陽一百零七)

屬性: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汗下亡陽土敗水侮微陽拔根不得下秘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陽氣歸根是以安靜溫氣脫泄乙木郁陷故脈象沉微而身無

大熱干姜附子湯干姜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溫下以復肝腎之陽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干姜附子湯(四十一)

屬性: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禹余糧證十七(太陽一百零八)

屬性: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方缺)

平素汗家液亡神虛重發其汗陽亡神敗必恍惚心亂濕動木郁小便后陰痛以木郁于水疏泄不暢便后滯氣凝澀故尿孔作痛

禹余糧斂陽神于陰精蟄君火而達風木也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太陽壞病入厥陰去路(一章)

屬性:厥陰以風木主令陰盛之人病在太陽木郁將發一有汗下溫針之逆陽敗水寒乙木失溫生氣不遂厥陰之病相繼作矣

<目錄>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篇名>太陽壞病入厥陰胃冷吐蛔證一(太陽一百零九)

屬性:病患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臟腑素有積寒復發汗以亡胃陽胃冷不能安蛔必吐蛔蟲蟲因木化厥陰木郁則生蛔蟲素問厥陰者陰之絕陽厥陰以至陰之

臟寒極吐蛔則水騰而火不能復中伏死機是以內外感傷諸病一見吐蛔便屬險證陽絕則死陽復則生惟溫病吐蛔是熱非寒與余

證不同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太陽壞病結胸痞證

屬性:太陽之病不解于太陽而入陽明之腑太陰之臟寒熱之偏勝危機伏藏是皆太陽之壞病也然悠忽失治離表傳里俟其入于陽

明而用承氣入于太陰而用四逆猶有救壞之方至于未成陽明下早而為結胸將成太陰誤下而為痞則陽明不成為陽明太陰不成

為太陰承氣四逆方俱不可用是為壞中之壞莫可救挽者也仲景于此變承氣四逆而為陷胸瀉心法挽逆為順至德神功無以加矣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太陽壞病結胸痞證提綱一(太陽一百一十)

屬性:病發于陽者多入陽明而為熱病發于陰者多入太陰而為寒病發于陽俟其表證已解內熱既實而用下乃不為早下早則表陽

陷而為結胸此陽明之壞病也病發于陰始終不可用下誤下則里陰升而為痞此太陰之壞病也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承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來(在太陽首篇)病發于陽風傷衛也風傷衛氣遏逼營血而生內熱臟

陰衰者多傳于陽明當其經熱方盛法宜解表俟至表熱傳胃乃可攻下邪之內傳腑熱未成胸熱先作以陽盛于上也熱未入腑下之

若早中氣受傷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膽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為病而金肺熱愈隆而皮毛不泄經絡之熱遂內入胸膈經腑之氣兩相

拒格硬滿作痛是為結胸病發于陰寒傷營也寒傷營血束閉衛氣而生外寒腑陽弱者多傳于太陰誤下則脾陽下陷陰邪上填堵塞

心下是謂痞證未下之前經熱非盛故下后原無熱入但痞滿不消久而郁甚則生熱耳內傷脾虛之證往往心下痞滿誤投寒涼其痞

愈甚即此病也結胸上熱下寒而下寒不甚故用陷胸湯泄上焦之濕熱痞證亦上熱下寒而下寒較重故用瀉心湯清上而溫下結胸

證惟陽明少陽有之以陽旺而生上熱也(陽明上逆則少陽不降二氣郁升膈熱壅逼皮毛不泄故經熱內入)痞證惟太陰有之以

陰旺而生下寒也結胸因于下早痞證因于誤下大不同也(結胸痞證總因胃氣不舒甲木上逆但有陰陽之分)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太陽壞病結胸證(十二章)

屬性:結胸者異日之陽明今日下早而成者也胃腑燥熱汗亡其陰則成陽明胸膈濕熱下陷其陽則成結胸若遲延數日濕被燥奪表

寒已解腑熱既實一下而愈何至于此故太陽而見陽明之證寧遲遲而用承氣勿匆匆而用陷胸蓋結胸乃陽明之壞病也陽明之病

在腹結胸之病在胸承氣泄下焦之燥熱陷胸泄上焦之濕熱高下不同燥濕亦異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太陽壞病結胸大陷胸證一(太陽一百一十一)

屬性: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

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

還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也

太陽病脈浮而兼動數浮則為表中于風數則為營郁發熱動則為經氣莫泄郁迫而生疼痛數從浮見尚非內實是以曰虛其證

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邪未解故也醫不解表而反下之動數之脈變而為遲則胃氣敗矣陽敗胃逆礙膽木降路逆沖胸

膈膽胃相拒則膈內疼痛甲木下行化相火而歸癸水相火在水是為下焦主氣今陽敗胃虛甲木逆行以下焦主氣客居膈上沖動不

已此拒痛所由來也心肺之氣以下降為順胃膽逆阻心肺莫降相火上炎助君火而刑辛金則煩躁懊 氣短胸盈膈熱郁發皮毛不

開經中陽氣亦遂內陷經腑之熱彼此壅塞心中堅凝是為結胸肺金郁遏霧氣淫蒸津液淤濁化生痰涎大陷胸湯硝黃清其郁熱甘

遂決其痰飲胸中邪熱推蕩無余矣若其不成結胸但頭上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下見小便不利者是苦寒泄其脾陽濕氣內郁而

無降路身必發黃也表熱傳胃則為陽明證陽明有陽而無陰故病燥熱表熱入膈則為結胸證結胸上陽而下陰故病濕熱臟氣發舒

則津液流溢臟氣堙塞則痰涎凝結無二理也

按大陷胸證表陽即陷而經邪未解是宜內清胸膈之熱外解皮毛之邪使上郁之里熱固自里散內陷之表陽還從表出仲景用

大陷胸湯但泄上焦濕熱而不用表藥是救急之法此處尚可變通愚意用石膏甘遂枳實麻黃雙解表里得仲景法外之意矣 程氏

曰結胸證用枳實理中丸甚效欲破其結而軟其堅則黃芩栝蔞牡蠣為佳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大陷胸湯(四十二)

屬性: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二味以水六升先煎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大陷胸證二(太陽一百一十二)

屬性: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后結胸而膈熱內實心下滿痛按之如石之硬者是真大陷胸證也結胸之脈寸浮而關沉后章寸脈浮關脈沉名曰

結胸是也脈沉而緊指關上言抵當湯證脈微而沉反不結胸蓋結胸之脈關上必沉也后章小結胸病正在心下脈浮滑者太陽病下

之脈浮者必結胸也皆指寸脈言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大陷胸證三(太陽一百一十三)

屬性: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結胸證攻下后下寒逼熱在上病但在胸不至少腹此從心上至于少腹硬滿而痛是結胸而兼陽明腑證也合之舌上燥渴日晡

潮熱全是胃腑燥熱但小有潮熱腑邪尚輕故用陷胸而不用承氣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大陷胸丸證四(太陽一百一十四)

屬性: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胸膈痞塞濕熱薰沖俯則痛甚故項常反折狀如柔痙大陷胸丸硝黃蕩其結熱杏仁破其滯氣葶藶泄其水飲變湯為丸病連項

頸恐湯之速下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大陷胸丸(四十三)

屬性:大黃(半斤) 芒硝(半升) 葶藶(半升熬) 杏仁(半升去皮熬)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合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

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結胸忌下證五(太陽一百一十五)

屬性: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胸之脈寸浮關沉寸浮則上熱關沉則中寒上熱甚而中寒不甚則浮多而沉少是以可下若其脈浮大絕無沉意是非無中寒

也乃中寒之極陽氣全格于上是以但見浮大而不見其沉下之中氣敗竭必死無疑也結胸可以下愈者下焦之陽未至絕根故推陷

其上郁之陽使之通達于下以接下焦之根是以愈也其脈浮大則陽已絕根于下是中虛外寒之診下之所以速其死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結胸煩躁證六(太陽一百一十六)

屬性: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遷延日久結胸證無一不具若見煩躁則熱極矣上熱極者下寒必極如是者雖不下而亦死非死于上熱非死于下寒乃死于中

氣之敗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小結胸證七(太陽一百一十七)

屬性: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位與大結胸同但按之則痛未如大結胸之不按亦痛也脈則浮滑亦不如大結胸之寸浮關沉白虎湯證脈

浮滑者此里有熱表有寒也此雖不如大結胸之熱實而亦有里熱較之大結胸證同而病輕小陷胸湯黃連泄熱半夏降逆而滌飲栝

蔞清金而去垢是即大陷胸之制變而從輕者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小陷胸湯(四十四)

屬性: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內諸藥煮出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臟結證八(太陽一百一十八)

屬性: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

關脈細小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

結胸證不按亦痛前章膈內拒痛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心下不按亦痛也此曰按之痛者按之則痛劇耳寸脈浮者膈上有熱

也關脈沉者腹中寒也臟結如結胸狀病因陰邪逆沖即太陰之心下結硬而上無熱者也其脈寸浮關沉亦與結胸無異加以脈小細

緊則陰邪獨結而無陽也關主中焦人之衛氣出于下焦升清陽于濁陰者中焦也宗氣出于上焦降濁陰于清陽者中焦也今關脈細

小沉緊則積寒內結有陰無陽是謂死陰故名臟結心竅于舌白苔滑者心火敗而肺津凝也金性收斂得火以溫之則霧氣飄灑而不

凝所謂相克而實相成也火衰則肺氣不布而津液郁濁膠塞心宮故舌上苔生滑者氣滯而津凝也土燥則津枯而黃澀金濕則液凝

而白滑寒熱之分也舌苔白滑火敗金郁是以難治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臟結證九(太陽一百一十九)

屬性: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肝脈行于兩脅素有痞者肝氣之郁結也臍當脾胃之交中氣所在脅下之痞連在臍旁土敗木郁肝邪之乘脾也肝主筋自少腹

而結陰器前陰者宗筋之聚肝氣郁結則痛引少腹而入陰筋土木郁迫痞塞不開此名臟結久而木賊土崩必主死矣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臟結證十(太陽一百二十)

屬性: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臟結之證陰勝則寒陽復則熱寒為死機熱則生兆陰陽相爭多見煩躁復之過者邪熱如焚亦有下證若絕無陽證不往來寒熱

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是為絕陰不可攻也肝膽同氣寒熱往來而生煩者膽木之陽復也寒熱不作而反靜者肝木之陰勝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結胸脈法十一(太陽一百二十一)

屬性: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

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下之里邪既去經熱不得內傳而表邪未解經熱不能外達表里迫束故脈見促象而不結胸者則表陽未陷經氣郁勃必

當外發為汗此為欲解也若寸脈浮者陰邪逆沖膈熱郁迫必作結胸脈緊者表熱被束邪火上燔必苦咽痛肝膽之經旁循脅肋其脈

象為弦脈弦者木氣不舒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陽虛不能下秘為濁陰沖逼升浮無根頭痛發作必當未止脈沉緊者胃氣郁迫容納

失職必作嘔吐脈沉滑者脾陽郁陷肝木疏泄必協熱下利脈浮滑者乙木升發而生氣不暢郁而生風疏泄失藏必病下血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結胸變證十二(太陽一百二十二)

屬性: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二三日正傳陽明少陽之時但欲起不能臥外煩如是知其心下必結蓋病入陽明少陽胃逆膽壅經氣郁迫故心下結硬

相火上炎是以煩生若脈見微弱此必有寒氣在內格其陽火乃反下之寒盛脾虧必當下利若下利已止脾氣不陷而寒邪在中不得

下泄必當上逆膽胃壅塞則病結胸若下利未止脾氣方陷四日見其外熱愈甚而復下之則里寒益增外熱更劇寒益增而利益甚此

作協熱利也結胸與協熱利皆有寒分之邪在內寒邪上沖則胃逆而為結胸寒邪下泄則脾陷而為協熱利其病標異而本同協熱利

者內寒協合外熱而下利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太陽壞病痞證(十二章)

屬性:痞者異日之太陰今日誤下而成者也陽性虛而陰性實人之心下虛空者清陽升而濁陰降也升降清濁之權在乎中氣下傷中

氣升降失職濁氣上逆則生 脹清氣下降則生飧泄故痞證與下利兼見悉因中氣之敗也太陰之證腹滿自利腹滿者痞之根本而

未至成痞下之而胸下結硬乃成痞焉痞乃太陰之壞病也太陰臟寒溫宜四逆陽旺寒消自無余事及其成痞則下寒而兼上熱四逆

不受故變為瀉心清上溫下寒熱并用靈思妙解神化無窮矣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太陽壞病痞證人參桂枝湯證一(太陽一百二十三)

屬性:太陽病外證未解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不解而數下之外熱不退而內寒亦增遂協合外熱而為下利利而不止清陽既陷則濁陰上逆填于胃口而心下痞

硬緣中氣虛敗不能分理陰陽升降倒行清濁易位是里證不解而外熱不退是表證亦不解表里不解當內外兼醫桂枝人參湯桂枝

通經而解表熱參術姜甘溫補中氣以轉升降之機也太陰之胸下結硬即痞證也自利益盛即下利不止也中氣傷敗痞與下利兼見

人參湯(即理中湯)助中氣之推遷降陽中之濁陰則痞消升陰中之清陽則利止是痞證之正法諸瀉心則因其下寒上熱從此而

變通者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桂枝人參湯(四十五)

屬性:桂枝(四兩) 人參(三兩) 白術(三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大黃黃連瀉心湯證二(太陽一百二十四)

屬性: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方在太陽五)攻痞宜大黃

黃連瀉心湯

傷寒下后復汗陽亡土敗遂成痞證而外見惡寒者表未解也蓋陰氣外束陽郁不達則見惡寒外見惡寒則內必發熱內熱痞郁

法應攻之而表未解者不可攻也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從中風例用桂枝湯病在汗下后是以不用麻黃攻痞宜大黃黃連

瀉心湯去其痞郁之上熱也 上章用桂枝人參湯雙解表里此用桂枝湯解表大黃黃連攻痞者以上則外熱而內寒此則外寒而內

熱攻補不同也溫中解表可以并用攻里發表不可雙行故仲景于宜攻之病而有表證皆先表而后下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大黃黃連瀉心湯(四十六)

屬性: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漬之去滓分溫再服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附子瀉心證三(太陽一百二十五)

屬性: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

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脈浮而緊應以汗解而復下之緊反入里浮緊變為沉緊則作痞證痞證陽氣格郁必生上熱陰氣凝塞必生下寒寒熱相逼二氣

摶結則心下石硬而關脈沉緊是當用諸瀉心清上溫下之法若按之心下自濡診之關上脈浮者是下寒未生但是陽氣痞塞郁生上

熱宜用大黃黃連瀉其上熱無用溫藥也若下寒已生則心下不濡而關上不浮其上熱逼蒸別無去路是必開其皮毛泄而為汗如是

心下痞硬而復惡寒汗出者是其下寒已動宜附子瀉心湯大黃芩連泄其上熱附子溫其下寒也此以下傷其中氣土敗胃逆膽心不

降君相二火皆升大黃泄胃而降逆黃連瀉其心火黃芩瀉其膽火第曰瀉心者相火以君火為主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附子瀉心湯(四十七)

屬性: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上四味下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十棗湯證四(太陽一百二十六)

屬性: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

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是有水濕在內于法可攻然必表邪外解乃可攻之其人內有水氣格陽于外氣蒸竅泄 汗出者而陰陽

勝復發作有時水飲阻格濁氣不降頭為之痛陰邪上填心下痞結硬滿而引脅下疼痛胃氣上逆而生干嘔肺氣上逆而苦短氣使非

水飲郁格何以至此若其 汗出而不復惡寒者是表邪已解而里氣未和也宜十棗湯大棗保其脾精芫遂大戟泄其水飲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十棗湯(四十八)

屬性:大棗(十枚) 芫花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搗篩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諸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若下少

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生姜瀉心證五(太陽一百二十七)

屬性: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傷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水谷不消陳宿停留濁氣沖胸而干嘔食臭膽邪克土土虛不能制水水郁膽部而積于脅下

土敗木賊陰氣激宕腹中雷鳴而病下利者生姜瀉心湯生姜半夏降其濁陰黃芩黃連清其心膽姜甘參棗溫補中氣以轉樞軸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生姜瀉心湯(四十九)

屬性:生姜(四兩) 半夏(半升) 黃芩(一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一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大

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甘草瀉心湯證六(太陽一百二十八)

屬性: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其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

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應當解表醫反下之敗其中氣水谷不化土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賊于乙木則腹中雷鳴而下利胃逆而迫于甲木

則心下痞硬而干嘔君相二火皆升而心煩醫以痞為結熱而復下之其痞益甚不知此非結熱但以胃中陽虛不能堤障陰邪陰中客

氣上逆陽位故使心下結硬也甘草瀉心湯甘草姜棗補中而溫下寒半夏芩連降逆而清上熱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甘草瀉心湯(五十)

屬性:甘草(四兩) 大棗(十二枚)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石脂禹余糧證七(太陽一百二十九)

屬性: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

禹余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傷寒誤服寒涼湯藥傷其中氣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下利未止謂其中有積熱復以他藥下之陽氣脫陷下利不止醫

又意中寒以理中與之其利益甚理中者但理中焦此之下利在于下焦滑脫何以能止宜赤石脂禹余糧湯固下焦之滑脫利乃可止

也若使復利不止者必由土濕水停前竅不通而后注二腸當利其小便水道開而谷道合矣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赤石脂禹余糧湯(五十一)

屬性:赤石脂(一斤) 禹余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五苓散證八(太陽一百三十)

屬性: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陽四十二)

本以攻下之故得心下痞證是宜服瀉心乃與瀉心湯而痞不解其人土濕水停口渴心煩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泄水燥土以利

小便土燥則中氣轉運濁降清升痞硬自消也 痞證必兼下利上章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利小便之法五苓散是也五苓證痞與

下利兼醫此但言痞而不言下利者省文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旋復代赭證九(太陽一百三十一)

屬性: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花代赭石湯主之

傷寒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以外證雖解而汗下傷中土敗胃逆礙膽經降路胃口痞塞肺氣郁蒸而化痰飲胃土壅遏

而生噦噫旋復花代赭石湯參甘大棗補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氣旋復花行痰飲而開郁濁也濁氣上填痞悶噫氣以旋復花代赭

石補虛降逆噫氣立除若除后再用則病下陷不可常服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旋復花代赭石湯(五十二)

屬性:旋復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生姜(五兩) 半夏(半斤洗) 甘草(三兩炙) 人參(二兩) 大棗(十

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瓜蒂散證十(太陽一百三十二)

屬性: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家不可與

病如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其內則心中痞硬氣上沖于咽喉不得喘息此為心有寒痰阻塞竅隧故令肺氣壅塞

不得布散也法當吐之宜瓜蒂散香豉行其滯小豆泄其濕瓜蒂涌其寒痰若諸亡血之家血慣上逆不可與也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瓜蒂散(五十三)

屬性:瓜蒂(一分熬)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利

乃止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經脈動惕證十一(太陽一百三十三)

屬性:傷寒吐下后發汗陽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吐下而又發汗陽虛生煩脈甚微弱至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疼痛緣陽亡土敗胃氣上逆礙膽經降路膽脈自胃口而循兩脅膽

經壅塞故心下痞而脅下痛胃口堵塞肺氣不得下行故上沖咽喉肺胃上逆陽氣升浮旋轉不寧故頭目眩冒濁氣郁蓄而不疏通經

脈莫容故動惕不安如是者久而成痿蓋肝司營血而主筋脈血旺筋柔是以不痿甲木逆升相火上炎乙木下降郁而生風營血瘀澀

經氣不暢風木抑遏是以動搖久而經脈失養故成痿病也 素問痿病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

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絡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沖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故

陽明虛而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下降則化金水金水收藏相火下秘而溫腎肝木氣滋榮故筋脈輕健而不痿軟陽明

不降胃逆膽升火泄而水寒生氣枯槁筋脈不榮是以成痿

<目錄>卷五\太陽經下編(二十五章)

<篇名>表里俱虛證十二(太陽一百三十四)

屬性: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 者難治令色

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太陽病醫發其汗營衛俱虛衛氣內陷則發熱營血外束則惡寒醫見汗之不愈因復下之陽亡土敗心下痞結汗泄其表下泄其

里表里俱虛內外之氣并竭表里陽亡但有獨陰復加燒針以泄心肺之氣因而胸膈生煩若面色青黃皮膚 動者是土敗木賊風動

而經郁也其病難治若色微黃而不青手足溫暖而不冷是土氣續復而無木邪四末陽回而非獨陰其病易愈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實證

屬性:陽明以戊土而化氣于燥金陽明者胃之經胃者陽明之腑陽明病有經有腑經主傳輸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陽之經若胃陽非旺

則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六日經盡汗解不入陽明之腑此總統于太陽一經不論二三四日俱系桂枝麻黃之證雖二日陽明之時亦不

得謂之陽明病以其明日則傳少陽后日則傳太陰非陽明中土無所復傳之證也若胃陽素盛經邪內傳此方謂之陽明病蓋正陽當

令則太少無權而三陰退避自此而永留胃腑終始不遷所謂陽明中土無所復傳也方其腑熱未實經病不罷是為葛根湯證及其胃

熱郁蒸汗出表解潮熱痛滿但用承氣攻下別無余事使非下早里虛萬無意外之變感病之百不一失甚可慶慰者也然而物忌盛滿

亢則害生于此遷延失下久而陰為陽并精液消亡土焦水涸亦歸于死仲景所以示早攻之戒而又垂急下之條早攻則陽去而入陰

緩下則陰盡而陽亢遲速均失也是故承氣之法妙在緩急恰宜之交使夫病去而人存是在良工焉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經提綱一(陽明一)

屬性:胃為燥土燥則生熱病在三陽不論何經之感郁其內熱胃病即作以胃家之陽實也顧陰易盛而陽易虧故胃有實熱而非無虛

冷實熱則陽神用事并陰而歸陽虛冷則陰邪司權出陽而入陰非一致也然名為陽明以其兩陽合明而極盛也居陽實之名而有陽

虛之實則陽明不成為陽明徒負虛聲矣是以胃家之實可曰陽明之為病至于胃中之虛是名為陽明而實為太陰尚可曰陽明之為

病乎仲景于陽明之為病冷熱虛實兩立而俱存之而提綱則曰胃家實也其崇陽黜陰之意具見于文本之外矣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胃者陽明之腑陽明之為病全緣胃家之陽實陽實則病至陽明腑熱郁發病邪歸胃而不復他傳非他經之不病也三陽之陽莫

盛于陽明陽明之邪獨旺不得屬之他經也胃家之實而病歸胃腑終始不遷故曰陽明之為病若胃陽非實則今日在陽明之經明日

已傳少陽之經后日已傳太陰之經未可專名一經曰陽明之為病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提綱二(陽明二)

屬性: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陽明之脈大少陽之脈弦細若三日正傳少陽之時不見少陽弦細之脈而見陽明之大脈知

其傳于陽明之腑矣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外證一(陽明三)

屬性: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里熱外發則身熱熱氣薰蒸則汗自出汗出表解但熱無寒故不惡寒反惡熱此后全是內熱為害與外寒無關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外證二(陽明四)

屬性: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而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得陽明病之一日太陽表證未罷則猶見惡寒以胃熱未盛故也遲則胃熱隆盛孔竅蒸泄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外證三(陽明五)

屬性: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感傷三陽則為熱傳之三陰則為寒以陽盛于腑陰盛于臟腑病則熱臟病則寒也感證一傳胃腑則胃熱日增不復再傳三陰而

為寒緣陰盛之人三陽方病于外三陰即應于中傳陰則后之惡寒無有止期此但入三陰為寒不入胃腑為熱者也陽盛之人太陽被

感腑熱郁生其始熱未極盛猶見惡寒俟至二日熱盛之極氣蒸汗泄則惡寒自止此但入胃腑為熱不入三陰為寒者也陽盛則生陰

盛則死陰莫盛于少陰陽莫盛于陽明病入三陰死多生少雖用姜附回陽難保十全無失最可慮也一傳胃腑則正陽司氣三陰無權

萬不一死至為吉兆俟其胃熱盛實一用承氣攻下自無余事陽貴陰賤正為此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外證四(陽明六)

屬性: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太陽傷寒經證未解發熱無汗嘔不能食緣寒邪束迫胃氣壅逆故無汗而嘔食不能下也而反汗出 然者必因胃腑有熱蒸

其皮毛是為轉屬陽明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外證五(陽明七)

屬性: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傷寒轉

系陽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太陽傷寒陽旺則傳陽明陰旺則傳太陰若脈浮而緩手足自溫是陽明太陰所同且以系之太陰然太陰身當發黃緣濕土被郁

必見黃色雖脾胃俱有黃證而胃之發黃乃太陰濕土所傳也若小便自利者則濕去又不能發黃太陰陽明何從別之必驗之大便太

陰之大便自利陽明之大便則硬至七八日大便硬者此為陽明病也又太陰無汗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此與太

陰至七八日暴煩下利條彼此互文)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來路一(陽明八)

屬性: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

小便已胃中燥煩熱大便難是也

陽明之病或自太陽傳來或自少陽傳來或由本經自入自太陽來者謂之太陽陽明太陽陽明者小便數而大便難膀胱津涸脾

胃失潤因而脾氣約結糞粒堅小也本經自入者謂之正陽陽明正陽陽明者胃家陽實不俟別經之傳一有表邪外郁腑熱自發也自

少陽來者謂之少陽陽明少陽陽明者發汗利水膽液枯槁因而胃中燥熱大便艱難也太陽陽明者寒水之枯少陽陽明者相火之旺

正陽陽明者燥金之盛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來路二(陽明九)

屬性: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是名陽明也

陽明病來自太陽者多少陽者少陽盛之人太陽病感汗下利水亡其津液以致胃中干燥因而轉屬陽明燥熱內實大便堅硬此

名為陽明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來路三(陽明十)

屬性: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太陽病汗出透徹則表解而里氣亦達若汗出不徹表邪未解腑熱郁生因而轉屬陽明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來路四(陽明十一)

屬性: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

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郁在表當解之薰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拂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

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病傳陽明之腑而太陽表證未罷謂之二陽并病以太陽初病發汗不徹經熱內蒸因而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而不惡寒便是腑

熱作矣腑熱宜下若太陽表證不罷者不可下下則表陽內陷此之謂逆如此可小發汗以泄其表設表邪外盛面色緣緣正赤者此陽

氣拂郁在表不得出路郁蒸頭面之故當內解外薰令其透徹不得小汗以致邪留若發汗不徹陽氣拂郁不得外越其人胃氣內遏必

至煩躁又覺疼痛其痛不知其處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絕不可得而且隧路壅阻呼吸短氣凡此諸證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

其汗則愈此何以知是汗出之不徹以其脈澀故知之也澀者陽郁而不滑利也拂郁抑郁之意漢書鄒陽傳太后拂郁泣血楚辭七諫

沉江心拂郁而內傷 薰法以盆盛滾水入被熱薰取汗最捷宜于下部用之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經病腑病汗下總綱一(陽明十二)

屬性: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時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方

在太陽五)

太陽表證未解而生煩熱汗出則煩熱解矣乃汗后又如瘧狀每日日晡時發熱者此屬陽明也(日晡申戍之交陽明旺盛之時

也漢書天文志正月旦決八風旦至食為麥食至 為稷 至晡為黍晡至下晡為菽下晡至日入為麻各以其時用云色占種所宜按

日晡在日 之后下晡在日入之前正申酉戍燥金得令之時也)陽明有經證有腑證經證表熱外發其脈浮虛腑證里熱內結其脈

實脈實者宜下之以泄其里熱脈浮虛者宜發汗以泄其表熱下之與大承氣湯大黃芒硝破結而泄熱濃樸枳實降濁而消滿也發汗

宜桂枝湯姜甘大棗補脾精而和中氣桂枝芍藥通經絡而泄營郁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經病(七章腑病連經)

屬性:陽明自太陽傳來水入于腑全是經病經病宜汗其未離太陽之經則用麻桂其將入陽明之腑則加葛根陽明一見吐利雖未是

里實可下之證然而經迫腑郁已是胃熱將成之根故用葛根雙解經腑之郁此證得法自無離經入腑之患矣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經病桂枝證一(陽明十三)

屬性: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方在太陽五)

脈遲汗出惡寒是太陽中風脈證故宜桂枝而多汗已屬胃陽之盛故曰陽明病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麻黃證二(陽明十四)

屬性: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方在太陽二十)

脈浮無汗而喘是太陽傷寒脈證故宜麻黃 太陽經病內傳陽明之腑陽明之腑邪未實太陽之經邪未罷是宜用太陽表藥即

里有下證而表病未解亦不可下當先以麻桂表其風寒然后議下也 風脈浮緩寒脈浮緊遲者緩之變文也風脈不言浮寒脈不言

緊省文也太陽傳陽明緩緊之中必兼大象以傷寒三日陽明脈大前章已經提明故此不及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麻黃證三(陽明十五)

屬性: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經迫腑郁胃逆肺脹故喘而胸滿宜麻黃湯麻黃發表而散汗杏仁降逆而止喘不可下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桂枝葛根證四(陽明十六)

屬性: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陽明經行身之前自頭下膈而走足太陽經行身之后自頭下項循背而走足太陽經病頭痛項強而已不至KT KT 緣太陽

表病不解郁遏陽明經腑之氣不得順降逆沖胸膈背者胸之腑也胸膈脹滿則項背壅阻愈格太陽下行之路故KT KT 不柔葛

根泄陽明之經氣降逆而達郁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桂枝加葛根湯(五十四)

屬性:桂枝(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切) 葛根(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葛根證五(陽明十七)

屬性: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營為寒傷閉束二陽衛氣葛根湯葛根泄陽明之衛麻黃泄太陽之衛桂枝芍藥通經絡而清營血姜甘大棗和中氣而補脾精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葛根湯(五十五)

屬性:葛根(四兩) 麻黃(二兩)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及禁忌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葛根證六(陽明十八)

屬性: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太陽表寒外束經絡壅迫郁遏陽明胃氣不能容納水谷已化之食必當注泄而下葛根麻黃泄二陽之衛郁以松里氣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葛根半夏證七(陽明十九)

屬性: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二陽合病經迫腑郁不能容納水谷未化之食必當涌吐而上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葛根加半夏湯(五十六)

屬性: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炮去黃汗焙)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

二枚)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腑病(二十七章)

屬性:陽明病自經傳腑腑病宜下其經證未罷猶見惡寒則宜先汗而后下經證已解惡寒不作而潮熱汗出全是腑證當相其緩急而

用下法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腑證調胃承氣證一(陽明二十)

屬性: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二日陽明三日少陽此但傳經絡而不入臟腑發汗則解矣乃當三日少陽之期發汗不解而反蒸蒸發熱者此不在經而

在胃也宜早以調胃承氣調之免后此之用大承氣此大承氣之初證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調胃承氣湯(五十七)

屬性:大黃(三兩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二(陽明二十一)

屬性: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二陽并病太陽經證既罷但有陽明腑證潮熱汗出大便難而譫語全是胃腑燥熱閉塞不通下之泄其胃熱則愈宜大承氣湯也

潮熱即日晡發熱按時發作期如潮信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湯(五十八)

屬性:大黃(四兩) 芒硝(三兩) 枳實(五枚炙) 濃樸(半斤炙去皮)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小承氣湯證三(陽明二十二)

屬性: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

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而見脈遲是濕旺之診雖汗出不惡寒者表證已解然而里熱未成以其土濕也其身必重濁濡滯迨至胃熱已盛燥奪其

濕肺腑壅遏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證欲解可攻里也再驗其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胃熱盛實大便已硬也宜以大承氣泄之

蓋四肢秉氣于胃胃寒則四肢厥冷胃熱則四肢氣蒸汗泄故手足汗出是為胃熱之極大便硬也若汗雖多猶微發熱而惡寒者外未

解也不可攻里即外已解而其熱不潮尚非可下之時未可與承氣湯若腹中大滿不通者急不能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通其大

滿而止勿令大泄下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小承氣湯(五十九)

屬性: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 枳實(二枚煮)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更衣者勿服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小承氣證五(陽明二十三)

屬性: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吐下發汗傷其津液微覺心煩小便數行大便因硬者此將來之大承氣證宜早以小承氣湯和之即愈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調胃承氣證五(陽明二十四)

屬性: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不因吐下而心煩者胃陽原盛所謂正陽陽明也燥土耗傷津液則煩心煩即譫語之根甚則譫語此亦大承氣之初證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亡津便硬證六(陽明二十五)

屬性: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

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本自汗出又重發其汗熱隨汗泄病已瘥矣尚微煩而不了了者此過汗亡津胃中干燥大便必硬當問其小便一日幾行若小便

前多而今少則大便必不久出以津液還入胃中腸胃滋潤故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蜜煎導證七(陽明二十六)

屬性: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以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

可為導

本自汗出若又發其汗或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非胃熱土燥可比大便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結而不下宜蜜煎導

而通之若土瓜根(土瓜根汁入少水筒吹入肛門大便立通)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蜜煎導方(六十)

屬性:蜜(七合)

上一味入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

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去之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豬膽方(六十一)

屬性:大豬膽(一枚)

上一味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麻仁丸證八(陽明二十七)

屬性: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摶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陽明胃經自頭走足行于足趺動脈曰沖陽故名趺陽陽盛則脈浮浮則胃氣強壯也血虛則脈澀澀則風木疏泄而小便數也浮

澀相合土燥水枯大便則難其脾氣約結而糞粒堅小此太陽陽明之證也(八章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宜麻仁丸麻仁杏仁潤燥

而滑腸芍藥大黃清風而泄熱濃樸枳實行滯而開結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麻仁丸方(六十二)

屬性:麻子(二升) 芍藥(半斤) 杏仁(一升熬別作脂) 大黃(一斤去皮) 濃樸(一斤) 枳實(半斤炙)

上六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九(陽明二十八)

屬性: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與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

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得病二三日脈弱而無太陽少陽表證乃煩躁而心下硬滿是非少陽之證而實陽明之證也蓋膽胃之經自頭走足悉由胃口下

行少陽病則以甲木而迫戊土陽明病則以戊土而遏甲木經氣不降痞結胃口皆有心下硬滿之證而此則無少陽表證而見煩躁故

定屬陽明而不關少陽也至四五日雖猶能食然腑邪已成可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和之令其煩躁少安至六日邪實之時與承氣湯一

升以利之則腑熱泄矣若不大便六七日計期可下而小便少者則大便必不硬便硬腸結胃熱不得下泄濁氣薰沖必不能食此證雖

不能食然胃非干燥其大便初頭結硬阻濁氣下泄之路故不能食其后必是稀溏未至結硬而遽攻之必成溏泄須小便利后津亡土

燥屎定全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小承氣證十(陽明二十九)

屬性: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

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后必溏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

也以小承氣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燥屎阻礙滯氣之郁遏者多小承氣泄其壅滯隧道略通故轉失穢氣此當以大承氣攻之若不轉失氣則胃無燥屎攻之敗其中

氣必脹滿不能食也與水則噦亦不能飲雖其后陽回發熱大便堅矣而糞必少也以其不能食故亦止可以小承氣湯和之不可攻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小承氣證十一(陽明三十)

屬性: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升腹中轉失氣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

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脈滑而疾者血熱而陽旺也脈反微澀者血寒而陽虛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十二(陽明三十一)

屬性: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

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耳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煩躁之極則循衣摸床木燥風生則惕而不安氣阻肺熱則微喘血枯綁定則直視弦則木氣猶存故生澀則營血已槁故死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亡津譫語證十三(陽明三十二)

屬性: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熱在里則脈沉胃氣壅遏則肺阻而為喘氣滯而為滿誤汗亡津表陽虛而里熱實久則神氣煩亂而為譫語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十四(陽明三十三)

屬性: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汗多耗其胃津糟粕失潤結為燥屎阻塞胃氣胃熱不泄消耗心液故作譫語此為木燥而風生也胃熱宜下俟六日之外已過經

期而后下之下之若早里熱未實語言必亂而為鄭聲以其汗多津亡表虛里實經中清氣不敵腑中邪火之旺原有譫語之根里實未

至而遽下之故實家之譫語變為虛家之鄭聲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調胃承氣證十五(陽明三十四)

屬性: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飯硬而反下利胃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十三日已過再經之期而作譫語是有內熱當下若小便利者其大盒飯硬而反下利而脈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內熱未泄

非其治也若內虛而自下利者脈當微厥而不調(脈法厥者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也)今反調和者此為內實也內實宜湯

不宜丸當服調胃承氣湯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十六(陽明三十五)

屬性: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下之而心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再攻也平人燥屎俱在大腸陽明病熱盛津枯糟粕在胃已成結燥不須至腸故曰胃中

有燥屎內無燥屎胃氣未至郁遏故腹不大滿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十七(陽明三十六)

屬性: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

燥屎結塞濁氣上沖則不能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十八(陽明三十七)

屬性: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土燥水枯則小便不利氣有通塞則大便乍難乍易胃熱內燔則肌表時有微熱胃氣郁遏則喘阻昏冒不得寢臥此有燥屎堵塞

之故也素問腹中論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脈

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十九(陽明三十八)

屬性: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胃氣郁遏無泄之竅故繞臍作痛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二十(陽明三十九)

屬性: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本有宿食未消被胃火煉成燥屎阻礙腸胃之竅胃氣以下行為順下竅不通胃氣壅遏不得降泄逆為上行故生煩躁而滿痛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二十一(陽明四十)

屬性: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膽經郁迫胃氣壅遏失其受盛之職故必下利甲木為賊土氣未敗則脈不負不負為順負則木賊土敗是之為失

負者互相克賊之名宿食阻礙經氣浮蕩故振滑而數胃主受盛脾主消化水谷入胃以脾土之濕濟胃土之燥燥濕互濟陰陽交蒸是

以消爛腐化中無宿物陽明病胃強脾弱燥奪其濕未及腐化已成結硬是宿食者雖太陰之咎而實陽明之過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三陽合病證二十二(陽明四十一)

屬性: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太陽傳陽明少陽陽明腑病而太少之經邪未解是為三陽合病太陽之脈浮陽明之脈大膽氣候于左關胃氣候于右關膽胃不

降二氣逆行故脈上關上膽熱則甲木克土土氣困乏故欲眠睡平人寐則陽氣內蟄三陽合病陽盛于外寐時陽氣不斂郁蒸而開皮

毛故目合則汗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汗多亡津二十三(陽明四十二)

屬性: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多出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脈陽微(寸為陽)而汗出少是陽不亢而津未耗故為自和陽脈實而汗出多是陽既亢而津又泄故為太過陽絕于里者極盛

而無其匹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胃熱陽絕證二十四(陽明四十三)

屬性: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摶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浮者陽盛而不藏也芤者陰虛而內空也(外實中空謂之芤)浮芤相合陽亡陰枯定以胃氣生熱其陽獨絕而無倫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二十五(陽明四十四)

屬性: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是非表證乃胃陽之實也汗之愈亡其陰燥屎阻其胃火傷及太陰故腹滿而痛陽亢陰亡則成死證故當急下之 此

下三章與少陰急下三章彼此互文是陽明之陽亢而傷陰者陽未盛而下早則亡其陽陽已亢而下遲則亡其陰故有緩攻之法又有

急下之條 此與少陰六七日腹脹不大便章義同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二十六(陽明四十五)

屬性: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腎主五液入心為汗發熱汗多木枯土燥傷及少陰故當急下此與少陰口燥咽干章義同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大承氣證二十七(陽明四十六)

屬性:傷寒六七日目中不能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肝竅于目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胃火傷及厥陰血亡木枯目系干硬是以睛直無表里證表無寒熱里無滿痛者身熱雖微而腑

熱則劇故當急下 此與少陰自利清水色純青章義同 陽明之病胃家實也篇中脈實者下之以表虛里實故也此為內實也此為

實也皆發明胃家實之義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瘀血抵當證一(陽明四十七)

屬性: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必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方在太陽四十

五)

魂知來魄藏往以肺主魄而生水腎水蟄藏陽神下秘故往事藏蓄而不忘燥熱傷血瘀結不流阻格陽神下蟄之路陽泄神飛水

精失藏是以喜忘此必有瘀血在下傷其冬藏之氣熱在血室不及大腸是以便易(血海熱結不歸于下故不及腸)黑者水氣之郁

腎水下郁故糞見黑色宜抵當湯下其蓄血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抵當證二(陽明四十八)

屬性:病患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

(方在太陽四十五)若脈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病患無表證之惡寒無里證之滿痛乃發熱至七八日之久是必有里熱雖脈見浮數者亦可下之蓋浮數雖是表脈而外無表證

則不得作表脈論也假令已下而脈數不解表里合熱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非胃熱必有瘀血也緣脈數系有里熱下之而

脈數不解里熱不清是里熱不在中焦氣分而在下焦血分宜抵當湯下其瘀血若服抵當脈數猶然不解而加以下利不止此血分傷

深必將協合外熱而便膿血也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熱入血室證三(陽明四十九)

屬性: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然汗出而愈

心藏神而神之魂藏于血血熱則心神昏亂而作譫語但頭汗出者陽盛于上而表不能閉也頭上無汗則熱郁血分不得外泄宜

刺期門以泄血熱刺其實處而泄之令其 然汗出則愈也期門肝脈之穴在于乳上肝藏血故刺厥陰之期門(此婦人病金匱入婦

人雜病中)

<目錄>卷六\陽明經上編(五十章)

<篇名>陽明解期(陽明五十)

屬性: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戍上

申酉戍陽明得令之時故解于此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陽明虛證

屬性:陽明從燥金化氣是為燥土太陰以濕土主令是為濕土脾胃以膜相連(素問語)感應最捷胃家實則燥土司氣而濕以化燥

胃中虛則濕土主令而燥土亦化濕燥則陽明之證也濕則太陰之證也而化氣之燥究不敵主令之濕雜證濕居其九而燥不得一蓋

胃家之陽實非風寒郁為內熱則不病也惟傷寒有胃家實證乃胃家之實者未能強半而胃中之虛者不止十三實則始終于陽明所

謂陽明中土無所復傳承氣之的證也虛則病在陽明而陽衰氣退太陰脾臟將起而代秉其權是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無所復傳者

自此而傳變無窮四逆真武之證悉伏于此矣陽明為陽盛之經猶且虛實之相半況乎太陽為三陽之終少陽為三陽之始此將盛方

長之氣則動入三陰未可屈指也蓋脾陰胃陽勝負之機在乎中氣臨病而不知中氣見陽明之經熱昧陽明之腑冷汗下燒針孟浪錯

繆中氣一敗禍生不測雖胃家之實攻泄之早猶且陽去而入陰矧胃中之虛汗下一誤有不亡神失國而登鬼錄者哉老子有言治人

事天莫若嗇醫家寶嗇中氣不肯孟浪輕泄則燥濕移易虛實貿遷金書玉訣盡在此矣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陽明虛證提綱(陽明五十一)

屬性:飲食者胃家之能事也胃氣右降上脘清虛而善容受是以能食陽莫盛于陽明陽盛而土燥則胃降而善納陽虛而土濕則胃逆

而不食不能食者是胃土濕而腎水寒也土克水土性濕而水寒陽盛則土燥而克水陰盛則水寒而侮土以腎家之寒移于土位則病

中寒中寒者水勝而土負胃敗而氣逆故不能食胃主受盛脾主消克食谷不化者脾家之弱絕粒不食者胃家之虛凡病一見不食則

責陽明而不責太陰以其受盛之失職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胃實則當能食若能食者名為中風是風中于表也不能食者名為中寒是寒生于里也陽明承氣之證來

自中風者多能食者腑中陽旺乃異日胃家燥熱之根不能食者是陽虛而中寒胃陽已不用事脾陰將司其權不得與實家之中風并

論也 下編胃中虛冷與上編胃家實也虛實相對實者陽明之始基虛者太陰之初氣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中風瘕泄證一(陽明五十二)

屬性: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土濕而小便不利手足陽泄而 然汗出此寒氣凝結欲作堅固之 瘕大便必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

寒冷不能蒸化水谷水谷不別俱入二腸而成泄利故也凡水寒土濕陰氣凝結瘕塊堅硬多病溏泄服暖水燥土之劑陽回泄止寒消

塊化續從大便而出滑白粘聯狀如痰涕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后行者也五十七難所謂大瘕泄者即此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四逆證二(陽明五十三)

屬性: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方在太陰三)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水寒侮土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以水濟水必發噦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胃中虛冷證三(陽明五十四)

屬性: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外熱內寒誤謂內熱而攻之土敗胃逆必發嘔噦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胃中寒冷證四(陽明五十五)

屬性: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吐下亡陽中氣極虛而衛泄失斂復極汗出者以其人表陽拂郁離根外浮誤謂表邪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土敗胃逆故作嘔噦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噦而腹滿證五(陽明五十六)

屬性: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噦而腹滿陽明之濁氣不降太陰之清氣不升也前后二陰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后部不利利其谷道腹滿之病不

過氣水停郁二者而已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身癢無汗證六(陽明五十七)

屬性: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氣虛不能透發郁于皮腠故癢如蟲行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咳嘔厥逆證七(陽明五十八)

屬性: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咳而嘔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無汗則陽氣內虛小便利則陽氣下虛經所謂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問語)二三日后胃陽愈虛氣逆咳嘔手足厥冷

濁氣上壅必苦頭痛不咳不嘔手足不厥逆者濁氣未逆故頭不痛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咳逆咽痛證八(陽明五十九)

屬性: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胃土上逆陽氣不降浮越無根是以頭眩表解故不惡寒胃陽未敗故能食胃土上逆肺金壅 則為

咳咳則相火逆沖是以咽痛不咳者相火未沖故咽不痛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吳茱萸證九(陽明六十)

屬性: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土敗胃逆則作嘔吐食谷欲吐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茱萸生姜溫胃而降逆若得湯反劇者則由上焦之

痞熱非關中焦之虛寒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吳茱萸湯(六十三)

屬性:吳茱萸(一升洗) 生姜(六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嘔多忌攻證十(陽明六十一)

屬性: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傷寒經腑郁迫不能容受是以作嘔嘔緣土虛胃逆雖有陽明里證不可攻之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五苓散證十一(陽明六十二)

屬性: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在太陽四十一)

太陽病寸緩關浮猶是中風之脈而尺弱則腎氣不充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太陽表證未解而但有心下痞者此以醫誤下

而成痞非陽明也如其心痞不因攻下外不惡寒而內有渴證者此是太陽表解轉屬陽明也蓋太陽之病表未解而誤下則成痞陽明

之病不俟攻下而胃氣上逆壅礙膽經降路亦成痞而胃逆必嘔土燥必渴胃熱外蒸必不惡寒合觀諸證故知是轉屬陽明若其小便

數者其大便必硬然尺弱腎寒原非陽旺雖不更衣十日亦無所苦也其渴欲飲水止可少少與之但以法稍救其口舌干燥而已緣其

渴是土濕而非火升非土燥而水涸宜以五苓散泄水而燥土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心下硬滿證十二(陽明六十三)

屬性: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痞者太陰之證太陰病腹滿而吐自利益甚下之必胸下結硬是也陽明之病而見太陰心下硬滿之證陰盛陽弱故不可攻

之攻之脾陽陷敗利遂不止者死陽回利止者則愈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寒熱脈緊證十三(陽明六十四)

屬性: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中風而口苦咽干是有少陽證腹滿是有太陰證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脈證又與傷寒太陽中風大青龍湯相似此在陽明腑

熱外蒸應當汗出而脈緩乃脈緊而惡寒者是衛氣外斂胃家陽虛而不能發也外有甲木之克里有太陰之侵而經腑雙郁不得發越

陽明至此困憊極矣若復下之則遂成太陰之證腹滿而小便難也法詳下章豬苓湯一段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梔子白虎豬苓證十四(陽明六十五)

屬性: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方在太陽八十九)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

之(方在太陽三十九)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脈浮而緊有太陽證咽燥舌干有少陽證腹滿有太陰證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則胃熱外發矣但有太陰腹滿則土濕

頗旺未免身重耳濕盛陽虛汗下燒針俱屬不可若發汗則陽亡躁生神敗心 而反譫語若加燒針汗去陽亡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臥

若下之則陽亡土敗胃中空虛不能堤防陰邪下焦客氣遂逆動于膈下拒格胸中之陽心中懊 而生瘀濁心竅于舌瘀濁在心舌上

苔生者宜梔子豉湯涌瘀濁而清煩熱也若下后陰亡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宜白虎加人參湯清金而泄熱益氣而生津也若下后陽

旺而土濕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宜豬苓湯二苓滑澤利水而瀉濕阿膠潤木而清風也土濕木遏郁生下熱是以發熱木氣

堙塞疏泄不行故小便不利木郁風生肺津傷耗是以發渴風氣發揚是以脈浮腹滿身重之人下之陽敗濕增故見證如此此申明上

章腹滿小便難之義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豬苓湯(六十四)

屬性: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滑石(碎) 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煎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汗多亡陽證十五(陽明六十六)

屬性: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汗多亡陽神敗而發譫語脈短者陽絕乃死脈自和者陽復則生此申明上章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之義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譫語喘滿證十六(陽明六十七)

屬性: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陽亡而神敗也喘滿則胃逆而陽上脫下利則脾陷而陽下脫是以皆死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譫語鄭聲證十七(陽明六十八)

屬性: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陽實則為譫語陽虛則為鄭聲鄭聲之義語之繁絮重復者實者上編之胃家實是也虛者本篇之胃中虛冷是也此申明上亡陽

譫語之義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梔子豉證十八(陽明六十九)

屬性: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方在太陽八十九)

下傷中氣陽浮于表故外有熱而手足溫胃中空虛客氣動膈故成結胸(義在結胸)今不成結胸只覺心中懊 饑不能飲食

者膈下之陰與膈上之陽逼迫郁蒸而生瘀濁故也膈熱薰騰故頭上汗出此宜梔子豉湯吐瘀濁而清煩熱也此申明六十五章若下

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一段之義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白虎證十九(陽明七十)

屬性: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此陽明入太陰去路)若自

汗者白虎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七此陽明承氣初證)

六十五章脈浮而緊為太陽證咽燥口干為少陽證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證是三陽合病也而其腹滿身重以至難以

轉側則太陰證脾竅于口陽虛濕盛開闔蹇澀故口不仁木主五色土濕木郁氣色晦暗是以面垢神明不慧是以譫語膀胱失約是以

遺尿(此補六十五章未詳之義也)若發汗則為鄭聲之譫語(此復申明若發汗則心憒憒反譫語一段)若下之則額上生汗手

足厥冷陽泄而土敗(此復申明上章手足溫頭汗出之義而推展之頭汗肢溫是陽虛而上熱額汗肢冷是陽泄而外寒也)若汗不

止頭額而通身自汗者則津亡而土燥宜白虎湯泄熱而清金也此復申六十五章白虎湯之義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汗多胃燥證二十(陽明七十一)

屬性: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六十五章渴而小便不利者乃與豬苓湯若汗出多而渴者則應白虎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則胃中已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以

亡津也此申明上章及六十五章豬苓湯之義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口燥欲衄證二十一(陽明七十二)

屬性: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干而漱水不咽以熱在經而不在腑經熱不泄此必衄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鼻燥欲衄證二十二(陽明七十三)

屬性:脈浮發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表寒外束口干鼻燥經熱內蒸能食則熱不在腑經熱不能旁泄則上衄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脈浮盜汗證二十三(陽明七十四)

屬性: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必盜汗出

脈浮而緊太陽之脈陽明得之必潮熱按時而發以表寒郁其腑熱也若但浮而不緊則外無表寒而內無里熱寐時衛氣不入陰

分皮毛失斂經熱蒸泄必盜汗出凡盜汗之家皆陰盛臟寒陽不內交者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汗解緊愈證二十四(陽明七十五)

屬性: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

初欲食是有谷氣小便不利大便自調骨節疼(濕流關節故疼)是土濕而水停也谷氣勝則汗出水氣勝則汗不出乃翕翕如

有熱狀忽然發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谷氣欲發水氣郁熱而不能發是以躁亂發狂究之水氣不勝谷氣故 然汗出汗出而水氣亦

隨汗泄與汗共并于外表寒與里水皆去脈緊自愈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發熱色黃證二十五(陽明七十六)

屬性: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表寒外束郁其經熱則面見赤色此可汗而不可攻以面之赤色是經熱而非腑熱腑熱則毛蒸汗泄陽氣發越面無赤色攻之則

陽敗濕作而表寒未解濕郁經絡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無汗發黃證二十六(陽明七十七)

屬性: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而心中懊 者身必發黃

飲入于胃胃陽蒸動化而為氣氣降則水化陽氣升發則化水之氣外泄而為汗陽氣收藏則氣化之水下注而為尿汗出水利濕

熱發泄故不發黃無汗而小便不利濕氣莫泄郁而生熱薰蒸于上則心中懊 身必發黃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微汗發黃證二十七(陽明七十八)

屬性: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無汗是陽虛而土濕者以火薰發汗但額上微汗出而身上無汗小便不利者濕無泄路郁而生熱必發黃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茵陳蒿證二十八(陽明七十九)

屬性: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

湯主之(方在太陰十二)

汗出而濕熱發泄則不發黃但頭汗而身無汗濕熱莫泄而小便又復不利故身必發黃茵陳蒿湯茵陳利水而泄濕梔子大黃除

煩而蕩熱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脈遲發黃二十九(陽明八十)

屬性: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陰勝則脈遲陽虛胃逆飲食不甘故難以至飽飽則脾不能化中焦郁滿濁氣不降故心煩頭眩土濕木郁必小便艱難此欲作谷

疸緣谷氣陳宿是以郁而發黃也雖下之而腹滿不減以其陰盛而脈遲故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柴胡麻黃證三十(陽明八十一)

屬性: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

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方在少陽二)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方在太陽二十)若不尿腹

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脈弦浮大弦為少陽浮為太陽大為陽明脈是以三陽合病而氣短腹都滿則太陰證少陽之脈自胃口而布脅肋膽胃郁

遏故脅下及心作痛經氣痞塞故久按之而氣不通表寒外束相火郁升而刑肺金故鼻干不得汗(肺竅于鼻)膽木刑胃土氣困乏

故嗜臥濕土賊于甲木土木皆郁故一身及面目悉黃土濕木郁疏泄不行故小便難胃氣壅遏故發潮熱胃腑郁迫濁氣上逆故時嘔

噦少陽脈循兩耳經氣逆行壅塞不降故耳前后腫經郁熱盛故刺之小瘥而外證不解病過十日之外脈自里達表續續外浮者是未

傳陽明之腑太陰之臟猶在少陽之經也宜小柴胡湯柴胡黃芩清半表之火參甘大棗補半里之陽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噦也若

脈但浮而不弦又無少陽諸證者則全是太陽病與麻黃湯以泄表郁中風而用麻黃者發汗以泄太陰之濕也(金匱風濕諸證俱用

麻黃)若不尿腹滿而愈加嘔噦者水賊土敗不可治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小柴胡證三十一(陽明八十二)

屬性: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方在少陽二)

陽明胃腑為少陽經邪所郁陽氣遏逼故發潮熱糟粕莫容故便滑溏胃逆膽壅經氣不降故胸脅滿結宜小柴胡湯半補陽明之

里氣半泄少陽之表邪也

<目錄>卷七\陽明經下編(三十三章)

<篇名>小柴胡證三十二(陽明八十三)

屬性: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方在少陽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為少陽所遏下脘之氣陷則病溏泄上脘之氣逆則病嘔吐胃逆而津液不降心部瘀濁故舌起白苔由肺胃壅塞而上焦不

通也柴芩泄少陽經邪松其郁迫故上焦通而津液下胃氣和而汗出解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少陽本病

屬性:少陽以甲木而化氣于相火經在二陽三陰之間陰陽交爭則見寒熱久而陽勝陰敗但熱而無寒則入陽明陰勝陽敗但寒而無

熱則入太陰小柴胡清解半表而杜陽明之路溫補半里而閉太陰之門使其陰陽不至偏勝表邪解于本經是謂和解少陽之經自頭

走足下行則相火蟄藏而溫腰膝上逆則相火燔騰而焚胸膈相火升炎津血易耗是以少陽之病獨傳陽明者多大柴胡湯治少陽之

經而兼陽明之腑者以此溫針汗下亡津耗血之法俱少陽之所切忌恐其陰傷而入陽明也然太陽少陽合病則有嘔利之條嘔利者

非太陽少陽之病而實陽明之病也緣甲木郁則克戊土胃以倉廩之官而被甲木之邪經迫腑郁不能容納故病上嘔而下利究之胃

病則氣逆逆則為嘔脾病則氣陷陷則為利嘔多者少陽傳陽明之病利多者少陽傳太陰之病也然則少陽之傳太陰者正自不乏其

義見于第十八章曰傷寒六七日其人煩躁者陽去入陰也則篇中不必瑣及而大旨炳然矣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少陽經提綱(少陽一)

屬性:少陽之氣化于相火其經自頭走足病則氣逆而火炎升燎咽喉而上燔頭目少陽之兼證不一而口苦咽干目眩則為主證以相

火之上郁故也病情遞變而三者不變病狀善移而三者不移緣相火不得下秘離本根而上浮故口苦咽干頭目旋轉而不寧也是則

少陽之他證皆在于或然之中而少陽之三者則處于必然之例提綱揭三證以概少陽少陽雖幻化無常然或有殊狀而必無遁情矣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陽之經起目銳 下頸合缺盆口咽目皆少陽經脈之所循少陽以下行為順病則經氣壅遏逆循頭面相火燔騰故見證如

此苦者火之味炎上作苦也眩者相火離根升浮旋轉之象也(素問標本病傳論肝病頭目眩肝膽同氣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少陽經病小柴胡證一(少陽二)

屬性:傷寒五六日中風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心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

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又中風邪此在太陽即風寒雙感桂麻各半證也風寒在表逼遏少陽經氣于是少陽病作少陽經在太陽陽明之里

三陰之表表則二陽故為半表里則三陰故為半里半表者居二陽之下從陽化氣而為熱半里者居三陰之上從陰化氣而為寒人之

經氣不郁則不盛郁則陽盛而生熱陰盛而生寒經氣郁迫半表之衛欲發于外而營氣束之不能透發故閉藏而生表寒半里之營欲

發于外而衛氣遏之不能透發故郁蒸而生里熱蓋寒傷營則營束其衛而生表寒及其營衰則寒往而熱又來矣風傷衛則衛遏其營

而生里熱及其衛衰則熱往而寒又來矣一往一來勝負不一此所以往來寒熱也少陽經脈下胸貫膈由胃口而循脅肋病則經氣郁

遏而克戊土戊土脹塞礙膽經降路經脈壅阻故胸脅苦滿戊土被賊困乏堙瘀故嘿嘿不欲飲食甲木既逆相火上燔而戊土升填君

火又無下濟之路是以心煩胃土上逆濁氣不降是以喜嘔或相火薰心而胃未甚逆是以心煩而不嘔或相火刑肺是以渴生或土寒

木燥土木逼迫是以腹痛或經氣盤塞而脅下痞硬或土濕木郁心下悸動而小便不利或肺津未耗而內不作渴太陽未罷而心有微

熱或胃逆肺阻而生咳嗽凡此諸病總是少陽中郁表里不和之故小柴胡湯柴芩清半表而泄甲木參甘棗溫半里而補己土生姜半

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少陽在半表半里之間半里之陰虛則自陽明之經而入于陽明之腑半里之陽虛則自太陰之經而入太陰

之臟小柴胡柴芩清泄半表使不入于陽明參甘溫補半里使不入于太陰則邪解于本經而無入陰入陽之患是之謂和解表里也蓋

木病則傳土所謂病則傳其所勝也(素問語)少陽與陽明太陰為鄰防其克土而傳陽明故以柴芩泄半表而清陽明防其克土而

傳太陰故以參甘補半里而溫太陰于是表里雙解矣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小柴胡湯

屬性:柴胡(半斤) 黃芩(半斤洗) 半夏(半斤洗)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栝蔞實

滌淤而清煩)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人參栝蔞根益氣而生津清金而止渴)若腹痛者去黃芩加芍

藥三兩(芍藥泄甲木而清相火息風燥而止腹痛)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牡蠣軟堅而消痞硬)若心下悸小便不利

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茯苓泄水而去濕濕去則木達風息悸動自安)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似汗愈(桂

枝解太陽之表邪)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斤干姜二兩(五味子干姜降逆氣而止咳)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小柴胡證二(少陽三)

屬性: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

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之病緣太陽陽明之經外感風寒經氣郁勃逼侵少陽少陽之經因于二陽之侵血弱氣盡腠理開泄二陽經邪因而內入與

本經正氣兩相搏戰經氣郁迫結滯脅下少陽之經自頭走足脈循脅肋病則經氣不降橫塞脅肋此胸脅苦滿脅下痞硬之故也正氣

病則正亦為邪陰郁而為寒是為陰邪陽郁而為熱是為陽邪邪正分爭休作有時此往來寒熱之故也分爭之久正氣困乏精神衰倦

靜默無言飲食不思此默默不欲飲食之故也脾臟胃腑以膜相連一被木邪則胃氣上逆脾氣下陷脾氣既陷則肝氣抑遏而克脾土

其痛必在下部此腹中作痛之故也胃土既逆則上脘填塞君火不降濁氣涌翻于是心煩而喜嘔吐胃土逆則邪高脾下陷則痛下痛

下而邪高此心煩喜嘔之故也是皆小柴胡證宜以主之 邪氣入內者正氣病而成邪是即邪氣之內傳非必風寒之里入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小柴胡證三(少陽四)

屬性: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總結上二章柴胡諸證言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小柴胡證四(少陽五)

屬性:傷寒四五日身熱惡寒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頸項強是太陽之病而肝膽主司筋脈相火旺則筋脈燥急少陽之經自頭下行而循頸項故亦有頸項強證脅下滿者少陽之病

手足溫者陽明之病四肢秉氣于胃胃陽盛旺則手足溫而手少陽自手走頭足少陽自頭走足故亦有手足溫證是宜小柴胡湯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小柴胡證五(少陽六)

屬性: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經氣不舒侵迫陽明胃腑胃氣上逆必作嘔吐相火郁蒸是以發熱少陽之經往來寒熱此但云發熱而不言寒是半表之陽

盛而將傳于陽明者是宜小柴胡湯泄其表熱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柴胡桂枝證六(少陽七)

屬性: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惡寒骨節疼痛此發熱惡寒肢節煩痛者以太陽之外證未去而相火旺于半表故惡寒不甚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

肢故痛在四肢素問太陰陽明論四肢皆秉氣于胃胃與四肢氣脈流通則疼痛不作胃病而氣不四達四肢經絡壅滯不行是以痛生

節者四肢之溪谷經氣郁遏溪谷填塞故痛在骨節相火郁發是以煩生也少陽經自胃口旁下脅肋故心下支結(支結者旁支偏結

也)經病多而腑少故微嘔不甚此皆少陽之病而微見惡寒則太陽之外證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雙解太少之經邪也 小柴胡加

減外有微熱者加桂枝此微惡寒即外有微熱之互文少陽以相火化氣寒往則純是發熱若但熱無寒則發熱更劇無發熱而兼惡寒

者微有惡寒或外熱輕微便是太陽外證未去故與桂枝湯合用傷寒而不用麻黃者以其惡寒之微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柴胡桂枝湯(六十六)

屬性: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五錢) 人參(一兩五錢) 半夏(二合五勺) 大棗(六枚) 生姜(一兩五錢) 桂

枝(一兩五錢) 芍藥(一兩五錢) 甘草(一兩炙)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三升溫服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小柴胡證(少陽八)

屬性: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腹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方在太陽二十)

太陽病十日以外脈浮細而嗜臥者是太陽之外證已解也表邪離太陽而入少陽故浮緊變而為浮細少陽之脈弦細也膽熱者

善眠是其嗜臥必入少陽設其胸滿脅痛者又見少陽經證宜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不細者則未入少陽而猶是太陽宜與麻黃湯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小柴胡證八(少陽九)

屬性: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甲乙同氣甲木不降則寸脈澀乙木不升則尺脈弦甲木上逆而克戊土法當痛見于胸膈乙木下陷而克己土法當痛見于腹脅

木氣枯燥是以其痛迫急肝膽合邪風火郁發中氣被賊勢難延緩宜先用小建中湯膠飴甘棗補脾精而緩急痛姜桂芍藥達木郁而

清風火若不瘥者仍與柴胡再泄其相火也此申明首章腹痛者加芍藥之義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小建中湯(六十七)

屬性: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小柴胡證九(少陽十)

屬性: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甜故也

素慣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桂甘飴棗之甜最動嘔吐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屬陽明證十(少陽十一)

屬性: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服柴胡湯已半表之熱清應當不渴渴者胃腑燥熱屬陽明也以法治之去其燥熱則胃病不成矣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黃芩半夏證十一(少陽十二入陽明去路)

屬性: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少陽經氣郁而克戊土土病而下脘不容自下利者與黃芩湯甘草大棗補其脾精黃芩芍藥泄其相火恐利亡

脾陰以致土燥而入陽明也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黃芩湯(六十八)

屬性: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斤生姜三兩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六十九)

屬性: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于黃芩湯方內加半夏生姜余根據黃芩湯服法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大柴胡證十二(少陽十三入陽明去路)

屬性: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表證發熱汗出當解乃汗出不解是內有陽明里證熱自內發非關表寒汗去津亡則燥熱愈增矣心中痞硬是膽胃兩家之

郁塞也嘔吐而下利者是戊土迫于甲木上下二脘不能容納水谷也吐利心痞自是太陰證而見于發熱汗出之后則非太陰而陽明

也大柴胡湯柴芩芍藥清少陽之火枳實大黃泄陽明之熱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大柴胡湯(七十)

屬性: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斤洗) 生姜(五兩) 大棗(十二枚)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大柴胡證十三(少陽十四入陽明去路)

屬性: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

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表半在里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

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嘿嘿不欲飲食)大便硬脈細者(包下沉緊) 此為陽明經之微結

以少陽陽明兩經郁迫結于胃口故心下滿脹經熱薰蒸故頭上汗出必有少陽之表證如汗出惡寒肢冷心滿之類復有陽明之里證

如大便硬之類也蓋少陽與陽明合病戊土不能勝甲木必傳陽明胃腑故決有里證其脈之沉主在里也汗出為陽經之微結假令純

是陰分之結(陽以少陽經言陰以陽明腑言)必不得復有外證如汗出惡寒之類應當悉入在里既有外證此為半在里半在表也

其脈雖沉緊亦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少陰病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而實少陽也此大柴胡證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少陽

之經邪設服后猶不了了者再以承氣泄陽明之腑邪得屎而解矣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調胃承氣證十四(少陽十五入陽明去路)

屬性: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方在陽明二

十)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便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應不在少陽其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又似少陽柴胡證(胃土迫于膽木其

見證如此)豈有少陽證如此之日久者若先此時自己曾極吐下者則是少陽之傳陽明少陽之經證微在陽明之腑證已成可與調

胃承氣湯無事柴胡也以少陽之傳陽明經迫腑郁必見吐下大柴胡證吐下盛作正是少陽陽明經腑雙病之秋故大柴胡柴胡與承

氣并用雙解經腑之邪此已吐下在先僅存欲吐便溏止是少陽余波故不用柴胡而用承氣若非由自極吐下而得者便是太陰證不

可與承氣也所以知其自吐下來者以今日之欲吐與便溏少陽之余波猶在故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少陽傳經一(少陽十六)

屬性: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陽明篇傷寒三日陽明脈大若三日而見少陽之小脈不見陽明之大脈是不傳陽明之腑而

病欲已也此與太陽經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義同言六經俱遍邪不里傳自能汗解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傳經二(少陽十七)

屬性: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傷寒一日一經六日六經俱遍則正復邪退汗出而解其不應期而解者陽盛而入陽明之腑陰盛而入三陰之臟者也少陽居陽

明太陰之介陽盛則入于腑陰盛則入于臟于傷寒三日病在少陽之時候之少陽脈小不傳陽明之腑是陽不偏盛使陰氣偏盛當入

三陰之臟是時三陽既盡三陰當受邪矣若其人反能食不嘔此為三陰之臟不受外邪再俟三日但傳三陰之經自能應當汗解也

太陰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是臟病而非經病也故仲景曰以其臟有寒故也陽明篇皆言腑病(其經病皆有腑證也)三陰篇

皆言臟病并非經病也陰陽和平臟腑可以不傳經無不傳之理所謂發于陽者七日愈發于陰者六日愈必然之數也六經經證總統

于太陽一經凡中風在六日之內不拘何經皆宜桂枝傷寒在六日之內不拘何經皆宜麻黃惟入臟入腑則陰陽偏勝愈期不齊而法

亦百變不窮矣蓋入臟入腑而后太陽證罷不入臟腑而在經絡萬無太陽遽罷但有別經表證者所謂表者止有皮毛一層皮毛即開

太陽已罷則經如何不罷若皮毛未開太陽何緣遽罷太陽不罷是以六經俱盡總宜麻桂也程氏謂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

不傳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傷寒三日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為經亦不傳悖謬之至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傳經三(少陽十八入三陰去路)

屬性: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也

傷寒六七日經盡之期外無大熱而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而入二陰之臟也臟陰旺則陽氣離根而失歸必至煩躁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婦人熱入血室一(少陽十九)

屬性: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泄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而值經水適來之時及得病七八日后發熱已除而脈遲身涼是當解矣乃胸脅之下脹滿如結胸之狀而作

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熱不在上而在下也當刺厥陰之期門隨其經中之實處而泄之以肝主藏血肝膽同氣此與陽明刺期門章義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熱入血室二(少陽二十)

屬性: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后續得寒熱往來發作有時之證而值經水適斷之時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當瘀結熱結血分少陽之經氣

不得外達陰陽交爭互相束閉故使寒熱如瘧發作有時也小柴胡湯發少陽之經邪熱去則血可自下不下然后用抵當攻之上章因

經水適來而熱入是血實之時此因經水適斷而熱入是血虛之時實宜清泄虛宜涼補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熱入血室三(少陽二十一)

屬性: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則自愈

婦人傷寒發熱而值經水適來之時晝日清白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以血為陰夜則陽氣潛入陰分血熱發

作故譫妄不明也熱邪在下治之勿犯中焦胃氣及上焦清氣必自愈也

<目錄>卷八\少陽經上編(二十二章)

<篇名>少陽解期(少陽二十二)

屬性: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寅卯辰少陽得令之時故解于此




本文來源于臨床整理



免責.聲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百證歌
此事難知
醫學實在易
傷寒心法要訣
醫效秘傳 - *****醫聖堂*****民間中醫藥傳統文化傳播中心&Medicalchur...
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泉县| 土默特左旗| 盐津县| 宁远县| 武功县| 苏尼特右旗| 宽城| 札达县| 梁山县| 银川市| 当涂县| 吉木乃县| 岐山县| 常熟市| 搜索| 大理市| 武邑县| 明光市| 田东县| 灵台县| 浮梁县| 区。| 临潭县| 兴化市| 张家港市| 牟定县| 潮州市| 锡林郭勒盟| 禹州市| 宜丰县| 达州市| 樟树市| 临泉县| 潞城市| 积石山| 额尔古纳市| 平陆县| 肇源县| 甘德县| 宣化县| 彝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