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東烏龍中的單叢茶,產于潮州市鳳凰鎮的鳳凰山。所以現如今的包裝,“單叢”前面一般冠以“鳳凰”二字。
可是也有一些單叢,前面不寫“鳳凰”而寫“烏崠”。有愛茶人在北京電臺的節目中問我:到底鳳凰單叢與烏崠單叢,誰更正宗一些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您先得搞清楚鳳凰山的地理情況。
我雖是外人,但上山的次數多了,對于單叢茶的產區還有些了解。
鳳凰山,也稱翔鳳山。古時堪輿家把鳳凰山綿延起伏跌宕山峰,看似一只展翅騰飛的鳳鳥。
主峰是鳳頭,定名為鳳鳥髻山。腹地三座山峰形似飛翔之鳳,稱為飛鳳嶺。東北三座山坡斜勢緩慢形似鳳尾,稱為鳳美嶺。
唐代《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
鳳凰山,在海陽縣(即今潮安區)北一百四十里。
由此可見,鳳凰山自唐代立名沿用至今。
鳳凰山,峰巒重疊,高聳入云,有“潮汕屋脊”之稱。那并非一座山,而是一片連綿不斷的山脈。
清末愛國將領丘逢甲,曾在詩作《鳳凰道中》形象地寫道:“磴道千回轉,連峰接鳳凰”。
鳳凰山這一山脈,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0多座,僅鳳凰鎮周邊的界山就有21座。
西北部的鳳鳥髻山,峰高海拔1498米;烏崠山的峰高1391米;東北部的筆架山,峰高1134.7米;東部的大質山,峰高1143.9米;西部的萬峰山,海拔1316米;這些高峰的山腰以至山下,都是單叢茶的主要產區。
鳳凰山脈上產的單叢,自然就可以叫鳳凰單叢。所以烏崠單叢,也是鳳凰單叢中的一種。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不寫“鳳凰”而專寫“烏崠”呢?一開始,我也有同樣的疑惑。直到真正上了烏崠村,我才豁然開朗。
那里是真正的高山產區,終年水霧繚繞。開車上山,能見度常常不足五米。
正如茶圣陸羽的皇甫冉在詩中所寫,“度澗穿云采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
相較鳳凰其他山峰,烏崠植被率更高,土壤也富含有機質。所以烏崠出產茶葉香悅高長,滋味醇爽,極具獨特“山韻”、“叢韻”。
烏崠二字,也就成為高山好茶的代名詞。所以在廣東茶葉市場上,有一些商家更愛打出“烏崠”的招牌,以示其單叢的正宗。
烏崠之所以出名,可能也因為那里出產最昂貴的單叢——宋種。望文生義,所謂宋種即是宋代遺存的品種。
當地故老相傳,南宋末代小皇帝趙昺被元兵追逐,南逃至鳳凰山,口渴思茶,哭鬧不休。
這時突然有一只鳳凰鳥駕著彩云,口銜樹枝賜茶。眾人趕快將茶烹煮,獻給皇帝飲用。
趙昺飲后滿口生津,大加贊賞廣為流傳。因是鳳凰鳥嘴叼來的茶葉,遂稱鳥嘴茶,亦稱宋茶。
小皇帝趙昺,后來由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殉國。他執政時間太短,談不上造福社稷黎民。倒是留下了一個嘗茶的故事,算是造福了鳳凰當地的百姓。
小皇帝趙昺
講完了傳說,咱們再聊聊聊現實情況。
烏崠山上的宋種母樹,共有三株,即:宋種黃枝香、大庵宋種以及宋種芝蘭香。
但實際上,這幾株茶樹雖老,恐怕也都追溯不到宋代。
例如大庵宋種,他生長在海拔950米鳳西大庵村太平寺后的茶園里。該樹自清朝初年,一直到解放初期,一直為鳳凰山太平寺的固定資產。
所作出的香茗,也就是該寺方丈專用之茶。按照鳳凰山茶農口口相傳,此樹大致有500年樹齡。
若是從公元1660年,該樹為太平寺方丈專用茶開始進行保守估算,大庵宋種的樹齡大致在400年左右。
當然,雖然不是宋代茶樹,四五百年的老茶樹也十分難得了。所以大庵宋種的價格,這幾年一直穩定在每公斤六至八萬元。
1952年土地改革時期,這株大庵宋種分配給貧農黃勇管理。1958—1979年,為大庵生產隊集體所有。1980年歸還原農戶黃勇之子黃良慶管理,現由黃良慶之子黃寶國負責。
祖孫三代人,精心養護傳承名叢,使該古樹氣勢雄偉,樹勢高大,高產、穩產,人們又稱他為“大叢茶”。
大庵宋種
我有幸在黃家,喝過這款大庵宋種。該茶條索緊卷壯直,色澤黑褐油潤。香氣高銳,屬于典型的黃枝香型。
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山韻味濃且持久。回甘力強,耐沖泡。葉底軟亮如絲綢,讓人愛不釋手。
比起大庵宋種,宋種黃枝香的名氣更大。該樹生長在烏崠管區李仔坪村東北,幾塊巨大的泰石鼓下的茶園里。
山坡海拔高度約1150米,坐西南而朝東北。據說是南宋末年村民李氏幾經選育,一直流傳至今。
因種奇、香異、樹老,所以歷史上的名字也特別多。最初因葉形宛如團樹之葉,故稱“團樹葉”。
后經李氏精心培育,葉形比同類諸茶之葉稍橢圓而闊大,又稱“大葉香”。
1946年鳳凰有一僑商在越南開茶行出售這款單叢茶,以生長環境之稀有及香型特點,取名“巖上珍”。
1956年經烏崠村生產合作社精工炒制后,仔細品嘗,悟出梔子花香,更名為“黃梔香”。
1958年鳳凰公社制茶四大能手,帶該茶往福建武夷山交流,用名“宋種單叢茶”。
1959年大躍進時期,為李仔坪村民兵連高產試驗茶稱為“豐產茶”。1969年春,因“文革”之風,改稱“東方紅”。
1980年農村生產體制改革時,此茶樹落實到村民文振南管理,遂恢復為“宋種單叢茶”,也稱“宋茶”。1990年,其樹齡高、產量高,經濟效益高而為世人美稱“老茶王”。
但是宋種黃枝香的命運,卻遠沒有大庵宋種好。第一次災禍,發生在1987年。
老樹遭到一個精神病人的砍伐,產量驟減。第二次打擊,發生在1996年底。
管理戶在茶園里增植了白葉單叢茶樹32株,造成水、肥、陽光的分流分散,影響該古樹肥培生長。
又因為宋種黃枝香名聲在外,引來了不計其數的獵奇者。茶樹周邊土壤遭游客參觀踐踏,造成土壤板結。更有膽大者,竟然上樹攀采枝葉。
幾經折騰,宋種黃枝香可謂奄奄一息。
別看宋種黃枝香健康指數不斷下降,可賣價卻是與日俱增。那老茶樹上長得不是樹葉,簡直就是人民幣。
甭管春茶、夏茶、秋茶還是冬茶,只要薅下來都能賣大價錢。在利益的驅使下,宋種黃枝香遭到過度采摘,也就愈加衰弱了。
2010年3月9日遭霜凍后,該古茶樹逐年枯萎,2016年9月不幸枯死。2017年我上山時,看到逝去的老樹仍沒有移除,反而做了包裹處理。
問其原因,說是希望還能枯木逢春。當然,宋種黃枝香最終還是沒能活過來。
有人說,宋種黃枝香已成為一段傳說。
我認為,宋種黃枝香只能算一場教訓。
幸好,1962年烏崠村就將宋種黃枝香的品種進行扦插育苗,使這個株系有所發展。
1990年以后,也有茶農取穗嫁接于其他品種或其他株系,產生新的后代。
現如今宋種黃枝香的后代,大部分都直接以“宋種”或“宋茶”的名目上市。也有些稱為“東方紅”,實際上是一回事。
當然,宋種名氣太大,掛羊頭賣狗肉者也不少。我就見過一位馬連道的商家,將同一批單叢份分成兩份,一半貼鴨屎香標簽,另一半貼宋種標簽。
后來一打聽,敢情這批茶既不是鴨屎香也不是宋種,而是大烏葉。不得不感嘆,“高手”在民間。
您問我是哪一家?
打死我也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