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陽三焦經
與手厥陰心包經相為表里。屬三焦,絡心包。
【經脈循行】
起于無名指末端(關沖)上行于第四、五掌骨間,沿腕背、出于前臂外側尺橈骨之間,經肘尖沿上臂外側達肩部,交大椎,再向前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絡心包,過膈,從胸至腹,屬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從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項部,沿耳后直上至額角,再下行經面頰部至目眶下。
耳部支脈:從耳后入耳中耳前,與前脈交叉于面頰部,到目外眥,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本經腧穴】23穴
關沖(井),液門(滎),中渚(輸),陽池(原),外關(絡),支溝(經),會宗(郄),三陽絡,四瀆,天井(合),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主要病候】
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聾、喉咽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后、肩臂肘部外側痛等。
【主治概要】
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
五 輸 穴
井穴(金):關沖
滎穴(水):液門
輸穴(木):中渚
經穴(火):支溝
合穴(土):天井
本經虛癥,宜用補法,可用子時,刺灸中渚;因中渚為輸木穴,木生火為母,故虛則補其母。
本經實證,宜用瀉法,可用亥時,刺灸天井;因天井為合土穴,火生土為子,故實則瀉其子。
關 沖
手少陽三焦經 之 一
關通“彎”,此指無名指,沖即沖要,此穴在無名指端沖要處,故名關沖。
手少陽三焦經五輸穴之井穴,五行屬金。
為急救穴之一。
【取穴】
在手環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穴性】泄熱,開竅,利喉舌。
【主治】
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舌強,熱病,心煩。
【配穴】
配太陽、率谷,治偏頭痛。
配耳門、角孫,治耳聾耳鳴。
配頭竅陰、少澤,治喉痹。
配啞門、天突,治舌緩不語。
配風池、商陽,退熱解表,治熱病無汗。
配少商、少澤,泄熱利咽,治咽喉腫痛。
配人中、勞宮,泄熱開竅,治中暑。
配人中、內關、合谷,治暈厥、中暑等。
配中沖、少商、商陽,治中風昏迷。
配支溝、尺澤、足三里、太白,先取太溪,后取太倉,治霍亂吐瀉。
【刺灸法】
1. 淺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2.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典籍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邪客于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疳,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針灸甲乙經》:肘痛不能自帶衣,起頭眩,頷痛面黑,風肩背痛不可顧,關沖主之。耳聾、鳴,下關及陽溪、關沖、液門、陽谷主之。熱病汗不出,天柱及風池、商陽、關沖、液門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關沖、竅陰、少澤,主喉痹,舌卷口干。
《備急千金要方》:關沖、竅陰、少澤,主喉痹,舌卷口干。
《針灸大成》:主喉痹,舌卷口干,頭痛,霍亂,胸中氣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舉,目生翳膜,視物不明。
《玉龍歌》:三焦邪氣壅上焦,舌干口苦不和調,針刺關沖出毒血,口生津液氣俱消。
出 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于關沖,關沖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