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其中都含有非常深厚的道理,這些俗語都是老農民通過身邊發生的事情總結出的一些觀點,這些話能讓人們更深刻地明白一些道理,表達也非常通俗,更容易理解,今天要介紹的兩句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五十望人三不爭
大家都知道,人到了五十,只希望自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兒女們事業有成,而自己人到五十,身體肌能已經在慢慢地老化,可謂是老年不比少年時了,人到五十,身體上的各種病痛接踵而來,不是腰腿疼,就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纏繞著大家,雖然說五十歲的人還沒有達到國家的退休年齡,咱們還有些余熱可以發揮,但是我們必須要把年輕人培養起來,讓他們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去開創他們的事業,不要與年輕人去爭閑氣,爭職位,爭事業,有礙社會發展與家庭和諧了是吧。
俗話說的好,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50歲以后,要看淡一些事情,不要像年輕時那樣,什么都想去爭一爭,一是身體不允許,二是精力不允許,該讓年輕人的時候要讓年輕人。
六十望棺三不有
古人能活到花甲之年的,其實已經時很慶幸的了,畢竟以前的醫療水平和條件都比較差,普通人家有病都沒錢治療。所以到了60歲的人,基本上對待死亡要看得開,到了這個年齡最感慨的時候莫過于看到同齡人一個個離去,便會想到自己好像也即將離去。棺材本身就意味著死亡,肯定會多有感慨。
老人到了60歲,特別是農村老人,就稱自己“黃土埋了大半截子了”,活著的時候希望有套好房子,人死了以后,期盼的就是一副好棺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過去的時候“人活六十古來稀”,這個時候就不要再糾結什么了,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兒孫自有兒孫福,愁也是一天,喜也是一天!在這個時候就不要自尋煩惱了,不要有憂慮,不要有惆悵,不要有擔心!
農村這句老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就是告訴人們,人老了,該放下的,就放下,輕輕松松過日子,安享晚年,即是孩子的期望,自己的日子也會更好過,自己身體好了,就是幫了這個家一個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