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怦然心動》豆瓣評分9.1分,是不少影迷心中的經典電影,這部電影講述青春期純純的愛,純到唯美,就像第一次看到那棵樹上的美麗景色。就像第一次看到你閃亮的眼睛。那一刻,真是怦然心動。
而這部電影的男主角Callan McAuliffe (卡蘭·麥克奧利菲) 當年也是真帥,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憑借這部作品,他被選為年度最英俊的新人年輕演員。
1995年1月24日出生于澳大利亞悉尼的Callan McAuliffe 在當時只有15歲,可謂演技和顏值都無可挑剔,演出了人們心中對初戀的所有幻想,被稱為“初戀臉”。
而現在回看當年他的照片確實挺帥的,看起來英俊瀟灑,而且一臉正氣,像一個正派英雄。
其實他當年看起來就有點老成,不像是十幾歲的人,但五官撐著整體感,讓人感覺還是很帥很完美。
不過,自那以后,無論是從作品人氣來講,還是顏值外形來說,沒想到那就是他這輩子的巔峰,他的事業每況愈下,顏值也崩了。
最后的輝煌時刻大概是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飾演蓋茨比年輕的時候,從此顏值就的純真和美好就走到了盡頭。
在《行尸走肉》中他已經變成了另一副模樣。
如今,他年僅26歲,卻看起來實在是早熟,看起來比拍《甄嬛傳》時的陳建斌還老。
其實這樣的顏值放在大街上也不算難看,但在娛樂圈看起來就像一個普通的中年演員,沒有當年的靈氣和辨識度。
時間的確是一把殘忍的屠刀,但它也很公平,沒有人能逃脫它的洗禮,無論是資產豐厚的明星還是普通人,每天的時間都只有24小時。
當年的他真的太好看了,這到底是經歷了什么!
“假如”的意義在于給后人一面鏡子。
現在娛樂圈的瓜一個比一個大,一次又一次刷新人們三觀的底線。我自以為不是一個合格的瓜眾,一向沒有什么胃口,但李靚蕾在五千字控訴長文中提及的一個數字卻觸動了我,讓我有點寢食難安,覺得有必要一吐為快。
觸動我的那個數字是“16”。李靚蕾在16歲就面對了“優質偶像”男的絕命誘惑,從而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結局,令人扼腕。對于其中的是非恩怨我不予置評,我只想說說當一個女孩,當我們的女兒在情竇初開,面對所謂“愛情”的時候,應該秉持什么樣的愛情觀。
《怦然心動》這部電影是我的“心頭好”,我看了三遍,讓女兒也看了一遍,我還不厭其煩地把它推薦給每個有女兒的朋友看。
影片中的女孩朱莉對布萊斯一見鐘情,想方設法接近他、討好他,但是當她自尊的底線被觸動的時候,她開始反省,開始去衡量布萊斯究竟值不值得她愛。之后,朱莉投入到自我的開發和覺醒之中,她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與眾不同,而布萊斯在外公的引導下,也終于發現了朱莉的美。
愛情是如此令人著迷又著魔,作為一個女孩如何在贏得愛情的同時又少受傷害呢?
《怦然心動》這部影片在如何樹立正確的愛情觀這方面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我試著從以下五方面說說自己的感悟:
孩子“怦然心動”的年齡比家長們預期的要早,要提前重視,及時引導。
《怦然心動》中的女孩朱莉對新搬來的鄰居男孩布萊斯一見鐘情,當時她只有七歲。你別笑,她是認真的,所以我們也必須認真對待。
在中國,對待這種“小孩兒過家家”的事情,許多家長要么嗤之以鼻,要么嚴厲訓斥,缺少應有的尊重和引導。
我們每個人不妨想一想,我們自己對異性第一次怦然心動是幾歲呢?也應該是一二年級吧。或許我的這個猜測有點保守,現在的小孩兒在幼兒園就已經很“花心”了。
對于孩子的這種朦朧情感,我們要持有一種肯定和尊重的態度。問問孩子喜歡對方哪一點,同時告訴孩子該怎么做才會成為一個讓人喜歡的人。
“向好”是人的天性,喜歡一個人無疑會成為“向好”的一個巨大動力和推力。做家長的可千萬別放掉這個讓孩子變好的機會。
如果我們對孩子最初的這種情感不打擊、不嘲諷,那么當孩子以后有了任何的感情困惑,他會第一時間給你敞開心扉傾訴。這對家長和孩子有多重要,就不必用我強調了吧。
二、愛一個人可以“低到塵埃”,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當感情的天平嚴重不對等時,放自己一條生路。
朱莉非常喜歡布萊斯,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他的一個吻。為了這個愿望朱莉開始了長達五年的單戀追逐。她抓住一切機會向布萊斯表達愛意,她堅持五年給布萊斯送自己養的雞下的雞蛋,她努力討布萊斯喜歡,她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一切都給布萊斯。
然而,布萊斯對她避之唯恐不及,布萊斯把她送的雞蛋全部扔進了垃圾桶。
愛,從來都是一種雙向的奔赴。如果只是一方一廂情愿的付出,沒有回響,沒有珍惜,不如就放手,放自己一條生路。
敢愛,也敢心碎。在這一點上,我非常佩服張愛玲。她愛胡蘭成,愛的可以低到塵埃,但當她發現對方不能給予自己平等的愛的時候,決絕放手。
愛可以期待、可以等待、但不能過分依賴,更不能忘了好好愛自己。
三、世界上沒有完美愛人,但你要學會用“整體勝于全部”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到底值不值得你愛。
朱莉很幸運,她的家庭雖不富裕,但充滿了溫暖和愛。當她因為無花果樹被砍傷心欲絕的時候,爸爸畫了一幅畫送給她,并告訴她:“一幅畫不是眾多事物簡單拼湊而成的。牛只是一頭牛,草地也只有青草和鮮花,而穿過樹枝的陽光也僅僅是一束光,但如果將它們放在一起,就會產生魔一般的魅力。”
朱莉開始審視她認識了很久的人們,開始衡量判斷他們是不是“整體勝于全部”,其中當然包括讓她走火入魔的布萊斯。朱莉真正的思考和成長,也是從此開始的。
愛情和人一樣,只有想象中的完美。有時候我們也許愛上的只是愛情本身,愛上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深情。
愛情總是讓人陷入盲目。無論感情多么濃烈,女孩都要給自己留一份理性。
朱莉通過不斷的思考,開始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她并不只是為了布萊斯這個人活著,還有更多美好的人和事值得她擁有。
四、“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當你把自己活成一道彩虹,自然會吸引彩虹般的人。
一次次傷心后,一次次反省后,朱莉終于明白,布萊斯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她一顆火熱的心開始冷卻下來。她用賣雞蛋的錢開始整修院子,為的是讓家變得更溫馨,而不是因為布萊斯的看法。
當朱莉聽到布萊斯和加利特一起嘲笑她的智障伯伯的時候,她心里的困惑徹底沒有了,因為她確定她已經不喜歡布萊斯了。
愛,可以是一眼萬年;不愛,也可以是一瞬而止。
世界上最輕松的事莫過于放下。
感情的主動權重新回到了朱莉的手中,這樣的感覺真好,她終于可以掌控自己的情感和命運了。
這是朱莉獨立、自信、自強意識的覺醒,她可以和愛的人比肩站立,也能獨自歡喜。
重新擁有自己的朱莉變得更加陽光、自信。她再也不用關心布萊斯了,她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動,心中沒有殘余的氣憤,也不用去奉承誰,晚上入睡的時候也很平和。
我非常喜歡韓寒翻譯的布萊斯的外公給他說的這段話: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世人萬千種,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朱莉把自己活成一道光芒萬丈的彩虹,綻放在雨后如洗的碧空。
五、永遠相信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彼此成就,共同成長,是愛情最好的模樣。
《怦然心動》影片的最后,朱莉和布萊斯在整修好的院子里,一起種下了一棵無花果樹,這是他們的愛情之樹,也是他們的成長之樹。
柏拉圖說:“人到世上就是為了尋找另一半。”尋找另一半的過程,也就是尋找愛情的過程。
當你于千萬年無涯的荒野里,當你于千萬人茫茫的人海中,遇到那個和你相合相契相知相惜的人時,前世的你一定是在佛前祈禱了千萬年。
所以我覺得,要想遇到真正的愛情,至少需要一半的運氣,剩下的一半需要用心經營。
無論多么濃烈的愛情,最終總會歸于平淡。這時候,用心經營就顯得尤為重要。
喜新厭舊是人之常情,要想愛情長久彌新,只有不斷地更新自己,不斷地在求知中發現新的自我,然后將這些收獲分享給對方,當對方有新的頓悟后又反饋回來,激發雙方更多的思考。如此循環往復,交融磨合,兩顆心會越走越近,心有靈犀,靈魂共顫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多。
生活中相濡以沫,精神上靈魂相契,這應該是愛情最好的模樣吧!
其實我一直想寫一篇關于《怦然心動》的影評,遲遲沒有動筆是因為我覺得關于愛情是個很難說清的話題。但今天因為李靚蕾的事情,讓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女孩們面臨的危機和危險,于是決定把自己關于愛情的幾點淺見說出來,給家有女兒的爸爸媽媽們提供一個參考。
怦然心動看似講述的是一對少男少女之間的懵懂愛情故事,實際上它更多地是將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在了觀眾們的眼前。我們能看到,影片中也有許多的矛盾與爭執,但這并不能阻礙導演意將溫暖的愛貫穿整部影片。相反,這些矛盾與爭執反而讓影片主題更加的深刻。我認為,無論是在哪個世紀,愛都是永恒的主題。《怦然心動》這部影片說的愛不光是我們看到的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這個愛的范圍很大,怦然心動的也不止是人,或許就是一種味道、一種感覺.......
《怦然心動》在人物的塑造上匠心獨具。影片中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鮮明,而且影片人物都并非是絕對完美的,甚至每個人都有自己性格的缺陷,而正是因為有這些缺陷我們才覺得這些人物生動、真實。影片中的女主角朱莉·貝克就是讓我們怦然心動的人物之一。朱莉·貝克是一個性格直率、獨立、勤勞、善解人意的女孩,她在影片中毫無保留地向男主角表達自己的心意,用自己的方式對男孩好。但當她發現自己的愛沒有得到尊重時,她也很直接地選擇了遠離男孩。對于藝術創作,我們也必須要像朱莉·貝克對布萊斯一樣“怦然心動”。
這種“怦然心動”不是一見鐘情,只是一瞬間心靈的共鳴、靈魂的震顫。它突然發生,也許也會突然消失,留下的就只有心動那一瞬的滋味。“怦然心動”的發生說難不難說易不易,藝術是需要虔誠地,對自己誠實、對他人真誠,這樣的藝術創作才是能讓自己和其他人都“怦然心動”的。影片中的茱莉·貝克就是因為有這樣直率不掩飾的性格,才能吸引布萊斯,并且也獲得了布萊斯爺爺的喜愛。如果我們像影片中布萊斯的爸爸一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那我們或許永遠都不會有“怦然心動”的感覺,失去這樣的感覺,我們的創造就是沒有生命力的。除此之外,影片中,當朱莉·貝克對布萊斯說認為梧桐樹很美時,布萊斯不屑地反駁了。她沖著布萊斯說了一句:“我真同情你,沒有看見美的能力。”的確,藝術源于生活。我們是否足夠敏感去捕捉生活中的美?我們能否感知?能否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個“怦然心動”?
關注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