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人類未來首要能源的“核聚變能源”——人造太陽,近日又迎來了新的突破,根據報道,中國“人造太陽”再次創造了全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了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
什么是人造太陽?
我們都知道,在太陽系中,一切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可以說,太陽是整個恒星系統的“主心骨”,同時,也為地球送來了適宜的溫度和能量。
在民間傳說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后羿射日”,講述在遠古時期,地球的天空中曾經有10個太陽,讓人們苦不堪言,后來一名叫后羿的青年射掉了9個太陽,溫度才終于降了下來,人們才終于可以擺脫了酷熱。
如今,在溫室效應的影響下,地球的平均氣溫事實上也是在不斷攀升的,這也導致地球的氣候環境持續惡化,那么,為何人類還要研究“人造太陽”?是嫌地球還不夠熱嗎?
說起來,所謂的“人造太陽”,就是熱核聚變實驗堆,它是一項全球性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在2006年,中國正式加入這項計劃,并且為人類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可能有朋友會好奇,這一次中國“人造太陽”突破的1.2億攝氏度和1.6億攝氏度,究竟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這意味著,人類的“太陽”如今可是要比我們圍繞運行的太陽,還要熱很多。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離不開太陽的照射,太陽作為宇宙中一顆中小質量的黃矮星,它的表面溫度,大約為5600攝氏度,而內部溫度則約為1500萬攝氏度。從這個數據對比我們就可以看出,即使是1.2億攝氏度的“人造太陽”,它的溫度也達到了太陽表面溫度的2萬倍以上。
顯然,如果未來“人造太陽”真的可以大規模普及應用,那么,人類將再也不用為能源不足而擔心了,以目前太陽系的演化周期來看,“人造太陽”將會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甚至一直到人類徹底離開地球的那一天。
“人造太陽”的意義有哪些?
根據科學家們對于宇宙文明等級的劃分,人類文明目前是處于最低級階段,而限制我們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能源問題。
雖然地球上擁有著豐富的化石燃料資源,但是這些資源的燃燒,卻猶如一把“雙刃劍”,在讓人類得以發展進步的同時,也讓人類的明天變得岌岌可危。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溫室效應,如今地球上的變化相信不用筆者多說,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因此,只有徹底告別傳統化石燃料資源,讓人類真正全面普及綠色的新型能源,人類的明天才會變得晴朗。
上世紀5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核聚變能源了,但是卻一直都沒有什么太大的突破,這也讓很多科學家預言“50年后人類就可以全面普及核聚變能源”的預言落空。
所以,近年來中國在“人造太陽”方面取得的成就,雖然看起來不過是一個全新的技術突破,但是對于全人類來說,卻是實現“物質大豐富”的前提,也是人類有望早日實現核聚變能源的象征。
可能有朋友會好奇,核聚變能源的原料來源是什么呢?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積71%都是海洋,而海水,就是核聚變能源的原料,所以,研究者才會說,一旦全面普及核聚變能源,那么,人類的能源將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說起來,核聚變能源的關鍵,就是氘與氚的聚變,而在海水中,有著豐富的氚,同時在我們的衛星——月球之上,也有著豐富的氚資源,這些都為人類的新能源普及和應用,提供了原料支持。
而且和核裂變不同,核聚變因為原料是海水,不含有放射性物質,所以是完全綠色無污染的,無論人類如何“霍霍”,都不會再對地球構成污染。
那么,既然核聚變能源這么好,為何人類不早日普及呢?這是因為如今還有很多技術難點,比方說能量無法持續輸出,就好像中國的“人造太陽”雖然打破了世界紀錄,但是卻只能在1.2億攝氏度的狀態下“燃燒”101秒。
能量的不穩定,也就直接導致了核聚變能源無法普及和應用,因此,從人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說,只有徹底實現了“可控、可持續輸出”的核聚變能源,人類才可以徹底走向文明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