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從孩子出生那刻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開始影響著孩子。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有些不自信的父母就說,自己都沒上過大學,怎么來教好他呢?別開玩笑了。
這種妄自菲薄的觀念影響了很多父母,于是有了個階層觀念,知識分子的家庭出來的子女,比普通家庭出來的子女都優秀。
我雖然不能否認這概率,但我堅決認為階層決定不了家庭教育的質量,父母們都該自信起來,不要為自己找借口。
有一位農民父親,他的女兒上了北大,兒子上了清華,他有什么特殊技能嗎?沒有,用他的話來說,我就是個農民,沒絕招,沒文化,我只不過是讓孩子教我罷了。
原來這位農民爸爸小時候沒怎么念過書,但是知道讀書的重要性,雖然他沒有文化,教不了孩子知識;卻不會像其他家長一樣,每天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教,他的方法是每天等孩子放學,讓孩子教他今天又學了些什么,孩子是老師,他是學生;孩子在教的過程中遇到不會的題目,留著明天去問老師。
這算是他唯一的訣竅吧,他當學生,兒女當老師,他向孩子學習。
有的杠精就會說,那是人家孩子聰明啊,別理他,杠精永遠都能找到理由來反駁,好為自己開脫。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得到一些啟發。
1、把孩子從“要我學習”變為“我要學習”
逼著孩子學習的效果,遠遠不如孩子主動學習好,兩種狀態下,激發出來的能量是不一樣的,前者就像一灘死水,后者是一眼活泉。
如果問孩子,你為什么要學習啊?他說,我爸媽說,讀書好的人,才能考上大學,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話雖沒錯,只是孩子沒明白學習的真諦,一知半解,少了許多可能性。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學習的人分為三個層次,懂得學習、喜愛學習和以學習為樂趣的人,三個層級的不同,自然學習的成就也不同。
那些上清華、北大的學霸們,從來都不是機器,他們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相反,他們的見識,眼界的開闊,語言的表達,都令我們驚訝,他們是怎么了解到那么多的?他們哪有那么多時間?
喜歡讀書的人,有無限可能性。
所以,在孩子學習前,先讓他們真正理解學習的樂趣吧,畢竟從小學到大學畢竟整整16年,多么漫長啊。
2、被父母賞識的孩子更加自信
著名歌劇演唱家恩瑞哥.卡羅素10歲時,他的音樂老師説“你語音不全,不能唱歌,簡直就像風在吹百葉窗”,卡羅素備受打擊,向母親哭訴,他的媽媽安慰他說“孩子,其實你很有音樂才能,聽一聽吧,你今天的樂感比昨天的好多了,我相信你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音樂家”。
后來,卡羅素的確成為了出色的音樂家,他回憶說“是母親的肯定,給了我莫大的信心”。
上文的農民爸爸向孩子請教,讓孩子翻身做“老師”,就是在表達,孩子你很優秀,連我都要向你請教。
孩子小時候缺乏自我認知,他們的自我認知來自于父母的評價,因此,被父母賞識的孩子,才會渾身充滿力量,努力證明自己。
適當地運用賞識教育,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所以,要用大拇指來稱贊孩子,而不是食指指責他。
3、讓孩子學習獨立
一位媽媽在微博寫道“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由于自己的太“認真負責”,導致孩子過分依賴,將我當成了他學習的拐杖;每次一學習,就開始喊媽媽,后來我試著慢慢放手,初見成效”。
不會獨立的孩子,將會失去思考的能力,遇到一點難題就習慣求助,能學的有多好?
農民父親的育兒中不也正好反映著這點嗎?父親由于自己知識的局限性,學習上一點也幫不上忙,而正是由于這點,孩子遇到難題,只能自己求助自己,絞盡腦汁地想答案,想不到的就留著明天去問老師。
當然,這不代表說,孩子問大人問題時,我們明明能解答,卻不幫助孩子;我要表達的是,孩子經過思考后,還不能解決的,家長可以幫助。
讓孩子學習獨立,不是為自己不管孩子學習找借口,我們在旁邊觀察就好。
4、跟孩子好好說話
做了父母后,我們總是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我大他小,他理應接受我的說教;我走過的路比他吃過的鹽都多,所以我說的話是真理,他一定要聽,不聽就會吃虧。
于是,明明是為著孩子好的話,偏偏說出來變了味,孩子就不聽;孩子越不聽,家長越要說,從來沒想過自己說話的方式對不對。
接觸過這么多人,我發現越是有涵養、知識淵博的人,說的話讓人如沐春風,而不是像根刺一樣,扎的人難受。
根本原因在于,說話方式不同。
明明孩子沒考好,心情夠差了,你還來句“怎么又考砸了?上次說的話沒聽進去是吧?”,猶如火上澆油,孩子于是破罐子破摔。
其實你說句“我跟你一樣難過,我們一起認真分析,下次希望不要再犯”,孩子就能接受,并暗自下決心,下次一定考好。
多少親子關系,就毀在父母不會好好說話上。
5、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
斯坦福媽媽陳美齡,在她認為家長絕對不能做的事情中,就提到過,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并舉過自己的例子。
有一次,她在炒菜,她的大兒子跑過來問,“媽媽,為什么天是藍色的?”,這個問題挺復雜的,她的做法是,關掉煤氣灶,對孩子說“你這個問題很深奧,媽媽現在在炒菜,我等一下告訴你好不好?”,兒子就很理解地走開了。
孩子的聲音都帶有目的性的,他想了解這個世界,所以家長要保持好他們的求知欲,首先第一時間要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而不是因眼前“重要的事情”打斷孩子的想象。
我們在忙時,可以說“你等下好嗎?媽媽現在比較忙,萬一停下來,媽媽就得重新再來”,孩子的本能是愛媽媽的,他自然就答應了。
所以,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不僅親密親子關系,更讓孩子保持好奇心和思考力。
99%孩子生下來,拋去物質條件,都是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的,也許,有錢人有條件讓孩子上好的學校;讓孩子去旅游,見識到更多。
但是,就家庭教育而說,都是平等的,窮人家的孩子照樣可以精神上富足,窮父母照樣可以教出出色的孩子。
一個農村的孩子有出息,說明其父母比很多有錢人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