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輝:性教育課程是解決受教者心理健康問題的主渠道 |
作者: 陳燕 陳建 編輯:姜哲 來源:師大在線 瀏覽: 663次 發(fā)布時間:2011-9-27 0:28:00 |
師大在線訊(記者 陳燕 見習記者 陳健)近日,教育部發(fā)布相關規(guī)定,將包括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等內容在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正式納入高校公共必修課程。為此,師大在線記者走訪了我校性學研究專家彭曉輝教授,了解到他對此事的看法。 心理問題難以靠一門課程解決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取決于他的知識結構,而是取決于他的人格素質和人生經(jīng)歷。有的人人格素質本來就好,遇到問題,不用上課就能自己調節(jié)好。而人格素質不好的人,即使上了課,也早晚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 因此,彭曉輝認為,指望靠一門課程來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是沒有科學依據(jù)的。每一個人的心理都具有高度個性化的特點,只能以個案加以解決,集中授課的講解方式,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還是增加心理咨詢師的師資力量和業(yè)務素質。 同時,彭曉輝也表示,中國大陸的成年人中有90%都是“性盲”,而這次教育部將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必修內容,無疑會對“性學”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就整個性學研究的發(fā)展而言,它的確有助于推進性教育的學術氛圍。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他認為這項措施的實行還是很有必要的。 師資力量匱乏 無細則規(guī)定恐成空談 彭曉輝向記者介紹道,現(xiàn)在心理學專業(yè)的課程內容中沒有涉及性心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這一領域內的知識都是空白的。也就是說,全國各地都沒有多少老師能夠承擔這個教學任務。如果要將性心理和戀愛心理作為大學生必修內容,就必須在全國高校組織教師接受“性學”知識的培訓,以完善其知識結構。 對于該項措施真正的實施情況,他認為取決于各個學校的重視程度。我校作為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一直以來對教育部決策的執(zhí)行情況都較好,這一次應該不會例外。作為我校唯一一位“性學” 研究專家,他表示,一旦學校啟動執(zhí)行教育部的行政規(guī)定,只要學校需要,他也會積極投入到教師培訓的工作中。 但是,在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框架之內,增設一門課程所需要考慮的因素遠比想象中的教材編寫和師資配備復雜得多。目前看來,我們還不具備成熟可行的課程規(guī)劃,許多的條件還沒有協(xié)調到位,教育部的決策難免讓人有種“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之嫌,不是根本的對策。 對于該項規(guī)定,至今沒有頒布具體的實施細則,彭曉輝擔心這只是紙上談兵。他談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教育部也出臺政策,要加強大學生健康教育,其中就有關于在健康教育課程中添加性健康的內容,他就是秉持這個契機在我校開設了“性科學概論”課程并發(fā)展至今。但是,時至今日近20年,全國范圍看,健康教育及其性健康教育的內容并未如期望的那樣在高校取得顯著的進展。 于其將性心理和戀愛心理內容納入心理健康課程,不如普及性學課程 彭曉輝表示,性教育應該貫穿在各個教育階段,以人為本,尊重人最真實的欲望和需要。但中國目前的教育從本質上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簡單的例子,最近的三名小學生的跳樓事件就很能說明我們的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因此,為什么國外的學生能開開心心地上學,而中國孩子卻沉醉于虛擬世界來逃避學習上的壓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他還強調,在大學的健康教育課程中加上性心理和戀愛心理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人的性心理發(fā)展是從出生就展開的一個過程,所以,所有的學校,包括中小學都要普及涉及到性知識的課程。因此,“性教育課程,不僅要在高校開設,更要作為師范生的必修課程。”彭曉輝表示,師范生將來大都會成為老師,但他們的責任不僅是教書,更是“育人”。性學課程的學習對于高校大學生、尤其是師范生既是素質教育課,也是職業(yè)技能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