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電影節,作為拉開秋季頒獎禮序幕的影展,一直被業界譽為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地。
其原因不外乎除了不少名導佳作要亮相于此,更是有不少奧斯卡獎季熱門作品將要率先在此登臺亮相。
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角逐最高榮譽金獅獎的作品共計23部,其中純來自美國制作的作品就占了7部。
備受矚目的作品如馬丁·麥克唐納執導的《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鯨》、暌違16年回歸的托德·菲爾德執導的《塔爾》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威尼斯電影節中,Netflix旗下的四部原創電影也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它們分別是曾執導《婚姻故事》的諾亞·鮑姆巴赫帶來的《白噪音》——該片還是今年威尼斯影展的開幕影片。
這一舉措也創造了歐洲三大影展上首次由Netflix制作的原創電影開幕的歷史。
憑借《鳥人》、《荒野獵人》拿下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墨西哥三杰之一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暌違7年再次執導的長片《詩人》;
拍出《神槍手之死》,此次自編自導的安德魯·多米尼克帶來的Netflix的第一部NC-17影片《金發夢露》;
以及法國導演羅曼·加夫拉斯執導的《雅典娜》。
其中前三部影片更是被視為Netflix今年在北美頒獎季的野心之作。
不過當所有影片依次亮相后,《金發夢露》的口碑大崩或許是Netflix萬萬沒想到的。
在媒體與觀眾的一片唏噓聲中,該片評分也毫無懸念地一路暴跌。
倒是被前三部影片襯托的“默默無聞”的《雅典娜》,在登陸Netflix正式與全球觀眾見面后獲得了不少贊譽。
可謂是此次威尼斯電影節的遺珠之作。
01
之所以說《雅典娜》顯得默默無聞,是因為該片的導演比起另外三位的知名度顯然相去甚遠。
羅曼·加夫拉斯,出生于巴黎,成長于一個電影制作家庭。
他是法國記者兼電影制片人米歇爾·雷-加夫拉斯和希臘裔法國電影導演科斯塔-加夫拉斯的小兒子。
他的妹妹和兄弟也是電影制片人。
羅曼·加夫拉斯的父親科斯塔-加夫拉斯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其曾在1969年成功地執導了再現希臘右翼勢力謀殺左翼議員的政治片《焦點新聞》。
該片連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外語片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全美影評家聯合會最佳影片獎。
這也使他蜚聲國際影壇,甚至在當時掀起了拍攝政治電影的熱潮。
在此之后,科斯塔-加夫拉斯又拍攝了一系列根據政治事件改編的影片,如《招供》、《戒嚴令》、《特殊法庭》、《大失蹤》等片,同樣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多年來,科斯塔-加夫拉斯多次在歐洲三大電影節,及奧斯卡獲得提名或獲獎。
2019年,其榮獲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導演萬歲獎,及第67屆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至今仍活躍于影壇。
相較于父親的光環,羅曼·加夫拉斯雖然子承父業,在法國影視界已經從業二十余年,但作品卻多以廣告、MV及短片為主。
只是雖然長片領域涉獵不多,但其曾為英國創作歌手 M.I.A. 拍攝的單曲短片《Born Free》,在播出后也因涉獵鎮暴警察與體制獵殺的內容,以及殘酷血腥的表現形式而備受爭議。
被不少媒體評論挑戰底線,卻也因此一鳴驚人。
《雅典娜》則是其執導的第三部長片。
影片中大量長鏡頭的教科書式運用讓人大呼過癮,絕對是厚積薄發之作。
而該片的編劇,則是曾一手打造出聚焦巴黎郊區集合住宅移民暴動的《悲慘世界》(2019)為世人熟知的拉吉·利。
當這些擅長抓住社會痛點、犀利且敏銳的創作者們,再度將視線鎖定于法國的體制壓迫與族群暴動的關聯。
就勢必會帶來一部深刻的普世寓言。
02
少數族裔;
外來移民;
種族仇恨;
暴力執法;
警民沖突。
這些關鍵詞疊加后,多數人會聯想到美國。
可能對于法國的浪漫、奔放、愛情,以及網友們調侃的“乳法”關鍵詞太過深入人心,讓很多人忘記了這個國度“大革命”的祖傳技能。
于是當以上尖銳的問題由法國導演展現時,帶來震撼遠比純粹的“美國制造”更加震撼。
故事的起因源自一名來自阿爾及利亞的13歲男孩,被警察暴力執法毆打致死而引發當地移民的強烈不滿。
隨著男孩三個哥哥的介入,一場空前的暴亂在名為“雅典娜”的社區爆發。
在《雅典娜》的開場,導演用長達十一分鐘的長鏡頭為觀眾們帶來了驚心動魄,且代入感極強的畫面。
在打開影片的一瞬間,屏幕前的觀眾就仿佛戴上了VR眼鏡,成為暴動中的一員。
我們不由得跟著主要角色沖進事件的進程。
突襲警局,開車逃離現場。
鏡頭帶領我們穿梭于車里車外,直至穿過數百人的混亂,在槍林彈雨及無數爆破中來到“主戰場”雅典娜社區,緊張感爆棚。
如此龐大且精準的場面調度和視線跟隨,實在讓人大呼過癮。
而導演在開篇長鏡頭的安排不僅僅只是牢牢抓住了觀眾的視線,更巧妙地用如此安排,讓觀眾自一開始就已經選好了陣營——即與雅典娜社區的人們站在同一陣線,向警方展開強硬的反擊。
不止是開場,《雅典娜》通篇采取了大量移動的長鏡頭。
讓觀眾時時刻刻集中注意力跟隨主角視線穿過雅典娜社區內無數陰暗、狹窄、破敗之處。
四處密不透風、危機四伏又無處可逃的壓迫感,一直令人神經緊繃。
大規模的暴動形成的激烈畫面,讓整部電影都像是加強了劇情的攻塔防衛戰。
雖然火焰、槍支、暴力無處不在,但影片的節奏也如長鏡頭調度一般十分得當。
作為暴亂的見證者、參與者甚至領導者,每個人都不是單一屬性的暴徒。
那種因為常年壓抑而無法抑制的憤怒,為求得公正而充滿智慧卻過于暴力的表達。
正如雅典娜女神一般既掌管智慧,又掌管戰爭。
這是一場整體社會的矛盾,又像是國與國之間的對立縮影。
他們各自都有“正義”的立場,都有需要捍衛的堅持。
卻又各自都犯下了絕對的過錯,無法彌補。
當我們跟隨著不同立場的主要角色們,一同感受著如何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從加害者又變成受害者的無盡輪回。
除了憤怒,還有無盡的唏噓。
03
三位哥哥的身份設定,也直接奠定了電影沖突的主基調。
大哥,一名毒販,代表著外來移民中的黑色地帶。
二哥,軍方英雄人物,代表著融入法國外來移民的成功人士。
三哥,暴亂的發起者,代表著不滿被壓迫而奮起反抗的外來移民。
而影片的內核,也是這三兄弟隨著事態不斷升級發展后,相互間的情感牽制和立場選擇。
殺死男孩的兇手究竟是誰?
這也是該片最大的懸念。
但顯然導演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帶領觀眾抽絲剝繭找到誰是兇手,而是帶領觀眾在這一極端的環境中,了解不同社會立場的三兄弟如何協作、決裂并最終走向黑暗。
除了三兄弟的主線,影片中還適度加入了屬于對抗陣營隸屬警方的警察的刻畫——作為“打工人”被動卷入暴亂的無奈與恐懼。
這讓在影片一開始就無條件站隊雅典娜社區暴動人群的觀眾,也在此刻產生了一絲動搖。
警察也是人,他們也有家庭要守護,他們也會為自己的安危緊張不已。
只是職責當前,手持武器鎮壓得他們難道就真的是嗜血無情的迫害者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男孩的死因在影片最后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終歸是由于政治問題在法國引發的種族仇恨,一切都是一場陰謀。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男孩之死只是導致社區爆發暴力的導火索罷了。
其實在法國電影中,關于種族沖突和移民與警方沖突的影片并不算少。
著名的如1995年上映的,以1993年在巴黎18區發生的一起警察暴力的真實事件為背景的影片《怒火青春》。
在如前文提到的2019年版《悲慘世界》。
事實上《雅典娜》通篇都有著《悲慘世界》的殘影。
兩者最大的差別在于,《悲慘世界》著重表現為沖突的起因。
而《雅典娜》則著重描繪了暴動的過程。
后疫情時代,全球似乎都有保守主義、民族主義的極端右翼勢力抬頭的趨勢。
傳播仇恨、操縱事件、制造各種沖突。
維護社會治安的警察體系與公民、尤其是外來移民者,彼此間對于制度的敏感與不安,在長期積累中徹底激化了矛盾。
最終,變成了一場無法控制的現代都市戰爭。
影片中的雅典娜社區,就是這個時代下世界體系日漸崩壞斷裂的縮影。
表現出了人類在沒有信任的情況下可能會采取的最糟糕的轉變。
這也正是《雅典娜》真正令人不安之處。
鏡頭越殘酷的影片越能凸顯出反戰的內核。
無論你是想體驗一把無處不在的長鏡頭帶來的酸爽,還是想深度體會都市暴亂的全流程。
亦或是純粹感受一下達利·本薩拉赫、薩米·蘇萊曼、安東尼·巴容、瓦薩尼·恩巴雷克等一眾年輕演員們的精彩表現。
《雅典娜》都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