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周身大要論
原文:拳之一藝,雖是小道,然未嘗不可即以小以見大。故上場之時,不可視為兒戲。而此身必以端正為本。身一端正則作事無不端正矣。大體不可跛倚倒塌。況此藝全是以心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手雖領身,而身有身之本位。論體則身領乎手,論耍手則以手領身。
白話譯文:太極拳這種技藝,雖然在人的生活中只占一小部分,但也可以在小的地方表現出一個人固有的品德。所以上場練習的時候,要認真對待。首先自己的身體必須要端正,身體端正了。練拳行功就比較容易達到要求,起碼在大的方面沒有東倒西歪的現象。何況太極拳的運動都是心意指揮手領肘動。肘又領起身行。使肢體連貫。更要身端體正才能做到有主有從,賓主分明,也就是說手雖然領導身行,而身體仍然還要保守自己中正的本來位置。從體用的要求上說,是身要帶領手動,而從外形的表現是以手引領身體運行。
原文:身雖有時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執泥。能循規蹈矩,不妄生枝節,自然合拍。合拍則庶乎近矣!
白話譯文:不過身體有時間也有不正歪斜的時候,那也是依據運動要求而產生的變化,而且歪斜中間也不應該失去固有的中正。屬一時的權宜,不必要執著也就是不要一定守端正的規矩,而不能通融機變。總的來說,身體要保守端正的規矩,不胡亂的傍生枝節,自然在動靜間可以相合于規矩要求。合乎要求可以說已快接近大道法理了。
心
原文:天地間人為萬物之靈,而心又為五官百骸之靈。故心為一身之主,心一動而五官百骸皆聽命焉。
白話譯文:在天地萬物之間,人是最具有靈性的。人心又是人身體中最有靈性的器官,所以說心是人身體的主人。心動則身體各處無論五官或四肢百骸都會來聽從命令。
原文:官骸不循規矩者,非官骸之過,實心之過也。孟子曰: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惟心之謂。
白話譯文:因為這個道理,身體各處如果有不合乎規矩要求的運動,就不是身體官骸的過失,而是心的過錯--因為心領導指引沒有正確。孟子曾說過:出門回家都不守時,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就是說的放逸的心,也指的是心的特性。
原文:又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可見人之有心但視其操與不操耳。能操則心神內斂,故足重手恭頭直目肅凡一切行動,無不皆在個中;不操則心外馳故視不見聽不聞,食亦不知其味。凡一切行為無不皆在個處。
白話譯文:如果一人雖然聽信自己的心,認為會有鴻鵠快要過來,這只能說明人的有心,要有所運動還要看此心行動與否。如果能行動,那么就會使心的神意收斂在體內,自然會表現出:腳步的移動穩重,手的運動也因為合乎規矩而呈現恭正,頭部也莊重正直,目不斜視,所有一切身體的運動,都在那個心的意境之中。若不能有行動,那么此心就放逸在外,看見也如同沒有看見,聽到也沒有聽到,吃東西也不知道味道。所有一切舉止都在那個心的意境之外。
原文:況打拳一道,由來口授居多,著述甚少。蓋由義理則經史備載,子集流傳, 不必再贅;但打拳之勢,人皆不知,皆由太極而發其外面之形跡與里面之精義。
白話譯文:練習太極拳向來是言傳 口授的占多,寫成文字描述的極少。這是因為拳學義理都早已記載在歷代的文獻著作中,不需要再多余的描述。但是練拳行功的姿勢。世上都不知道其實都是由太極陰陽蘊育生發出肢體的形跡運動及內在的心意精神之變化。
原文:往往視為拳勢是拳勢。理路是理路,是不能合到一處。是皆不知由理而發之于勢。故也不知運勢者:氣也。而所以運勢者,理也。其開合擒縱,無可加損,無可移易。動合自然。是皆天理之應然而然也。
白話譯文:世人往往認為練拳時的姿勢就是姿勢,拳理是拳理,是不能合到一塊的。這是不知道拳理能夠決定姿勢的道理--也就是說拳理就是那個心,所以也不知道姿勢所以能夠運行,全是因為氣的生發。而之所以能夠以氣的生發來運動姿勢,又全在于理。理運氣生勢成后,任何一動或一靜,都不可以添加或去掉,也不能錯位變動,這是因為所有的動勢都能合乎自然變化的規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原文:茍細揣摩,如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則由淺入深不躐等而進,不中道而止。以我之智力,窮道之旨歸,壹志凝神,精進不已,層累曲折,胥致其極。雖高遠之境,莫非眼前。中庸之境,是在操心。
白話譯文:如果能夠仔細思考,繼續深究苦行,譬如行到了自然能夠得到。站得高了自然覺得與卑下的區別道理一樣,漸漸由淺淺的外境進入深切的內意,依次第順序進學,不頓止在行進的道路上。運我自身的智慧,窮究大道本體。發心誓志,一意修行。所有道路中的艱難困苦,曲折險阻,都能一一經過。到那時,無論再高遠的功夫境界,自然俱在眼前。〈中庸〉所教的境界,就是操持本心。使身心的形神合一,運動歸于自然,則是太極拳“道”的理念。
意
原文: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謂之意,其一念之發,如作文寫字下筆帶意之意。意于何見,于手見之。此言意之發于外也。意發于心,傳于手,極有意致,極有神情。
白話譯文:意是人心的意思,心中有所感發出來就是意。當有一念生發時,好比作文章寫字時舉筆落在紙上帶有文意或字意的意思,意思想在哪里,就在手上見到哪個意思。這是說的意的生發顯于外。意雖然發于心,但傳顯于手,極有意趣而導致極有神情。
原文:心之所發者正則手之所形者亦正。心之所發者偏則手之所形者亦偏。
白話譯文:心中發出的意是正的,則手上能表現的形狀也會正,心中發出的意偏,那手中表現的形自然也偏。
原文:如人平心靜氣則手法身法自然端正。如人或急切慌張,或怠慢舒緩,則手之所形莫不側倚。必也躁釋矜平,而后官骸所形自然中規中矩,實理貫注于其間,自無冗雜間架。
白話譯文:如果人能平心靜氣生發意思,則無論身法,手法都能夠自然端正。如果此刻匆忙慌張,或是漫不經心,那么這時手上能表現的外形都不會有中正不偏的。所以必須要使浮躁火氣寬釋,驕矜傲氣平復,才能使五官百骸所表現的形式自然合于規矩。其實的理義貫注形體中間,就不會出現繁雜的形架。
原文:即有時身法偏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纏綿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白話譯文:即使偶爾也有偏斜的身法出現,此屬于中正后的意境要求,以形偏來求得神意的中正--這是其中的真理本意。真理存在于本體則運動意趣溫柔纏綿,其情盎然。不同于用力行功的具強硬特點的拳派。
原文:此其意一則由理而發一則由氣而煉。若硬手純是煉氣,氣煉成亦能打死人。但較之于理究竟低耳。故吾之意可知,彼之意可想。學者所當留心體會以審其意之所發。
白話譯文:行功真意,一路遵循太極陰陽變化的法理而發明運動,一路專蓄煉一口剛猛神氣與手足的強度相合即煉氣功夫,煉成了也能打死人,但是相比較,于遵循大道理法所得到的,還是低了級別。意的生發既然導致結果不同,而且自己的意可知道,身外的意及意境也可以想象,所以說學拳的人應當刻刻留心體會,以便能感應意的生發及其意思的偏正對錯。
志
原文:心之所志之謂之志。凡人貴立志,不立志則一事辦不成,終身居人下矣!
白話譯文:心的向往原欲決定稱為志。凡人都應樹立志向,不然生活就沒有目標,做事沒有長性又不固定,最終會一件事也辦不成,一生只能屈居他人之下。
原文:如能立志則所有條理自始至終,層層折折,悉究底蘊,不敢懈惰。由勉然以造于渾然,所謂有志者事競成!不然者敗矣。人顧可不立志哉!
白話譯文:如果能夠立下志向,就能對志向有關的一切,分清條理,自始至終不管中間道路有多少曲折,也會毫不懈怠,勤于求索,從最初做事人為的勉強運動到功成時渾然一體的自然運轉。雖然其間歷盡艱辛,正說明了只有立志、有志則事情畢竟成功!不這樣做的人只有失敗。因此,凡是人豈可以不立志向嗎?
恒
原文:天地之道一恒而已,惟其恒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何況一藝?
白話譯文:天地的運行可以一個恒字概括。因為這永恒的運行,所以太陽和月亮能久遠的照耀天地之間,四季萬物的變化也能久遠相成。上古的圣人長久以來遵循自然運動的永恒規律,周而復始化生萬事萬物成就于天下,何況拳學不過是一種技藝自也應該持之以恒。
原文:茍獨殷殷勤勤,始終無懈。《書》曰:學貴有恒。孔子曰:人而無恒,不可以做巫醫。可見人之用功惟恒最貴。
白話譯文:假如能夠殷勤用功,貫徹始終毫不松懈意志,決不至于無功而返。如禾苗長而不壯徒勞筋骨。作為五經之首的《尚書》記有“學(習)貴有恒(心、行)”的教言。先師孔子也曾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恒心,不能做治病的巫師。古時巫醫極容易學,尚需具有恒心。可見凡人要用功夫能夠有恒的可貴。
原文:志為功之始基,恒為功之究竟。能恒則成,不恒則敗。志恒二字乃做事之要決,學者不可不知,尤當猛醒。
白話譯文:立志是功夫的基礎,有恒是成功的關鍵。能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否則即失敗。所以說志恒是做任何事情的要訣。不能不知道,要警覺啊。尤其是學太極拳的人。
原文:嘗見人之用功:或作或輟不植將落,反怨師不教人。抑何不返躬自問其功何如哉!
白話譯文:常見有學拳的人,今天煉習明天休息,功夫不成反過來怨老師不教密訣。其實,為什么不回頭問問自己:都下了什么功夫呢?
著
原文:自古圣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但文事有成書,經史子集無所不備。至于武備則略而不言。自黃帝堯舜以至唐宋元明,總戎機者,雖各著有兵書,然不過步法止齊耳。至打拳皆未之及。
白話譯文:古時候的圣人行事必然是文武并重,但是流傳到現在的所有資料都是有關于文事的,關于武備的都是省略不說。自黃帝等先王治世直至到唐宋元明各代,一些指揮軍隊征戰的將帥們,雖然也各自寫有關于兵法的書,但那不過只能使大家的步法整齊而已,于拳法的練習都沒有提到。
原文:拳之一藝不知始自何時俱未見有成書。歷唐宋元明大清即間有書亦不過畫圖已耳。皆未詳言其理以示階級可升。且嘗習此藝者經經失之于硬。
白話譯文:拳術這種技藝,不知道最早從那個朝代開始有的,都沒有見到相關的成書。唐宋元明到現在(清)即便有相關的書,也只不過盡是圖畫而已。也都不講述拳理,好讓人能明白可以沿著臺階。漸次上進。況且每見世上有練習拳術的,往往都是追求氣力的強勁,所失之處就在于強硬。
原文:蓋由尚氣血不尚義理。義理不明勢不至留于放僻邪侈而止。
白話譯文:這是練拳術注重氣血而不明白拳法理義的緣故。不明白拳學理義而持勢逞剛猛的練習容易使人落入偏邪執見當中,無益人身心。
原文:我陳氏自山西遷溫帶有此藝。雖傳有譜,亦第圖畫,義理亦未之及。
白話譯文:我們陳氏一家自從山西遷移來溫縣,就帶有拳學技法,雖然也有祖上傳下的老拳譜,但也都是圖譜,拳學理義也沒有載記。
原文:愚無學識,功夫極淺,不敢妄議注譜。但為引蒙不得不聊舉大意以示學者下手功夫。
白話譯文:我(作者)素來沒有學識,拳術功夫又淺,原來也不敢在祖傳的拳術圖譜上加注義理,但為了引導學拳的人都能從一開始就遵循正確法理練習,所以不得不簡單的舉明拳術本意,讓初學者能夠正確的入手學練。
原文:每一著必思手從何處起,何處過,至何處止。外面是何形象,里邊是何勁氣,要從心坎中細細過去。
白話譯文:每一勢的運動必須要思想:手從哪里開始起來,經過哪個地方,到哪里停止。外形應該是什么,內在的勁意氣勢應該是怎樣的?這些意思都要在心坎上仔細的想過。
原文:此著之下與下著之上,夾縫中如何承上,如何起下。
白話譯文:這一勢與下一勢中間,仍然要留意,怎樣才能承接前勢形勢而起發后勢的意思。
原文:必使血脈貫通,不至上下兩著,看成兩橛。
白話譯文:必須要讓身上的血氣通暢,才不至于上下兩勢在運動中不能連通,甚至于別人把我身體也看成兩截。
原文:始而一著自成一著,繼而一氣貫通,于千百著如一著矣!
白話譯文:開始時當然也是一勢就是一勢運動,等到行功漸久,能夠一氣貫通時,千百勢的運動也好象一勢的運動一樣。
原文:如懶插衣:右手從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從下斜行而上,先繞一小圈,中間手從神庭前過去,徐徐落下。胳膊只許展九分,手與肩平停止。手背似朝上,微向前合。
白話譯文:比如懶插衣勢:右手從左肩胸前開始使手背向上,手指自下,而向上斜行運動,還要先在左面前繞一個小圈,然后經過面前向右側過去后,慢慢松落。右臂只能向右開展九分,手指與肩頭同高時停住。右手背看上去,似乎是向上的樣子。手又有向前合的意思。
原文:其手自始至終,行走大勢為弓彎之意。上面如此運行,底下右足亦此意與手一齊運行。手行到地頭然后足趾亦放得穩當。
白話譯文:手的運動軌跡:大勢是如弓彎的形狀的意思。(意思為主,形象的曲直取決于意思的圓滿與否)。手在上邊這樣運行,下邊右腳的意思也和它一樣,還要一齊運是所謂手腳齊進,或手腳相隨的意思。手的運行到位腳趾自然也會放的很穩。
原文:手中內勁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青靈穴,沖少海經靈道渡列缺至中沖、少沖、少商諸穴止。足是先落仆參過涌泉,至大敦隱白諸穴之上,且其內勁必由于骨之中,以充于肌膚之上,運至五指上而后止。
白話譯文:手中內在的勁勢意思從心中開始,向右過乳后經由中府(手太陰肺經及足太陰脾經所屬)青靈,少海、靈道(手少陰心經所屬)(少海同屬手太陽小腸)諸穴再分達于列缺(手太陰肺經)。中指的中沖穴(手厥陰包絡經屬--端)小指的少沖穴(手少陰心經一端)大指內側少商穴(手太陽肺經的一端)。足下是勁意先落到踝骨下的仆參穴(足太陽膀胱經屬)。經過涌泉穴(足少陰腎經屬)到足大趾的隱白穴(足太陰脾經屬)大敦穴(足厥陰肝經屬)。勁意在體內運行,必須深入著意在骨頭中間,再漸漸行于肌肉皮膚之間,停在五指(手、足)上。
原文:頂勁提起,腰勁捺下,長強以下翻起來,襠勁落下,右手與左手合住,膝與襠與胸與小腹諸處無不合住。
白話譯文:頂上的意思要領起(虛靈頂勁),腰中的意思要松下(氣沉丹田)。長強穴(督脈屬即人尾骨)下面的意思要向上翻轉,襠的意思向下落到地下,左右手意思不但雙手相合,還要與同側腳合,及交叉相合,虛靈的意思與襠胸及小腹部其實就是全身前后左右內外要一齊合住。
原文:合也者:神氣積聚而不使之散漫,非徒以空架閑著茍且了事。惟恭敬將事,則神氣處處皆到,方不蹈空。下著單鞭大概與此著同。
白話譯文:相合的功效在于可使神氣積聚在體內(是神宜內斂的要求),而不使之散漫在外形肢體上,并不是只在意這個架子的形狀而已。只有心懷恭敬,認真做事,神氣才能處處行到,功夫才不致于空煉。下一勢的單鞭(拳勢名)運行的意思大致上和這一勢運行的意思是相同的。
原文:大凡手動為陽,手靜為陰,背則為陽,胸則為陰,亦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某手當令,某手為陽,某手不當令,某手為陰。
白話譯文:大體在運動中,身體手腳有動就是陽,不動就是陰;背后自然為陽,因為常見陽光的原因,胸前為陰,也是因為少見陽光的原因。也有陰中含有陽的,及陽中帶有陰的,比如那只手在運動中為主,就是陽,那只手不為主就是陰。
原文:亦有一著也、先陽而后陰,一手也、外陰而內陽。一陰一陽必要以中鋒勁運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氣所謂浩然之氣也。
白話譯文:也有在一勢中,先有陽動再有陰動,還有在一只手上同時表現出在里邊的陽及在外邊的陰。一陰一陽的運動及變化必須是以人體內的中氣主宰而成。心中的意思不使有偏有倚靠,培養久了就會自然在中,也就是常說的能夠貫通上下的浩然之氣。
原文:理宰乎中而氣行于外是也。濁氣下降合住襠勁,下盤穩當,上盤亦靈動。千言萬語,難形其妙,當場一演,人人可見可曉;落于紙筆,皆成糟粕,形于手足,亦成跡象。而更非跡象,無以顯精神,猶之非糟粕無以寫義理,是在善學者。孟子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其斯之謂?
白話譯文:陰陽生發道理在我心中,而能使形體的意思在運動中表達出來。還要在使體內濁氣能夠下降,襠的意思合住則腰胯間虛虛靈靈,不但下肢穩健,上體也靈活。總之:說盡千言萬語,也難以描述其中的玄妙。但如果當面演習則人人都能見到及明白這中間的真理正意。其實能寫出來的,都是成為沒有用的東西,手足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外在的形體。不過若沒有這形體的運動則無法顯示內在的精神,這和以沒有用的文字來闡明拳法理義的意思是相同的,怎樣區別對待一件事或物的兩個方面的表現及功用,并從中吸取營養,取決于善于學習的人。孟子說:能教給人做事的規矩,教不會人作事的技巧水平。這和教學拳道的意思一樣啊。
理
原文:理者:天地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順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當然,合乎人心之同。
白話譯文:理是天地運行的節律,有知識的,人行事的律儀準則。順依本性的自然處,做這件事的當然的做法,還需和人心中的意思相同相合。這是自然大道理所謂理所的當然的意思。
原文:然而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開一合絕無勉然,一動一靜恰合天然,此即吾道之粹然。
白話譯文:能夠研究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生發養育等等和拳術運動相貫通,使身體和心意的運行比如一開一合純屬自然而然,一動一靜的表現也恰到好處,好象天生就是這樣,這就是太極拳道大道的精粹。
氣
原文:何謂氣?即天行健一個行字。天體至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氣也。不滯不息不乘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加以直養無害功夫,即是乾坤之正氣,亦即孟子所謂浩然之氣。
白話譯文:天體因不停的運行而給人至為強健的感覺,能夠使天體運行的就是氣。行在身體中間不停滯無聲息,不留連某處,不離開體外,不偏向那一側,不倚靠哪一點的就是中氣。中氣培養(以順直為宜)到能夠充斥天地之間(貫通我身體上下)即是乾坤正氣,也就孟子說的浩然之氣--人的健身技擊功用都是因為這個浩氣的存在才具備的。
原文:一拂、氣之自然,參以橫氣則生硬橫中,勢難圓轉自如,一遇靈敏手段,自覺束手無策。欲進不能,欲退不敢,但聽他人發落而已,純何如也。所以不敢徒恃血氣而并參之以橫氣。
白話譯文:隨便一揮手雖然也是氣的自然運動,但一用力就加入了橫行之氣導致體內中氣橫隔胸腹中間,心中意思不能暢現于肢體、形勢難以自如的轉動。若遇見身手靈敏的對手,必然會有束手縛腳的無所適從的感覺。想進也不能,要退又不敢,只有任人發落,遲鈍級了。因此在練拳行功中千萬不要逞恃血氣的充足而橫行逆運。
附:中氣辨
原文:中氣者中是中氣是氣,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以理言,氣是天以陰陽五行之氣化生萬物。有形即有是氣,是人所秉受于天本來之元氣也。
白話譯文:中氣中間:中是中,氣是氣。中是行事沒有偏倚,也沒有行過以及行不到地的意思而講出的道理。氣是天地以陰陽五行的氣機變化生育萬物的意形。生有那種形體就有哪一種氣。人的中氣是來源于天賦是生而即有的元氣。
原文: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氣與理兩相需者也。
白話譯文:在運動中,氣和理是不離的;氣的運行離不開理的導引,同樣的道理;理則離不開氣的運使,因此,氣和理是互相需要對方的。
原文:理有其偏,氣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參焉,氣之偏橫以行焉,惟兩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氣。
白話譯文:但是理也有不正確的,氣也有走偏的。理偏則私意私心就摻加進來了,氣偏則橫氣流行,導致身意不能相合成為內外如一。只有理氣都持正守中,形合為一體,上下通暢,運行不滯的,才可被稱為中氣。
原文:竊謂不可以言語形容者,中氣耳。中氣即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即《易》所謂保合太和之元氣也。氣不離于理,言氣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運氣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
白話譯文:我個人的淺見認為中氣是無法用語言形容明白的。(中氣就是孟子說的浩然之氣,也即是《易》經中說的太和元氣》。因為氣理不相離分,所以說氣而理自然在于其中。同樣的道理,練習太極拳就是以運通氣脈為主,然而運動之中自然有理的導引存在。
原文: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氣之附麗于形者,大略言之 。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率在心。心氣一發能先聽命者:腎中之志。心機一動,志則順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往焉。且各有各體之精,而隨各體所往之地而止也。此是一齊俱到,有分先后有不分先后,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也。
白話譯文:理能得到中間的位置,更不容易說清楚,只能拿氣的附于形體之表現,大致說一點:氣在人體內充滿周身,但受心的統率。心中的意思一動,最先聽命運動的是腎中的意思即志。心中的意思微一發動,志就會隨心所向,其余肢體也都會隨其去處而同行的。而且就象志是腎中的精,肢體各種都各自有自己的精意,都隨肢體從心所向去的地方后停下,這是心意形體一起齊到的做法。當然也有分先后到的,也有不分先后到的,正如古話說的:小的德行不斷,自然會促成大德的廣行流布,雖然行路眾多,各行其道,但都屬于正道善德,即便是并行也不會有礙大道的正理。
原文:如單鞭一勢起初心欲先合兩手,即用倒轉精合往。左足即收到右足邊,而與右足合往。心欲展開,左手即用順轉精,右手即用倒轉精;兩大腿用精:左則順右則倒。頂精即領,胸即含住,腰精即下。襠開足之后,有心無心之間,說合上下一齊合往。且官體之精,各隨各經絡運行,無纖細之或差。
白話譯文:比如單鞭一勢,開始起時心中的意思想要雙手相合,即用倒轉的意思合往,左腳收到右腳邊意思與右腳相合;心意想要開展則左手的精意順轉,右手倒轉;兩大腿處的精意也是左順右倒的運行轉動。頭頂的精意要向上領起,胸的精意要虛虛含往,腰上的精意,則向下行。等到襠部開的圓虛后,全體上下在或有心或無心中間,要合則一齊合住精神。還要使身體各處的精意,隨其原屬的脈絡運行,要絲毫沒有差錯。
原文:心即大體,官骸即小體。德即大體小體中當然之理也。心機一動,百骸聽命,非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乎?此所謂中氣流行一氣貫通者,如此。
白話譯文:心好比是大體,五官百骸各種好比是小體,德好比是大體小體所共遵行的本理;所以說大體一動小體無不隨之。也和前邊說的小德不斷自然大德流布的道理本意是一樣的。這就是中氣流行的運動能達上下一氣貫通的意思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