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攜王姬余臣,姓姬,名余臣;尊號惠侯,攜王,攜惠王,周攜王,周攜惠王。中華遠古諸侯爭霸時代東周王朝的第二任王。他原本是與周平王同時并存的東周首任王,他稱王時起碼要比周平王早半年。只是因他在位時間短,又不為后世歷代正統王朝所承認,我們在此只能讓他屈居第二位。有學者研究認為,周平王是利用諸侯謀殺了周攜王之后才稱王的,史官是在他的授意下把周攜王執政的二十一年算在了他的頭上,目的是要把周攜王執政這段歷史從史書上抹掉。這是歷代統治者慣用的伎倆。
事實上,廢太子姬宜臼(周平王)當時名聲很壞,他與外祖父申侯勾結諸侯謀反,還私通外國引來西戎人攻破西周王都,屠殺王室君臣和宗周百姓,使西周亡國。他反叛國家為不忠,使人殺死父親為不孝,引外邦屠殺本國百姓為不仁,殺害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為不義。如此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人,西周臣民和各諸侯國百姓對他恨之入骨,怎么可能選他當國君呢!廢太子姬宜臼很想繼承王位,但是各諸侯國都表示反對。據說當時在各諸侯國的抵制下,姬宜臼并沒有稱王,而是在申國寄居了十年。十年后,他以出讓西周領土為籌碼,許諾把大片領土送給秦、晉、鄭、申、衛等諸侯國,借助他們的力量重新坐上王位。所以周平王東遷最少應該在西周亡國十年以后,這一段時間周王朝的天子應該只有周攜王一人,并非二王并立。只是周平王滅了周攜王以后,不僅殺盡周攜王族人,燒光周攜王都城,而且銷毀了一切有關周攜王執政的文字記載,命史官偽造歷史,把周攜王執政的時間算在了周平王的頭上。周平王自以為這樣做就可以瞞天過海,給后世留下一個好名聲。殊不知,這一段不光彩的歷史還是在民間流傳下來,雖然是只言片語,但是足以證明周幽王死后,繼任的周王朝天子不是廢太子姬宜臼(周平王),而是周幽王的弟弟惠侯姬余臣(周攜王)。
姬余臣的祖父是周厲王姬胡,父親是周宣王姬靜,西周的亡國之君周幽王姬宮湦是他的兄長。姬余臣是周宣王的庶子,為宮中一位身份低下的妃子所生,受母親地位的影響,他從小便不被王族所重視。不過他自幼聰明好學,為人忠厚,深得父親周宣王喜歡,成年以后便把他封在了靠近晉國的惠地(今山西運城市平陸縣一帶),在那里建立城邑,始稱惠侯,所居住的城邑名之為惠邑。
姬余臣很有從政的天賦,他不僅把惠邑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與周邊的諸侯國相處得十分融洽,先后與北虢(今河南三門峽市陜縣東南李家窯一帶)、虞國(今山西平陸縣北)、髤國(髤xiū,今山西平陸縣南)、晉國(今山西翼城東南)等建立了友好關系。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王都鎬京發生了窩里斗,申侯勾結西戎和鄶國,三國同時出兵攻打西周王庭,他聞訊后親自率軍隊渡過黃河前往救援。但為時已晚,他們一行趕到王都時,王都已經被毀,他的兄長周幽王和太子姬伯服(一作伯盤,褒姒所生之子)被犬戎軍隊一路追殺,周幽王及其隨行人員盡被殺死在戲邑(今陜西西安市臨潼區東北戲水西岸)。他十分悲痛,只好帶領軍隊返回自己的封地。
這時候,北虢公姬翰聯合虞國、髤國等國君一起來惠邑拜見姬余臣,說國家不可一日無主,惠侯乃宣王之子,此時應該繼承王位統領天下,以延續周王朝的江山社稷。
姬余臣初時不肯,認為自己雖然是王子,但畢竟為庶出,哪里有資格繼承天子之位。但是北虢公姬翰說:“如今先太子被廢,君王與太子蒙難,王族內除惠侯外無人可繼承天子大位。君侯雖為庶出,畢竟還是先王子嗣,昔先祖孝王亦為庶出,君侯有何不可?此乃上應天命,下和民意,君侯當速做決斷。”姬余臣又提出:“廢太子宜臼尚在,申侯、晉侯等勢力強大,他們定會擁立宜臼為天子,我若為王他們怎肯罷休!”北虢公姬翰道:“君侯所言差矣,申侯與廢太子串聯諸侯謀反,勾引外邦敵寇入侵我大周王朝,致使天子蒙難,王都被毀,先祖的神廟遭到無情的踐踏,黎民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滿目蒼涼,這些都是他們所造成的,他們是我大周王朝的罪人,還有什么資格繼承王位呢!”姬余臣這才同意即王位。
于是北虢公姬翰等大小十幾家諸侯共同擁立姬余臣為新的周王,以惠邑為王都,以辛未年(前770)為周攜王元年。設立百官,建造宮殿,修筑城墻,同時發布文書,詔告天下。天下諸侯紛紛響應,陸續遣使送上重禮祝賀。
姬余臣在惠邑稱王的消息迅速傳到廢都鎬京,申侯大驚,急忙聯絡衛侯、晉文侯、秦襄公、鄭武公等諸侯商議對策。他們認為,姬余臣乃先王庶子,即位稱王純屬僭越,決不可聽之任之。太子宜臼雖然被廢,但那只是昏王無道做出的錯誤決定,理當為太子平反昭雪,撥亂反正,恢復太子的身份,名正言順地繼承天子之位。眾人都表示贊同,于是召開諸侯大會,先表決恢復姬宜臼的太子身份。各地諸侯雖然都不滿于申侯和廢太子,但是礙于申侯及其聯盟勢力強大,不敢堅持正義,恐給自身帶來禍患,只好順從他們的意思行事。就這樣,他們為廢太子平了反,繼而在申邑(今河南南陽市北)擁立廢太子姬宜臼為周王,號周平王。
姬宜臼不承認姬余臣為周王,認為他是庶出,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私自稱王就是僭越。自己是周幽王的嫡長子,曾經被立為太子,自己繼承王位是名正言順,理所當然。
姬余臣也不承認姬宜臼為天子,認為他雖然是先王的嫡長子,也曾經被立為太子;但是他如今已經被廢,貶為庶人,一個被貶為平民的廢太子已經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權力,還有什么資格與他爭奪天下。于是叔侄倆各自為政,互不相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東周王朝首次出現了兩王并立的局面。
姬余臣為人忠厚,與世無爭,這在和平年代應該是個好君王。可惜的是他生于西周末年,天下混亂,烽煙四起,諸侯互相攻殺,弱肉強食。在這樣的亂世,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基礎就很難立足。北虢公姬翰曾多次提醒姬余臣,讓他組建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提防外敵入侵。
在執政的最初幾年,姬余臣對軍隊建設還比較重視,但是他即位后十年內戰火并沒有燒到他的小王朝,周平王也沒有派軍隊討伐他,便逐漸放松了警惕,為了減輕百姓負擔節省開支,他幾次削減軍隊的人數,整個王朝常備軍不足千人。
周攜王元年(辛未,前770),鄭武公在周平王朝中專權,鄭武公娶申侯的小女兒為妻,他既是周平王的叔叔,又是周平王的姨夫。周平王東遷后他入朝輔政,初封為司徒,后又晉升為上卿,掌管朝政。他為了控制周平王強行與他交換太子做人質,鄭武公送他的世子姬寤生到成周,周平王也把太子姬泄父(即姬狐)送到鄭邑。
史學界有部分學者認為周平王即位時只有十歲(或八歲),很不靠譜。如果周平王十歲(或八歲)即位,他的兒子姬狐該當幾歲?能送到鄭國做人質,姬狐最少也該有六七歲,難不成周平王兩三歲就娶妻生子了?某些人把干寶《搜神記》里的虛話當成了史實,人云亦云,互相抄襲,以訛傳訛,根本沒有用自己的腦子好好想一想,沒有認真地研究一番人物的出身背景、血緣關系和社會關系等便妄下結論,實乃誤人誤己。
周攜王二年(壬申,前769),鄭武公捏造罪名出兵滅掉鄶國(今河南新密市東南)。
周攜王三年(癸酉,前768)鄭武公整軍備戰準備出兵滅掉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東虢公十分惶恐,使人送許多金銀珠寶給鄭武公,請求鄭國不要出兵。
周攜王四年(甲戌,前767)燕頃侯病逝于燕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鄉一帶),在位執政虛記二十五年(前791-前767)卒,傳位于兒子燕哀侯。鄭武公以東虢公叛逆為借口,出兵滅掉了東虢國。繼而又向周平王索取了溱、洧(二處均在今鄭州市境內)等地,東周東部的大片土地盡歸鄭國。
周攜王五年(乙亥,前766),秦襄公在率軍討伐西戎時遭到了西戎人的猛烈攻擊,他率眾拼死沖殺,最后戰死在岐山腳下(今陜西寶雞市岐山縣東北)。他死后秦國人擁立他的兒子襲侯爵,是為秦文公。宋戴公于本年病死于宋都商丘(又稱睢陽,今河南商丘市東南),傳位于兒子子司空,號宋武公。
周攜王六年(丙子,前765),燕哀侯亦病死,在位執政虛記三年(前767-前765)卒,傳位于兒子燕鄭侯。
周攜王七年(丁丑,前764),楚侯羋熊儀病死于丹陽(今河南淅川縣丹江口水庫一帶),在位虛記二十八年(前791-前764),他死后兒子羋熊坎即位,號雷敖。
周攜王八年(戊寅,前763),秦文公三年,秦文公率兵東巡狩,意在展示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向中原各諸侯國示威。
周攜王九年(己卯,前762),秦文公到達渭水和汧水匯合處(今陜西寶雞市眉縣附近),因為這里是秦的先祖秦嬴受封之地,秦文公便下令在此建造宮殿,修筑城墻。
周攜王十年(庚辰,前761),秦文公遷居于汧、渭之間。
周攜王十三年(癸未,前758),楚侯羋熊坎病死,在位虛記七年(前764-前758),死后傳位于兒子羋熊旬,號蚡冒。
周攜王十八年(戊子,前753),秦文公首次在秦國設立史官,以記錄國中大事。
周攜王二十一年(辛卯,前750),晉文侯為了討好周平王,向周平王建議說:“天無二日,國無兩王。攜王雖為先王子嗣,沒有得到天下諸侯公認而擅自稱王,實屬叛逆行為,應當予以討伐。”周平王此時早有除掉攜王的意思,晉文侯的建議正中他的下懷,便命他出兵討伐。于是晉文侯親自率領軍隊攻打周攜王的都城。
姬余臣是一位很誠實的人,他以為他和周平王各自為政,彼此毫不相干,根本沒想到周平王會派軍隊來攻打他,朝中從君王大臣到平民百姓都沒有絲毫的戰爭準備,被晉軍的突然襲擊打得暈頭轉向。晉軍很快攻入城中,到處殺人放火,街頭巷尾尸橫遍地,慘不忍睹。晉文侯親自指揮軍隊攻入王宮。姬余臣知道大勢已去,旋即拔劍自刎而死。
晉文侯下令將幸存者驅趕出城,命令士兵將貴重物品搬運回晉國,然后放火焚燒王宮和城中所有的房屋,整個惠邑王城變成了火海。就這樣,周攜王和他的都城幾乎同時被晉文侯所毀滅,其地變成了一片廢墟。
周平王得知晉文侯除掉了周攜王,高興得不得了,立刻揮筆寫下了《文侯之命》,表彰晉文侯的功績。他在冊命的結尾處肉麻地寫道:“族父義和啊!您能夠光耀您的顯祖唐叔,……追好于文王和武王。您很好,在困難的時候保衛了我。像您這樣,我很贊美!”(《尚書·周書·文侯之命》)
周攜王執政的歷史在史書上記載很少,他執政期間都發生了哪些事情,我們已經無法知道。因為歷代王朝都尊從大一統的思想,認為周攜王不是正統,他的稱王是一種僭越行為,根本不承認攜王政權的存在,所以在秦漢以后正統王朝的史冊上,周攜王的歷史完全被抹掉了。幸有《竹書紀年》、《左傳》等先秦史籍記載下了歷史的真象,不過內容過于簡單,周攜王究竟是一位何種類型的君王,在位期間有何建樹很難說得清楚。不過,他能在王位上坐了二十余年,想來絕非庸碌無能之輩,在那硝煙四起戰火紛飛的年代,想偏居一隅維持小王朝的統治那是談何容易。
姬余臣三十歲即位稱王,在位執政虛記二十一年(《今本竹書紀年》),卒于周攜王二十一年(辛卯,前750),死時年齡約五十歲,死后葬地不詳,謚號攜王,史稱周攜王。
博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