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命名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命名“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圖中為清末時期的天安門景象!
1919年11月29日學生在天安門前示威游行。
由北往南俯瞰神武門,神武門位于北京內皇城正北,是貫穿北京古城長約8公里中軸線上的一座有其獨特作用的宮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建成后屢遭焚毀,多次重建,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筑之一。圖中為清末時期,院內長滿雜草!
故宮內的御橋照片。
東華門,是紫禁城東門,以前這里只準內閣官員出入,到乾隆中期特許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員出入,所以能從這道門出入者無不是身份顯赫之輩!
東面拍攝的紫禁城中軸建筑。
乾清宮明代的時候作為皇帝的寢宮,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清代康熙以前,這里沿襲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后,這里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圖中的殿前已長滿雜草!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紫禁城九龍壁是全國三大龍壁之一,與山西大同九龍壁以及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并列。盡管龍是一種虛構的動物,但是實質上它的地位非常的特殊,而且也代表著帝王。九龍壁將帝王的驕傲以及它的尊貴完完全全的呈現出來。
午門側面照片,故宮的正門。在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北、端門之后。城臺上是一座九間重檐廡殿頂的門樓。左右有重檐方亭四座。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冬至在午門頒發次年的歷書。戰爭獲勝時,也在此舉行凱旋儀式。圖中的午門城墻已經年久失修!
在乾清宮前露臺兩側有兩座石臺,石臺上各設一座鎏金銅亭,西邊的是江山殿,東邊的是社稷殿,稱做江山社稷金殿。象征皇帝掌握著皇家的江山、社稷,也寄托者統治者希望國家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的思想,又叫金亭子。圖中為江山殿!
紫禁城庭院里長雜草叢生,已經荒廢許久!
圖中是攝影師拍攝的紫禁城城門外的行人和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