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年06月14日 08:59:19 中財網 | |
2023年1月,正在穩步推進人類移民火星計劃的馬斯克看大家不愿意生娃,擔心這樣下去,未來社會將面臨缺乏勞動力的問題,便召來幾位科技界富豪,討論如何提高人們的生育意愿。
結果,幾名億萬富翁提出,用“人造子宮”代替女性生孩子。幣圈大佬,區塊鏈平臺“以太坊”聯合創始人維塔利克·布特林就說,可以用人造子宮代替自然分娩,這種技術能消除懷孕的“負擔”,讓女性的工作不受生育影響。
一場億萬富翁們的討論,造就了2023年的人造子宮熱潮,這卻并非什么新鮮事物。
人造子宮的設想,早在1924年就已出現。經歷了近百年的浮浮沉沉,而今,不僅在億萬富翁們中,在更普通的大眾中,人造子宮這個想法同樣簇擁者眾多。最近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支持“人造子宮”的人數已經多達受訪者總數的八成。
如果真的實現了人造子宮繁殖,不僅可以解決人類生育率走低,老齡化抬頭的問題,那些科幻電影里的人造人、克隆人鏡頭也都將成為現實。
然而生育意愿的降低,是來自于懷孕的“負擔”,還是養育的壓力?當物質可以極大豐富,人民可以為所欲為的時代,人造子宮是否可以成為一項司空見慣的醫療服務?
到那時,自然分娩是否會是一種過時的陋習?到那時,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社會分工和生存狀態,會不會完全改變?
這一切,對人類文明來說,是拯救還是毀滅?
答案,也許不那么令人樂觀。
地球的人口危機,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生育率越來越低,這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人類是否正面臨人口危機?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現在全球每年的出生率已經從1950年的平均5.2%降至現在的2.5%不到,這意味著出生率已經下降了一半以上。而且,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生育率已經降至自然增長率以下,這將導致人口減少和人均年齡的增加。更糟糕的是,一些典型的生育問題,如生理缺陷等,也在阻止有生育意愿的人生育。這些問題給人類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按照聯合國的定義,當一個國家生育率長期低于2.1時,這個國家將會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全球超過40個國家已經進入了這個行列。在高收入國家,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比如:在日本、歐洲等地,出生率已經低于人口再生水平,這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問題。據預測,到205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因此,馬斯克們的擔憂,如果放任生育率持續下降,人類社會經濟大衰退并非危言聳聽。
畢竟不光是發展中國家需要人口紅利,發達國家一樣需要人從事生產。
盡管各國政府已經采取了各種措施鼓勵生育,但情況并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變。因此,我們需要尋找新的解決方案來緩解或解決這一問題。
人造子宮,最早于1924年由英國遺傳學家、進化生物學學家霍爾丹(J.B.S.Haldane)提出,并預測到2074年,約70%的嬰兒將在“體外孕育、誕生。”根據霍爾丹的設想,這種新型裝置可以通過模擬哺乳動物子宮和卵生動物卵的條件,使受精卵在人造環境下發育,從而擺脫對母體的需求,也將女性從繁重的孕育工作中解放出來。
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中,未來世界里,人類使用人造子宮來生育孩子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現象。
《銀翼殺手》中就出現了名為“瑞秋”的人造女性,她被恰到好處地設計成了一種合成生物,能夠生育,同時還擁有靈魂和情感。
在《增長》中,曾經出現過一種名為“育齡器”(生育缸)的裝置,它是一種能夠代替女性懷孕和生育的科技裝置。
在《鬼入侵》中,超級計算機MYCROFT為了解決生育問題而設計了人造子宮。
所有這些作品中,人造子宮往往被設想成解決人類生育問題,進而解決人口危機的關鍵技術。
體外孕育,這個想法一點都不瘋狂
在電影《流浪地球》中,MOSS放棄地球時和吳京說:“空間站冷藏了30萬人類受精卵、1億顆基礎農作物種子,儲存著全球的動植物DNA圖譜,并設有全部人類文明的數字資料庫,確保在新的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類文明。”
重建完整的人類文明,將30萬受精卵逐一移入人類子宮,通過十月懷胎分娩顯然完全不可行。這30萬受精卵只會被移入批量生產人類的基地——人造子宮,孕育出新一代的人類文明的火種。
實際上,相對于“智子”、“二向箔”這樣的想象,人造子宮的想法一點都不瘋狂,甚至有點平常。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最早的人造子宮技術就已經被科學家們嘗試實驗,當時研究人造子宮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搶救早產兒。彼時,因為技術限制,早產兒只有非常低的成活率。
1954年,伊曼紐爾·格林伯格首次設計了人造子宮的裝置并申請了專利。
整個設計包括一個用來放置充滿羊水的胎兒的水箱、一個連接到臍帶的機器、血泵、一個人造腎臟和一個熱水器。當然,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僅僅是個粗糙的設想。
1960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提出了一項“人工子宮”計劃。目的是通過建立一個無重力環境來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雖然這個計劃最終沒有實現,但是對于人工子宮技術的研究和探索在之后的幾十年里一直沒有停止。
今天,科學家們已經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一些實驗室已經擁有了可以維持胚胎生存的人造子宮,這些技術可以為那些生理有障礙的人提供生育的機會,同時也能拯救早產兒的生命。
到2017年4月,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關于人造子宮首次通過了動物試驗的論文,美國科學家實現了利用人造子宮培育羊的胚胎。
研究人員制造了一個充滿人造羊水(含有鹽和其他電解質的溫水)的聚乙烯薄膜袋來模擬母羊的子宮。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在聚乙烯薄膜袋外,配置一臺機器胎盤,胎盤的“血管”與早產小羊的臍帶連通。
這樣一個看起來簡單的模擬子宮環境,培育出了健康的小羊!
荷蘭的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子宮研究團隊,2019年,荷蘭科學家就聲稱他們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子宮。
然而這項技術只能做到保護早產兒,無法代替女性子宮。
目前,無論是從生物還是從器械材料上,這種人造子宮都還不足以支撐整個生育過程,不過,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已出資290萬歐元,資助他們繼續這項研究。
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教授、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產科專家Guid Oei表示:“(現在)只是人類子宮的’體外版’。我們計劃在2025年之前完成相關試驗,以便投入臨床使用。”
人造子宮,會長什么樣?
在電影《黑客帝國》中,所有的人類都不是來源于女性的子宮內,而是一個像培養皿一樣的容器之中,那么,真正的人造子宮會是什么樣子呢?
在2017年的一次科研交流會上,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曾展示過其最新設計的人造子宮模型。圓潤的外觀里面充滿了豐富的人工羊水。模型的內飾在觸感、舒適度、母性支撐方面。幾乎100%還原了女性子宮最真實的模樣。
不過,這種人造子宮中的小羊是一只早產的小羊,并非從受精卵開始。2021年,以色列的科學家們,首次用人造子宮,將5天大的小鼠胚胎培育了6天,成功培育出近百只健康小鼠,相當于達到了人類的胎兒階段。
在這一過程中,小鼠的所有器官發育指標都正常。
他們的研究使用了一種類似于膠囊的人造子宮,里面裝有液體,可以維持恒定的體溫和供氧、營養等生理條件,而胚胎則通過名為“生命維持系統”的設備進行直接輸注和呼吸。這項研究的成功意味著,胎兒在母親體內正常發育的環境可以在實驗室中進行模擬,未來可能有助于挽救早產兒的生命。
盡管中國的人造子宮研究相對較少,但是在最近幾年,中國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已經開始著手開展人造子宮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多個領域,包括仿生材料、自適應控制、醫療
機器人等。
中科院動物所顧奇研究員、王紅梅研究員與中科院理化所王樹濤研究員團隊聯合攻關,耗時近5年,開發仿生子宮,控制胚外組織遷移組裝,模擬胚胎著床,首次成功將囊胚(E3.5)在體外發育至早期器官發生階段(E8.5),相關成果近期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
批量造人的美麗
新世界,并不美麗
然而,如果人造子宮能夠成功,一個足以“批量造人”的未來,會是個美麗
新世界嗎?
公元6世紀,博士帕拉塞爾蘇斯曾描述“煉金術造人”。方法是將雄性精液與馬糞混合,放入全封閉的容器中。2個月后,會孵化出類人生物。被血液滋養后,會長成人類的縮小版。
1888年美國作家艾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所著的小說《時光倒流》(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年)就描述了100多年后(2000年)的生活。一位波士頓青年在沉睡了113年之后,終于在2000年醒過來,發現理想的社會已經建立。其中有一種設備可以讓嬰兒從生產線上制造出來,人類不再有生育的痛苦和負擔。
在當時,這部小說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不僅為當時尚處于光緒年間的中國打開了眼界,為當時很多學者畫就了一張完美社會的藍圖,并帶動了很多偉大思想的誕生。
然而到了近現代,有識之士開始對新生技術對人類文明、社會倫理產生的影響,產生深入的思考。
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1932年發表的反烏托邦長篇小說《美麗
新世界》中,講述了虛構的福特紀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會,人類淪為壟斷型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的故事。通過講述新舊世界的人們對于理性、科學、信仰的質疑,引發人們對于社會制度以及個人權利方面的反思。
在小說中,人類從生產線生產出來,就像福特公司大規模生產的汽車一樣。雖然人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但是家庭、個性,甚至喜怒哀樂都消失殆盡,人們不再有情感,一切都是為了感官愉悅,人類陷入了虛假、冰冷、機械化的幸福的“深淵”。
人性消泯,人成為了嚴密科學控制下,一群被注定了身分、命運的奴隸。所謂的“家庭”、“愛情”、“宗教”……皆成為歷史名詞,社會的箴言是“共有、統一、安定”。
作為一部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美麗
新世界》顯然高估了科學對于人性的改變能力。當然這種改變,也是潛移默化的。
2023年初,也門生物學家Hashem Al-Ghaili發布了一個關于他的Ectolife項目的視頻,雖然這個項目還處于概念階段,這部短片,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150億次的點擊率,不少網友驚呼,這將讓女性再次從生育中解放出來。
Hashem Al-Ghaili聲稱,Ectolife項目已經研究了50年,擁有75個高度發達的妊娠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配備400個完全復制母體環境的人造子宮。每個“子宮”都配備了高精度的監測設備,隨時監測胎兒心跳、血氧飽和度和體溫。一旦檢測到任何危險因素,立即發出警報,儀器將自動做出最佳反應。
胎兒和“子宮”之間還有一條人工臍帶連接,模擬媽媽的成長環境。借助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父母還可以隨心所欲地調整胎兒的遺傳特征,如身高、膚色、智力指數等。
盡管Ectolife項目還處于概念階段,卻在科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認為這項技術是對人類道德底線的沖擊。“生娃機”踐踏了人類最基本的尊嚴,顛倒了人與機器的標準關系。
即便是Hashem本人,也在介紹的過程當中表示:有些設想現在看來很美好,可一旦其成為現實,后果恐怕就不再會和我們想像的一樣了。
2019年5月,曼徹斯特大學的律師伊麗莎白·克洛伊·羅曼尼斯(Elizabeth Chloe Romanis)在《英國醫學雜志-醫學倫理學》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探討了人造子宮的生物倫理學,她警告說,這項技術會引起一些疑惑,比如誰該被選為實驗對象?被測試的胎兒在人造子宮中又會受到怎樣的長期影響?
“法律對胎兒和嬰兒的處理方式有很大不同,而人造子宮的對象又該如何適應?”她補充說,“很明顯,在人造子宮成為現實之前,必須先討論相關的法律和道德問題。”
人造子宮,會成為未來嗎?
從好的方面看,人造子宮將成為生殖技術領域的一項創新,并且為那些身體上無法生育的人提供希望。它可以為研究神經發育,早產兒的健康等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也能夠解放女性,讓她們不必再被孕育的責任所束縛,能夠與丈夫一起為家庭工作拼搏,讓職場環境變得更公平。
但另一方面,現階段的人造子宮技術仍面臨許多挑戰和限制。
首先,在使用人造子宮時,需要保證一系列的生理條件,例如維持體溫、供氧和合適的營養等,以模擬胎兒在母親身體內正常發育的環境。這可能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物質,而且目前的技術仍難以做到完全模擬自然環境。此外,倫理問題也需要考慮,人造子宮可能會導致親子關系的模糊化,也可能會引發不同群體之間的歧視,以及,它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應該如何定義胎兒的人格和權利。
在應用到人類之前,我們必須解決這若干的科學和倫理問題。不過,人造子宮的未來同樣具有誘惑力。
如若能夠解決科學和倫理上的問題,那么人造子宮可能會成為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它可以幫助無法自然生育的人,維持全球人口規模,解決人口危機。
我們需要通過科學家們的努力和倫理規范的制定來確保人造子宮技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也需要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和先進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在人造子宮領域中的應用。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造子宮技術將成為人類生育的一種重要方式,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健康幸福的生命。
□ .羅.思.丁 .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