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現實中其實大多數人生來沒有什么愿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會說出一句:“我想要一個家。”為什么?一個家里會有一個愛著的人,牽掛的孩子,我們需要報恩的父母,還是一個棲息的住所,一個‘家’承載了人生的一切念想,我們承受不了長時間的顛沛流離,一個‘家’就是最好的慰藉。
但稍微經營不慎,一個完整的家就會立刻分崩離析。
所以,做人要懂得:一個興旺的家庭,往往都能做到這三點,子女大有出息。
1,言傳身教。
梁啟超曾說過:“人生百年,立于幼學。”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成就,往往要立足于他在幼年時所接受的教育。
由此可見,家教對于一個家庭的重要性。教育,并不只是由老師、由學校來完成,比課本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一善一惡,孩子往往都會看在眼里,久而久之,自然會模仿學習,畢竟在每個孩子的眼里,父母永遠是最天。
“愛子教之以義方”,對孩子真正的慈愛,是要教會他們平日里行事應該遵守的規矩法度,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教好的孩子,在懂得了規矩之后,自然會學著自我約束;若是家教不好,便很容易造就一些目中無人、目無法度的悲劇。
2,愛好讀書。
讀書無用論,曾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選擇了相信,從而放棄了自己、放棄了自己孩子的學業,選擇去混社會,打拼創業,但是,就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真正獲得成功的人寥寥無幾,更諷刺的是,那些曾經堅信“讀書無用”的老板們,最終又一個個地重新開始學習、惡補。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即便是亡羊補牢,但等到四五十歲才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未免有些遲了,錯過了最好的學習時間,就算是付出了數倍的努力,但收效仍然甚微。
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時代,知識、技術極其重要,光憑一身膽識沖勁想要獲得成功,簡直難如登天,讀書雖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絕對是最適合大多數人的。
1,謙卑恭遜。
《呂氏春秋》:“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
當我們拋下年少輕狂,學會如何去謙以待人,是大善。莫以他人的短處為笑料,不以自己的長處而自滿,若是時常自以為是,狂妄自大,遲早招來禍端,殃及周身,一切要經過考慮,衡量自身能力,待人莫要眼高于頂,惹人不喜。
諸葛亮說過:“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謙虛并不意味著卑微,即使低到塵埃里,開出的那朵花也不會有人去欣賞或是留戀,更多的是不屑,即便是孤芳自賞也不要人盡皆知。我們不是大佛或菩薩,沒必要為了世人委曲求全,不去主動招惹災禍,善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