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都有一個天性,那就是在適當年齡會產生社交樂趣,大概從2歲左右,就時不時的渴望外出,渴望能有小朋友陪伴玩耍,所以,年幼的他們會時長拽著媽媽的衣角,央求媽媽帶他們出去玩耍。
他們喜歡去游樂場胡鬧、喜歡在廣場上追著比自己年齡大的孩子亂跑,每到這種時刻,做家長的都格外擔心,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會出現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寶寶可能被“欺負”。
對于年幼的孩子,他們懵懂天真,他們渴望去和同類或者超齡的小伙伴接觸,但是在接觸的過程中,又因為雙方都年紀不大,很容易爆發沖突。這一點估計寶寶在幼兒園階段的媽媽深有體會,孩子每天放學的頭一件事就是“告狀”,今天在學校,又被XXX欺負了,自己哪里受傷了之類的。
當媽媽聽到了類似的訴說,最常見的反應就是,告訴孩子,下次別和這類小朋友玩耍,躲遠點。亦或者,給老師打電話詢問情況并且“告狀”!這樣真的好嗎?
01:當孩子總說被同一人欺負時,媽媽應該怎么辦
很多孩子在園內的媽媽都會向老師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很老實,總會被某一位小朋友欺負,這種情況很常見,一般分為兩種類別。
1:孩子確實與世無爭
有的小朋友確實天性善良與世無爭,也有的小朋友好動頑皮,喜歡推搡打鬧,而有時候又無法控制輕重,經常打痛了其他小朋友,對于這種情況,媽媽要告訴孩子的是正確處理社交關系,而不是讓孩子躲著這類孩子。對于年幼的幼齡兒童,他們心思簡單,除了玩耍開心別無其他,所以不會有刻意欺凌的情況發生。
當自己的孩子總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或者在玩鬧中受傷,媽媽要告訴孩子2句話。第一:我們是朋友,但你這樣玩把我打疼了。第二:玩可以,但你一定要動作小些,如果每次都是我受傷,媽媽肯定不會讓我和你做朋友的,慢慢的你就沒朋友了。
往往低齡兒童之間的打鬧都不會是故意為之,所以經過警示,能讓孩子學習溝通訴說的過程,也能夠給對方機會,如果對方依舊沒有改變,孩子也不會因為失去一個朋友而感到傷心難過。
2:孩子是惹事的源頭
有些孩子會因為一些小動作惹惱其他小朋友,比如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這類行為就會引發對方的動手。媽媽發現孩子被欺負后,要第一時間了解孩子之間出現矛盾的原因。倘若是自家孩子引發的因,就要及時和自己孩子溝通,讓孩子學會正確社交的方法。
往往孩子們搶玩具是最容易引發打鬧情況的,而之所以會搶,是因為孩子心里沒有“物品歸屬權”的概念,一般3歲的孩子,要知道我的、你的、他的,每個人的物品有每個人的處置權,不要強行搶奪,或者強行把別人不愿意要的玩具硬塞給對方,這是不禮貌的行為。
02:公共場合下,孩子被欺負,家長是否要出面協調
之前有很多類似的新聞案例,帶孩子外出游玩,發現孩子被欺負了,家長貿然出手教訓,有的甚至引發起兩組家庭的矛盾。其實對于這類問題家長要理性看待,因為,不可不免,所以盡可能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自我處理。
之前在游樂場遇到過這樣一種場景,一個大一些的小女孩總是推搡一個小女孩,媽媽雖然嘴里一直強調著好好玩,別打鬧卻沒有用行動阻止孩子,但小女孩的媽媽質問時,這位媽媽卻說孩子之間的玩耍家長最好不要插手。
其實這種尷尬我們都有可能遇到,孩子被欺負,對方媽媽還能笑呵呵的陪我們聊天,我們看著自家寶寶被推搡,出面阻攔也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其實并非是孩子的矛盾家長不出面才對,要分情況考慮。
1:孩子被打哭時,要第一時間出面處理
但我們發現孩子出現哭泣,或者露出厭煩甚至委屈的表情時,說明孩子現在需要媽媽的幫助,媽媽要第一時間去緩解孩子的矛盾,因為孩子的性格不同,可能他遇到了自己無法處理的難題時,都會渴望媽媽出手相助,如果媽媽只是期盼于孩子自己能順利解決“難題”,那可能會引發孩子對母親的怨恨和不滿,認為媽媽不愛她。
2:孩子沒有明確的信號,依然玩鬧的
有些孩子心性比較大,可能被推倒了,起身后會繼續玩耍,而且滿不在乎,這類情況媽媽就沒必要出面了,孩子之間是可以自我協調好關系的。媽媽可以告誡對方家長,雖然孩子沒事,但是我們也不喜歡被“攻擊”,如果可以請讓孩子們互相之間友善玩耍。
03:孩子突然變得情緒化嚴重,往往都和社交原因有關
很多媽媽會發現,孩子偶爾會出現一些情緒化的表現,比如不愿意去幼兒園、放學后回來情緒不高、突然很黏人,這種情況往往都和孩子的社交因素有關。
有些孩子入園后,出現孤僻,不安的行為,說明孩子的實際社交年齡未達標,人際交往能力不強,媽媽應該讓孩子適當推遲入園年齡,帶孩子多去和其他小朋友互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能夠自由應對孩子之間的關系,能夠聽從老師的安排,和其他小朋友也能開心的玩耍。
媽媽要時長詢問孩子的社交情況,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和故事,給出合理性的建議和方案,讓孩子獲取充分的社交技巧,這樣隨著孩子社交能力的增強,自然的就會去邁出自己的小世界,去接觸更多的朋友與可能性。
媽媽不要害怕孩子不愿意去學校,在學校很壓抑,只要孩子在家中的狀態正常,很調皮很開心就說明孩子缺的不是性格,而是社交的技巧。
04:小時候社交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孩子長大后躲避欺凌
往往在幼齡年紀,能夠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能夠容易入群,和很多小朋友能玩到一塊,一般媽媽就不用擔心孩子將來被欺凌了,這類孩子的社交技巧到了一定程度,會妥當的避開大齡時的校園欺凌。
其實小孩的時間很現實,要讓孩子從小明白,不論什么事情,有父母在背后做護盾,錯與對,是與非父母都會不偏不倚的給出解決的方法。這樣孩子長大后,更愿意和父母吐露心聲,遇到欺凌情況也會和父母說明,聽取父母的意見。
05:社交能力遠比我們想象的重要,會讓孩子一生用智慧社交處世
很多媽媽都覺得,社交能力就是孩子的交由能力,其實從本質上就錯了,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孩子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也是一種社交,比如孩子會通過媽媽的臉色發現媽媽是否生氣了,比如孩子能夠提前觀察出父母的心情,這都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所以當孩子有了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夠自我解決孩子相處之間的小矛盾,小摩擦,讓孩子能接觸更多形形色色的朋友,往往孩子會從接觸到的信息里,自己提煉出自己的一套社交和處世體系,幫助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獲得成功。
很多媽媽會把孩子社交能力差,歸結于性格因素,其實這和性格并沒有太大的關系,還是家長的鼓勵,雖然外向的孩子更加用于嘗試,承受能力較強,但若是因為內向就阻止孩子去社交,躲著他人,往往這類孩子才容易被欺負,媽媽要學會正確的方式鼓勵孩子解決問題,學會社交,這很關鍵。
媽媽除了陪伴,更多的要帶個孩子樂趣,生活的樂趣,交友的樂趣,讓孩子獲得充實些,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