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行李后,出發去南普陀,還未到南普陀門口,一看到那如潮的人流,我們倆就懵了。這是我看到的游人最多的旅游地了,當天還下起了雨,雖然寺廟并不小,但游人太多,仍顯得擁擠。順著人流往前走,一路看過天王殿,伽藍殿,地藏殿,大雄寶殿,這里的寺廟布局和光孝寺很像,但風格卻又不同,有著濃濃的閩南特色。在這樣人來人往中,想靜心拜佛都沒有那么容易,每次叩首都會有游人從身邊擦過。后進的大悲殿頗有特色,是一座八角型的樓閣,為清初施瑯始建,供奉著千手觀音,從每個角度俯瞰著虔誠的信眾。
南普陀比南華寺的鴿子更多,信徒們圍成里三層外三層虔誠的朝拜著,而鴿子則撲棱棱的飛來飛去,停在千手觀音的像上,偶爾飛出去,隨著樓閣外風中的紅燈籠旋轉,給這座大悲殿更帶來了幾分靈性。大悲殿外有一長幅觀音各種形態的畫像。以前在書上看到過觀音最早的形象是男性,后來漸漸的被畫成了女身。而這一長幅畫中,就有一幅是觀音留著胡子的畫像,不過看起來還是女身像更有超凡脫俗和悲憫眾生的意味。
霧氣氤氳的禪堂邊,小樓旁 ,空山寂寂,有我還是無我一切都不重要
南普陀依山而建,再往后走就是五老峰,寺后聳立著各種形態的巨石,虔誠的信眾不忘在這些巨石上也標明了佛門的印記。爬上去,游人漸漸稀少,開始隱隱感受到了清靜之氣,心生歡喜,幾塊大山石形成的山洞,被人們巧妙的利用起來供奉了佛像,幾位信徒正在參拜,佛像旁有一虔誠的居士正拿著經書念經,我看了他幾眼,真想一起誦念那些字字珠璣的經文。外有一匾額,題曰普照寺(南普陀以前也曾被命名為普照寺),走出這個山洞形成的小寺廟,外有一潔白的觀音像,美的飄逸出塵,令我一見只想拜將下去,戀戀不舍的不想離開。眼見美女同學在前面等我,只好仍然走將下去,只有我們倆走在山徑上,耳邊突傳來唱誦經文的音聲,我們倆不由得停下了腳步,連聲贊好,體會著山谷中的這分清靜。
走下去,這里只有兩三個游人,多數游人都選擇原路返回,沒有經過這里,我萬分感謝他們尤其是旅游團沒有選擇從這里出,令我找到了這次旅程中最美好的地方。遠遠的就見近處的一座三層小樓聳立在煙霧氤氳的青山綠樹旁,趕忙從美女那里拿來相機,拍下我眼中的美好。這座小樓原來是講堂和禪堂,上面還有南懷瑾的題字,感嘆著這些僧人們真會選地方,之前我一直在想南普陀游人這么多,怎么能虔心念佛呢,原來他們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
繞著小樓轉了一圈,剛轉了個方向就令我驚喜不已,小樓旁有株不知名的植物,雨滴滴答答的打在上面,和鳥兒清脆的啼鳴聲混和在一起,殊勝無比,我想古人的芭蕉聽雨也是如此吧。此時此刻,我知道空山寂寂是種什么樣的感覺,站在那里不想離開,一位出家人和一位居士邊聊天邊從我們身旁疾步走過。我又繞了一圈才一步三回頭的走出去。
弘一法師
出口的地方,是弘一法師的銅像,原來著名的弘一法師曾在此修行過,墻壁上刻著他圓寂之前寫下的悲欣交集,弘一法師的故事很早就看過,年少的時候不明白他為何能突然自甘從絢麗之極歸于平淡,放下一切牽掛,就這么四大皆空的遁入佛門。現在能理解他的選擇,卻仍是好奇他心路變化的歷程,從一名風流才子到一名持戒甚嚴的高僧。這其中的一切也只有他自己可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