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編物權,第一分編通則,第一章一般規定,第二百零七條:“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本條是關于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原則的規定。
(續1)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物權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的法律,故平等保護不同民事主體的物權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所決定的。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充分調動各種生產要素,進一步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為社會平等和共同富裕打好基礎。因此,在新形勢下,必須關注實踐需求,持續強調和落實平等保護原則,以促進財富更加充分地涌流,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物權是重要的財產權,其種類很多,各自的功能和構造不同,平等保護原則不是用相同規范來調整和保護不同的物權。其實,所謂物權保護,看上去是在保護特定物權,實際是在保護其主體,只有這樣,才符合各項法律關系均圍繞主體來建構的客觀現實。
在此意義上,平等保護原則指向了不同的物權主體,要求法律規范給不同主體同類的或類似的物權提供相同的或相近的法律地位。按照這個要求,只要是功能相同的物權,就應有相同的權能,不應因權利主體不同而有不同的權能,也不應因權利主體不同而有不同的權利行使限制;同樣,物權功能類似的,也應有大致相當的權能,權利主體不同不是導致這些物權的權能有根本差異的理由。
與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的所有制形態對應,物權有國家的物權、集體的物權和私人的物權之分,與它們對應的權利主體分別是國家、集體和私人。
受制于各種因素,與私有制經濟形態對應的私人的物權,不像與公有制經濟形態對應的物權那樣受充足的保護,以至于同類的或類似的物權沒有相同的或相近的法律地位,處于未受平等保護的狀態。不僅如此,在公有制經濟的物權之間,國家的物權與集體的物權在某些領域的法律地位也不平等,國有土地權利與集體土地權利是最典型的例子,如以出讓方式設定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具有完全的處分權能,能自由在市場上流通,而在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改革之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基本上沒有處分權能,也沒有可交易的市場平臺。
《民法典》強調平等保護原則,就是要打破所有制形態對物權主體法律地位的束縛,取消由此產生的不合理歧視或限制,去除強加于物權之上的意識形態,使不同所有制形態的物權主體享有平等的地位,使這些主體的同類或類似物權能得到相同的或相似的法律地位。
我國改革開放實踐表明,正是因為我們堅持了各種所有制平等保護、共同發展的方針,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潛力,調動了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才使中國經濟數十年保持高速發展,綜合國力得到迅速提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也正在于此。
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即由行政配置改為市場配置。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有效性,就要保障各市場主體地位、保護上的平等性,使各要素充分流動,使得每一個市場主體都能在合理、有效且可預期的規則下實現公平交易,最終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權是民事主體進入市場的基礎,對財產權進行平等保護正是市場經濟內在要求在法律上的體現。
與此同時,應特別注意,平等保護原則不等于物權主體的法律地位絕對平等,只要結果上的不平等有實質合理性,如從事涉及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事業的國有企業與其他營利性的民營企業相比,可能在某些標的物的處分權能上受特別限制,這是出于維護整體公共利益的考量,并不違背平等保護原則。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