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7日,第74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作為享譽世界的三大電影節之一,頒獎夜卻出現了大烏龍事件!
評委會主席美國的著名導演斯派克·李
頒獎儀式剛開始沒多久,企圖炒熱氣氛的主持人問斯派克·李:“今晚第一個獎項是?”斯派克·李誤以為是最重要的獎項。他立刻拿出小紙條宣布,本屆金棕櫚大獎是《鈦》!就這樣突然宣布了本應該是最后才宣布的金棕櫚大獎!可謂是十年來最大的頒獎烏龍!
戛納電影節作為三大電影節中影響力最大的電影節,始終試圖從藝術標準、格式、發行體系等方面去全方位完成對電影的定義。十年來,戛納試圖在多樣化道路上走得更遠,
《鈦》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
2010年的金棕櫚得主是《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導演阿彼察邦因先鋒的藝術探索,在電影節上完成加冕,成為了享譽世界的作者導演;而今年獲獎的《鈦》是一部將Cult邪典、科幻、驚悚疊加的影片,絕對的狂野震撼。戛納十年弧光耐人尋味,今天分享會為大家盤點十年來,那些獲得了金棕櫚大獎的影片。
導演: 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編劇: 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主演: 薩那帕卡·塞塞瑪
豆瓣 7.2 IMDb 7.5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獲得2010年戛納影展金棕櫚最佳影片獎,是泰國電影史上首次獲得此獎項的作品,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塔古因此被譽為新一代的電影大師。然而卻沒有多少人敢說自己看懂了這部作品,甚至是戛納影展的評審們和導演本人。
這么說并不代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獲獎是個意外或錯誤,事實上,這部作品打破電影慣常的敘事模式,采用非線性的敘事方式,講述罹患嚴重腎臟疾病的波米叔叔在生命盡頭的一段故事,全片分為六個部分:歸鄉、回歸、記憶、告別、死亡和葬禮。這也打破人們對“生命”既有的理解框架,模糊之間,建立了一種對電影追求、對生命審視更為寬廣的視角。
從一個輕松角度,講述當地人對前世今生、輪回的創意幻想。 是導演對自己家族的一個回顧以及兒時電影印象的一個回憶。導演像是個詩意的行為主義者,用電影這種影像手段將他自己內心中對于時間、印象、記憶、交流和自然以及靈魂的理解通過斷層和異化的形勢表現出來,在令人深感晦澀玄奧的同時卻會在心靈某處受到一種震撼。
導演阿彼察邦以傳統攝影機和16厘米膠卷來拍攝《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手法上也大量運用傳統的拍攝技巧,長鏡頭、濾鏡、蒙太奇剪輯、單格畫面、空鏡頭、畫外音、加強環境音的聲軌處理。這種回歸傳統的攝制方式,與影片本身的主題--對生命、對電影的再省思,共同碰撞出神秘的氛圍與效果。
導演: 泰倫斯·馬力克
編劇: 泰倫斯·馬力克
主演: 布拉德·皮特
豆瓣 7.1 IMDb 7.3
美國導演泰倫斯·馬利克指導的影片《生命之樹》贏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最佳影片獎. 該片由好萊塢影星布拉德·皮特、杰茜卡·查斯頓和西恩·潘主演,影片長達2小時18分鐘,堪稱一部恢弘的生命史詩。馬利克同時是影片編劇,他很早就開始構思此片,花了30年時間才讓這部影片變為現實。
該片講述的是20世紀50年代發生在德克薩斯州一個家庭中的故事.同時該片也反映了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但是,也許是影片開頭部分和后半部分的節奏感反差太大,也許是開頭長達15分鐘沒有一句對白的“宇宙和生命誕生”的晦澀片段讓人摸不著頭腦,《生命之樹》在放映后贏得現場觀眾的不少掌聲,也“收獲”了不少噓聲。
電影充滿了哲理意味的內心獨白及富有美感與想象力的畫面,導演泰倫斯·馬力克對影像和音樂的理解和表現力讓人嘆服,泰倫斯·馬力克一直被外界定義為完美主義者,主演布萊德·皮特形容他是'一個堅定的信仰上帝,同時也信仰科學的人,'他的影像最打動人之處不在于色彩和構圖的美感,而在于每一格畫面所富有的生命力。
集導演、編劇和制片于一身的馬利克1979年憑借《天堂之日》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9年他執導和編劇的《細細的紅線》摘走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并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導演提名。
這的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馬力克已經把簡單的物理運動升級到場面調度的藝術層次,鏡頭內物質的擴散及縱深運動,給人的不僅僅是視覺沖擊,更可以在鏡頭調度里感受到生命韻律。
皮特在談及這部影片時說:“要解釋這部電影的創作過程恐怕需要幾天的時間。劇本本身寫得很好,情節非常緊湊。但是,馬利克不想完全照搬劇本,他喜歡即興發揮,隨時捕捉真實的感覺。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這部影片洋溢著一股清新的氣息。”
導演: 邁克爾·哈內克
編劇: 邁克爾·哈內克
主演: 讓-路易·特蘭蒂尼昂
豆瓣 8.6 IMDb 8.3
在第65屆戛納電影節頒獎晚會上,當主持人揭曉最佳影片金棕櫚由邁克爾哈內克的《愛》摘得之時,全場起立,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據說,這是近年來戛納掌聲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導演哈內克攙扶著男主演讓-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上臺領獎。
至此,哈內克成為繼安東尼奧尼,比爾奧古斯特,今村昌平和庫斯圖里卡之后第五位雙金棕櫚大獎獲得者,大師地位從此無可撼動。另外,哈內克還創造了一項紀錄——兩次獲得金棕櫚時間間隔最短的導演。這次的《愛》和上一次的《白絲帶》,相距僅有三年。
這部電影還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各大電影節電影獎拿到手軟。在豆瓣上,這部電影也是收獲了一片感動和8.6的評分,全片沒說一句“愛”,但是看的滿眼的都是真愛,不相信愛情的和對愛情抱有幻想的,都來看看這個吧。
《愛》,從婚姻角度去看,電影以終極方式顯示了和婚姻有關系的東西導演用紀錄片般樸素平實、沉穩有力的風格,呈現這對老夫妻一起享受文學音樂的美好、照顧疾病的溫情,以及久病下的疲乏和懊惱。通過《愛》,每個人都能看到年老的恐懼,每對夫妻都能看到婚姻最終極的成全。
導演邁克爾.哈內克七十歲時執導的《愛》這部電影,女主角埃瑪妞.麗娃出演時已經85歲。男主角簡.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82歲。他們演繹的這對耄耋夫妻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幾近完美,宛如這一切就是發生在他們身上。
片中的女主角扮演者埃瑪妞·麗娃,去年也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而這部電影,不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但彷佛變成了一種預示,留下了她在銀幕上最美好也最真實的時光。
導演: 阿布戴·柯西胥
編劇: 阿布戴·柯西胥 / 茱莉·馬羅
主演: 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
豆瓣 8.4 IMDb 8.0
同性百合劇情電影《阿黛爾的生活》改編自法國漫畫《藍色是個溫暖的顏色》,以細膩和豐富的情感流露見長,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電影講述了女孩兒阿黛爾一段刻骨銘心的同性戀情經歷。電影之中大尺度長達十幾分鐘的繾綣動作戲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畫面,感官刺激之外,電影也通過展現阿黛爾的生活與戀情給予人們情感上的刺激。
年少迷茫的阿黛爾,還不知道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樣的人生。然而,命運還是讓她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個人。不過是路上的一次擦肩而過,卻一眼萬年一見鐘情,那一頭藍色的頭發騷動了少女的內心,第一次感覺到不知名的情愫蔓延,這場波濤洶涌的愛戀就開始了。
從內容上來說,這個故事有著非常深刻而復雜的社會背景。除了北非移民在法國的生存狀態表達,該片還涉及當下法國同性婚姻合法化運動,以及青春少女的叛逆,愛情和成長的主題。其內涵足以讓影評人得出各種解讀。
除此之外,該片在影像表達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尤其是該片的攝影,異常細膩生動。
《阿黛爾的生活》真正的意義,不在愛情,不在女同,更不在性,而是那條看不見卻隱隱存在的階層鴻溝。
導演: 努里·比格·錫蘭
編劇: 埃布魯·錫蘭
主演: 哈魯克·比爾根納爾
豆瓣 8.2 IMDb 7.8
《冬眠》全長3個小時16分鐘,榮獲2014年戛納金棕櫚大獎,這是是有史以來在戛納摘得金棕櫚的影片中片長最長的一部。這也是歷史上第二部獲得戛納最高獎的土耳其影片,前一部是1982年的《自由之路》。2014年巧好是土耳其電影誕辰百年。
《冬眠》最強有力的影響在于讓觀眾們思考自己所做過的決定,自己給予這個世界的形象,自己選擇賦予社會弱勢群體的憐憫和同情是否正確。影片非常有深度,是一部一針見血并影響深遠的好片子。雖然影片時長及題材內容可能無法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但是該片在獎項上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矚目。
影片講述了退休演員艾登的生活,他在安納托利亞中部經營著一家小旅館,和年輕妻子尼哈爾生活在一起,但他們的感情已經不復當初。他的妹妹則沉浸在離婚不久的痛苦之中。隨著冬天的到來,白雪覆蓋大地,旅店成為他們的庇護所,同時也成了一座舞臺,上演出各種悲歡離合。
導演將電影和文學很好地融為一體,在畫面優質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量思辨式的對白,結合人物角色設定的“契訶夫小說式”,令影片散發出一股迷人的文學氣息。
土耳其大師級導演努爾·比格·錫蘭在電影節開幕之前就贏得了最高的得獎呼聲,金棕櫚的贏得也可謂是名至實歸。在“家鄉三部曲”之后,他試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實現自我突破。
《冬眠》的橫空出世,也許會讓熟悉錫蘭的觀眾感到無所適從,然而細細想來,這名放棄工科半路出家的導演,能在電影創作的套路上不斷發掘新的途徑來追問人性與生活的終極意義,如此挑戰自我的勇氣,才最讓人欽佩贊嘆。
導演: 雅克·歐迪亞
編劇: 雅克·歐迪亞 / 托馬斯·彼得葛恩
主演: 樊尚·羅蒂埃
豆瓣 7.0 IMDb 7.3
《流浪的迪潘》出自法國導演雅克·歐迪亞之手。雅克·歐迪亞一直是戛納電影節的寵兒。曾三次提名金棕櫚,但一直沒有被翻牌。
2009年,《預言者》敗給哈內克的《白絲帶》。2012年,《銹與骨》還是敗給哈內克的《愛》。哈內克,是歐迪亞今生的痛!這次老對手不在,歐迪亞終于在第四次入圍戛納后,成功摘得金棕櫚。
繼《預言者》和《銹與骨》之后,法國導演雅克·歐迪亞再次奉獻了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流浪的迪潘》是一部犀利,同時又充滿希望的慢熱佳作。《流浪的迪潘》社會觸及面非常廣泛但電影手法上又如此的細膩詩意,讓各位評委在金棕櫚的歸屬問題上很快達成了一致。
《流浪的迪潘》聚焦的是法國躲避斯里蘭卡戰爭的難民。故事發生地點是沖突尤為嚴重的巴黎郊區。這里大多生活著底層邊緣人群,充斥著暴力與犯罪。
該片講述了一位斯里蘭卡泰米爾反政府組織的士兵,流亡到法國之后的生活。在斯里蘭卡,內戰已經快要結束,無數難民等待著離開這片被戰火摧殘的土地。為了更容易申請政治庇護,曾經效力泰米爾猛虎組織的戰士迪潘,年輕的女人,和9歲的失去父母的小女孩,冒充一家人。來到法國巴黎近郊開始了“新”生活。
雖然是在法國拍攝,但電影幾乎全部使用了泰米爾語,所以這也是第一部獲得金棕櫚獎的泰米爾語電影。
該片沒有復雜的情節,沒有猛烈的情感,也沒有眾多知名的演員,有的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觀眾進入片中感受法語有限的主人公,處于一種懵懂、混沌的狀態。片中的暴力是碎片化的,而讓高潮如此抓人的,是情感和表演。暴力被賦予了一層朦朧、迷幻的色彩。
導演: 肯·洛奇
編劇: 保羅·拉弗蒂
主演: 戴夫·瓊斯 / 海莉·斯奎爾斯
豆瓣 8.3 IMDb 8.1
2016年,時隔十年,80歲的英國老導演:肯·洛奇憑借《我是布萊克》二奪金棕櫚,肯·洛奇是戛納的常客,13次入圍、5次獲獎,紀錄至今無人能及。
老頭是英國獨立導演,拍BBC劇集出身,風格寫實,左翼老炮。他拍了一輩子電影,只有一個主題—— 永遠關注底層,永遠關懷底層,直揭社會的瘡疤。
《我是布萊克》里,肯·洛奇繼續帶給我們一個“老套”的故事:一個有心臟病的工人,如何被社會救濟虐得體無完膚。救濟反而虐人?是的,肯·洛奇就是以這樣一個荒誕的切口,最終扯出整個西方體制更荒誕的現實。
《我是布萊克》的故事,取材于肯·洛奇數次深入救濟中心調查,收集的真實案例。80歲的他仍孜孜不倦用鏡頭呈現,那些我們麻木的現實。更難得的是,這種呈現背后,沒有居高臨下的道德批判,也沒有暗藏優越的悲天憫人。他是始終平視底層,這也正是我們無法忽略肯·洛奇作品的原因。
肯洛奇用他平和的、悲憫的鏡頭進行了心靈雞湯式的控訴,來為那些貧困的,不被關注的人來祈求一個更為公正的社會。打破人們對那些領救濟金人們的偏見,直白地刻畫出社會底層人物在生活中的掙扎。
導演: 魯本·奧斯特倫德
編劇: 魯本·奧斯特倫德
主演: 克拉斯·邦
豆瓣 7.7 IMDb 7.5
除了17年戛納最佳影片,這部影片還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作為一部非常“政治不正確”的諷刺電影,《方形》的風格與奧斯卡還是挺格格不入的。
戛納電影節被譽為“藝術家的避難所”,而《方形》就是以一位藝術家為主角,講述發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倒霉事,并且毫不留情的諷刺了這位藝術家一直掛在嘴邊的藝術、文明、利他主義......
作為一部藝術家自黑順帶諷刺中產階級的影片,《方形》在上映時讓很多觀眾感受到了冒犯。然而因為黑的恰到好處,戛納的評委們還是將最高榮譽授予了這部電影。
《方形》講述的故事似乎離普通觀眾有些遙遠,但它卻是一部能量滿滿的喜劇,辛辣的幽默和怪異的陰郁元素都夾雜在影片的各個角落,可稱為近幾年難得的一部諷刺電影。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主演: 中川雅也 / 安藤櫻
豆瓣 8.7 IMDb 8.4
在是枝裕和被提名四次戛納之后,今年終于拿下他人生中第一座金棕櫚,從他的處女作《幻之光》到《無人知曉》,再到他巔峰狀態下的《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比海更深》。導演是枝裕和也一直保持著他不緊不慢的步伐,在他最擅長的家庭題材親情牌領域下,認真又細致地打造他自己的一番天地。
《小偷家族》講述的是柴田家靠犯罪來維持家計,在一家之主柴田治撿回一個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后,這個家庭的秘密漸漸曝光的故事。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是導演從《步履不停》以后的集大成作。
故事靈感來自一則報道小偷家族的社會新聞,新聞中提到小偷家族偷的物品有釣竿,而釣魚是他們的業余愛好。這個細節引起了是枝裕和的注意,他感到千瘡百孔之中的生活,也會有美麗的瞬間,而這正是他想要捕捉的瞬間。
初看之下,這部電影像是一部苦樂各半的寓言故事,但隨著故事的進展加深,觀眾才醒悟過來這不單單只是一部打動人心的家庭電影,也是對整個社會的失敗面,以及人性的不足加以檢討與嘆息。當然這也都是導演的標志。
《小偷家族》依舊保持了是枝裕和的冷靜又克制,在編劇和導演方面是枝裕和又貢獻出了自己最好的水準,前半部分是舒適又緩慢的進行,到了后半部分卻給人帶來巨大的心靈撞擊,由內向外又從外到內的去解讀“小偷家族”,用最動人的故事去講述最悲涼的遭遇,同時也對人性、血緣與家庭的關系,提出了深刻的議題。
導演: 奉俊昊
編劇: 奉俊昊 / 韓進元
主演: 宋康昊 / 李善均
豆瓣 8.8 IMDb 8.6
作為韓國第一部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影片,本身已經說明其價值和在世界范圍被認可的現實。
該片講述了一家四口全是無業游民的爸爸金基澤成天游手好閑,直到積極向上的長子金基宇靠著偽造的文憑來到富豪樸社長的家應征家教,兩個天差地別的家庭因而被卷入一連串的意外事件之中的故事。
《寄生蟲》非常全面地展現了導演奉俊昊的看家本領,樸素的設定,通俗的故事,猜不到的反轉,精妙的節奏,諷刺的人物對立,深刻的社會關懷。
在他高超的調度之下,鏡頭的視角、角色的演繹、妥帖的配樂強強聯手,實現了對觀眾情緒和反應的百分百掌控。
在第92屆奧斯卡中《寄生蟲》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電影等四大獎項,成為當晚最大贏家。它是第一部獲得最佳電影的非英語電影。
奧斯卡從1927年成立至今,在92部獲獎電影中,《寄生蟲》是唯一的一部外語電影。并且,它是第一部以亞洲演員為主的獲獎影片。奧斯卡以往獲獎電影中,大多數演員都屬歐美演員。盡管網友對《寄生蟲》褒貶不一,甚至吵得不可開交。但是不得不承認,它確實實至名歸。
◆◆◆◆◆◆◆◆◆◆◆◆◆◆◆◆
2020年,戛納電影節因疫情原因無法正常在線下舉辦,電影節也因此取消了傳統的電影節官方單元分類,不再設主競賽單元、一種關注單元等單元,代之以官方評選影片名單。這些影片的海報和片頭帶有“戛納2020”的標記,并被推薦給其它國際電影節,希望能在它們那里獲得放映機會。
2021年,第74屆戛納電影節如期舉辦,曾執導《生吃》而名噪一時的法國女導演朱利亞·迪庫諾,憑借超大尺度新作《鈦》登頂金棕櫚大獎。這是繼簡·坎皮恩之后第二位拿下金棕櫚大獎的女導演。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這部《生吃》!
導演: 朱利亞·迪庫諾
編劇: 朱利亞·迪庫諾
主演: 加朗斯·馬里利埃
豆瓣 7.1 IMDb 7.3
電影《生吃》是今年獲獎的導演朱利亞·迪庫諾的長片處女作,隨時處女作,但是這部電影遠勝于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導演的作品。該片講述了一名本是素食主義者的獸醫女學生賈斯汀·尤斯蒂娜因在新生派對上被迫吃生肉后而產生了吃人欲望的故事。
它不僅有著一般恐怖片無法企及的深刻主題,而且敘事技巧爐火純青,影片中處處充滿了暗示和隱喻。作為一部恐怖片,朱利亞·迪庫諾也把恐怖效果處理得非常好。她既不像園子溫那樣用尸山血海來填滿畫面,也不像溫子仁那樣用巨大的聲響震懾觀眾的耳膜。她的恐怖是訴諸觸覺的恐怖。
她的獨特性在于導演將類型元素和從其它電影中汲取而來的創作靈感,比如柯南伯格、卡朋特和昆汀,并注入非常當下的女性視角,與此同時擅長的影像沖擊力被無限放大,這使得迪庫諾成功找到獨屬于自己的作者位置。
她憑借《生吃》曾在戛納影評人周大放異彩一炮而紅,今年帶著她無法形容、看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第二部長片《鈦》奪得金棕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