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這幾篇文章,梳理自己的思路,把投資體系骨架先搭起來。但僅有骨架還不夠,還需要有血肉的填充。我希望自己的體系不是一個固化僵化的體系,而應該是一個生命體,即能夠不斷新陳代謝,不斷生長和自我修正。要建立起一個有生命的投資體系,我需要持續學習投資知識,研究和積累投資標的,細化和調整投資中的具體操作細節等。
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投資應有平和開闊的胸懷。
資本市場瞬息萬變,沒有良好的心態、時而瘋狂,時而絕望,那么情緒成本就太高了,即使運氣好掙了點錢也沒有多大意義。如果將自己的胸懷打開,從更長的周期、更廣的范圍去看等市場,用自己長期投資、終生投資的維度去考量自己的投資,就不會糾結于一城一池之得失,迷失于一時一地之成敗,從而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因情緒而導致的昏招操作。
另一方面,市場上有不同的投資流派,價投派、趨勢派、量化投資等等,趨勢投資者通常認為價值投資者呆;價值投資者又會看不起趨勢投資者和技術分析派,認為自己才是投資正道……其實在我看來,很多都是加給自己的概念,更多時候會形成對自己的桎棝,古人云“水無常形、兵無常法”,西諺又云“條條大路通羅馬”,投資領域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是,不能通過個別和短期的投資收益來評價和對比投資方法的好壞,但是不抱偏見、從邏輯出發,采用以長期、廣泛的實證數據為前提的歸納法來檢驗,同樣會發現:有不同的投資正道。也許某種方法適合于某人,但并不能因此認為別的方法都是錯的。不要輕易否定一種投資方法,因為這代表你關閉了一扇可能通往成功的門,盡管在你想清楚這種方法的原理之前,你不應該草率地去使用它。
投資還應克服路徑依賴。每個人都會從自己成功的經驗中獲取信心,例如投資銀行股成功的人認為銀行股是好標的,可信賴;投資消費股成功的人會認為中國市場消費潛力巨大,是投資的金礦;而前幾年投資創業板的人則認為新經濟活力十足,成長秒殺一切,可是看看08年的招行、茅臺,再看看這幾年的創業板,就會發現,沒有哪種股票一直會漲,也沒有哪種投資路徑足以永遠信賴,故一定要將思路打開,從更高處看下來,個人的投資經驗只是萬千只螞蟻中一只而已。
二、辯證法是個好工具
我相信在投資中,辯證法是個很好用的大工具,辯證法的思維方式,看待事物,不是片面地,而是全面立體地,不是籠統地,而是一分為二地;不是靜態地,而是發展變化地。舉例來說,在分析某個企業時,我們要看它的財務、經營、行業、估值等各個方面,我們既要看這個企業的優勢,也要看它的缺陷,我們即要看它的靜態財務指標,又要看它的歷史業績變化和未來趨向。
辯證法是一個基本思維方法,用好它,對于我們平衡好保守與進取、成長與低估、分散與集中、廣度與深度等投資中的重大問題都有很大作用。
三、能力圈、安全邊際與護城河
這是投資大師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三個詞。
護城河是指企業的財富城堡被又寬又深的護城河環繞,競爭對手很難攻入,護城河可能是品牌、壟斷地位、專利技術、規模經濟、轉換成本、對消費都的心智占有等。
安全邊際是指投資一只股票時,應在其合理價值之下打折的位置,它代表了一種容錯性、一種保守的態度。
能力圈是指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投資,是對自我的理性認知,以及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懂、不會。
這三者構成了價值投資的基本點:即基本面優秀、估值低、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如果非要將三者作出排序,我給的順序是:
首先是能力圈、其次是安全邊際,再次是護城河。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自我認知是駕馭外部世界的前提,打個比方,你完全不懂醫藥,卻要去判斷一個醫藥企業的競爭力的估值水平,那么你所分析出來的只不過是“偽護城河”和“偽安全邊際”。但是不們不應“固守窮廬”,而應當不斷努力與擴展能力圈的邊界。
安全邊際之所以放在護城河之前,是因為按合理估值打折后再買,不僅可以給預期盈利留出空間,而且當我們認為的合理估值倍數偏高,或者是企業的護城河并沒有我們預判的那么寬那么深時,我們都給自己留出了余地。
護城河放在最后,并不是它不重要,實際上長期投資一個偉大的企業,往往是最省心卻能獲得高回報的,但是在普遍競爭的經濟世界里,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很難建立和維持;而且我等平庸之人更很難識別真正的護城河,所以要在護城河之前加安全邊際作保護。
四、廣度與深度
對于上市公司的研究,是投資中的日常工作了,對上市公司的研究浮于表面,只看看PE、PB、ROE、財務數據概要是不夠的,還要通過研讀公告、財報、研報和網絡文章等,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狀況、行業格局及趨勢作分析判斷。
但是對企業的研究并非越深越好,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在個別企業上花費太多時間精力,就無暇研究其他行業、企業,可能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和“糾結于具體細節”的弊端。
廣度比深度更重要,投資品類(股票、債券、可轉股、基金、分級基金、權證等)、不同市場、不同行業、不同個股,都應不斷去了解和學習,有了廣度,在投資上也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有利于克服定勢思維和局限于個別投資品種的細節;而且由于不同品類、市場、行業、個股的波動周期不同步,投資視野擴大后,更有利于對機會的把握。
五、優質與低估
詳見本系列文章(二)、(三)、(四)
六、集中與分散
詳見本系列文章(五)
七、知行合一
這是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所有思考、投資體系、投資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投資標的的積累,最終必須轉化為正確有效的投資行為。
但這也是最難的一點,這是我目前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相信也是大部分投資者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些投資道理自己明明知道,可是實際操作時就走了樣,只有不斷地實踐,總結反思,才能將投資體系融入到自己的行為模式中去,而且知行的合一和互動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就寫這么多吧。通過這六篇文章,我把在投資中許多零碎的思考作了一次系統的梳理,自感有所收獲。感謝球友們,如果不是在雪球上寫,有互動和關注,也給自己一些壓力和動力,可能難以堅持將文章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