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房間》(Room 2015)講述的故事并不復雜,但故事背后的政治隱喻細思起來挺有意思。“房間”其實是在自由的世界中圈起的一個不自由空間
但這個空間卻被本片編導用來觀測自由對于人的重要性,而觀測的對象就是本故事中的5歲小男孩杰克。杰克的母親喬伊·紐薩姆7年前被騙子騙到一個房間
這個房間只有一個天窗,門只有騙子能打開,房間事實上成了喬伊的囚牢。
喬伊在被囚禁期間生下了兒子杰克;杰克長到5歲都從未見過外面的世界。這個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使杰克成為觀測對象的最佳人選,因為相對于外面世界的人
他猶如一張純凈的白板,由此觀測到的人性應是最自然、最可信的。那么,5歲的杰克面對自由世界是如何反應的呢?
沒見過自由會害怕自由。在這個房間內(nèi),喬伊本是自由世界的來客,一朝被囚,當然無時無刻不想著爭脫牢籠
受兒子讀《艾麗絲夢游仙境》故事的啟發(fā),她打算不再等待,她思籌著自救計劃,但她需要人幫助。然而,兒子杰克此前一直生活在她為他編織的童話世界中,甚至不知道一墻之隔的房間外另有天地
于是,她改變以往教育兒子的策略,告訴他墻外的世界很精彩,以此引導兒子對外面自由世界的向往。
然而,結果如何呢?當她告訴自由世界的真相時,兒子的回答是“不可能”,甚至說她是個“騙子”;當她說兒子5歲了應當幫她來改變現(xiàn)在的生存狀況時,兒子說“我想回到4歲”;當她告知兒子自己悲慘的被拐騙經(jīng)歷時,兒子怒吼這故事太無聊
當她說這是個臭房間時,兒子根本就不認同。無奈,她只能跟兒子搞起“冷戰(zhàn)”。這個結果很容易讓我們想到什么吧!
當了解自由的人告訴從不知自由為何物的人自由的真相時,與其說是告知“真相”,不如說是引起了“恐慌”,因為人性對未知世界都有本能的恐懼;如果告知“真相”的行為逼得太緊了,這就很容易被認為是“騙子”行為
因為人們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持有本能的懷疑;在“得不到”和“已擁有”之間,人們會更珍視后者。
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么人們有時會害怕自由了。
自由在比較中方顯它的重要。杰克和母親逃出“房間”進入自由世界后,在跟其他人交流過程中還多次提到“房間”,甚至還要求回去看看,而母親喬伊對那個地方早已諱莫如深。
喬伊的反應我們非常能理解,因為“房間”是她一生的噩夢;但杰克的反應是否還說明這個突然獲得自由的人仍懷念那個曾讓他不自由的世界呢?顯然不能這樣理解。
因為在這之前,他從未感受過不自由,而且他被母親保護得很好,那里沒有他痛苦的回憶
反而,那里是他對快樂、對母愛感受最集中的地方,杰克想回“房間”再看看,跟我們想回故鄉(xiāng)看看的情感是一樣的,他的這種反應正說明他的心智發(fā)展是正常的。
但在回到“房間”后,顯然杰克開始體會到自由的重要了。他感覺到“房間”縮小了,不想再將房間的門關上了。
從杰克對房間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說明他感受到了“自由”的好處,即使對“房間”內(nèi)的每一物件都充滿感情,但他也不會放棄外部自由世界的好。
雖然是個小孩子的故事,但它反映了人性特征是普遍性的,而且它為我們思考自由的某些問題提供了實驗性的一手資料。
由此,我們終于明白:在當今世界,為什么某些國家的統(tǒng)治者那么害怕人民了解自由,那么害怕自由世界的東西在國內(nèi)傳播了
因為關起門來他可稱老大,一旦開了門他就屁都不是。至此,大家可能也相信本片的政治隱喻了吧
它分明就是在告誡某些有志傳播自由理念的人該如何正確傳播自由了。
《房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