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文丁,姓子,名托,號文丁,(《史記·殷本紀》誤作太丁),殷墟甲骨文作“文武丁”。中華遠古王族分封時代商王朝第二十九任王。文丁的祖父是商王朝二十七任王庚丁,父親是商王朝二十八任王武乙。子托約生于商王庚丁六年(戊申,前1153),商王武乙執政時,父親立他為太子,確定了他的王儲身份。
武乙三十五年(戊子,1113),商王武乙去世后,子托即王位,號文丁,以己丑年(前1112)為文丁元年。
子托吸取父王武乙執政時期的教訓,糾正了父親施行的一些過激做法。他首先把國家的主要辦事機構從朝歌遷回到殷邑。其次恢復祭祀祖宗和天神的舊制,恢復卜筮、祝官等神職人員的地位,重新起用被父王罷免的前朝大臣。
商王文丁這些舉措雖然緩和了一些國內貴族之間的政治矛盾,但是商王朝經過武乙幾十年的大肆揮霍,國庫空虛,民力衰竭,饑荒和貧困使許多人流離失所,到處可以見到餓死的饑民,國內的經濟危機已經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饑民為了生存,組織起來聯合暴動,搶劫貴族的糧食和財物。一些諸侯和方國也乘機叛亂,大小戰爭接連不斷。
文丁二年(庚寅,前1111),燕京之戎(古國名,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靜樂縣一帶。燕京是山名,即今山西管涔山)叛亂,出動軍隊上萬人入侵商王朝。商王文丁命周侯姬季歷領兵征討,燕京之戎勢力十分強大,把姬季歷的軍隊打得大敗而歸。
文丁三年(辛卯,前1110)夏天,商王朝發生洪災。《竹書紀年》記載:“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絕。”洹水,今名安陽河,又名洹河,發源于千里太行山脈東麓河南省林縣隆慮山,一路向東流,經河南安陽、內黃,河北臨漳、魏縣,在大名縣附近入衛河向北流去,最后匯入海河,經天津,從塘沽入渤海。古代的洹水位置大致在現在的漳河位置(而古代的漳河經臨漳、成安、魏縣、大名縣區域間穿過,在洹水的北部)。
洹水在一天內竟然有三處決堤,可見當時上游雨量很大。洹水流域的許多莊稼和民房被洪水沖毀,到處是逃難的災民。商王文丁無力救助災民,卻把希望寄托在戰爭上,希望通過戰爭來掠奪別國財物和糧食,借以改變國內因天災造成的危機。于是他任用周公姬季歷為大將,在商王朝統治區內招募青壯年入伍,擴軍備戰,準備出征。
文丁四年(壬辰,前1109),商王文丁命周公姬季歷率軍三千討伐余無之戎(古族名,又稱徐吾氏,在今山西長治市屯留縣西北),這次戰爭打得很順利,不久就擊敗了余無之戎,大獲全勝。戰爭結束后,文丁命姬季歷為牧師,主管養馬。據說當時馬的數量很少,而且價格偏高,無論戰爭還是平時,馬匹的飼養和管理都極為重要。文丁派一位立下卓越戰功的將軍去養馬,足見他對養馬的重視。
文丁七年(乙未,前1106),文丁再次任命周侯姬季歷為大將軍,領兵征討始呼之戎(古族名,在今山西省東南部),滅亡了這個小國,把他們的糧食和財物搶劫一空,并捉獲大批年輕的戎人為奴,押送回王都。商王文丁十分高興,設宴為姬季歷慶功,加封他為九命之伯(商王朝最高的爵位),并賞賜給他一套精美的玉制酒器和十壇上等美酒。
文丁十一年(乙亥,前1102),商王文丁惱恨翳徒之戎,再次命周侯季歷領兵征伐。姬季歷領兵一舉將其擊敗,活捉了三位領兵將軍,將他們押送入都獻給商王文丁。周侯季歷入朝面見商王文丁時,言語不恭,面有驕色。
商王文丁心中不悅,懷疑姬季歷有謀反之心,便下令將他逮捕,囚禁于塞庫(古地名,今址不詳)。姬季歷居功自傲面有驕色固然不對,但是也不至于就把一位功臣逮捕下獄,文丁這樣做未免有點過分。也許文丁囚季歷并非那么簡單,幕后很可能還有更深的原因。
不管怎樣,商王文丁這種卸完磨殺驢子的做法,使周侯姬季歷對他又惱又恨,郁悶成疾,不久便病死于獄中。文丁聞訊頗感意外,只好命人將姬季歷的遺體送回西岐,加封他的兒子姬昌為侯伯,史稱西伯侯姬昌。
據說姬昌即位時,有鸑鷟(yuèzhuó)鳴于岐山。鸑鷟是古書上記載的一種水鳥,傳說它們總是雌雄雙飛,比鴛鴦還要恩愛。如果它們中有一只死去,另外的一只就會悲鳴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直至體力衰竭而死。《說文解字》中許慎把鸑鷟解釋為鳳凰的一種。據說陜西的鳳縣就是由于其境內的鸑鷟山而得名。《國語·周語上》記載說:“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所以后世才流傳有“鳳鳴岐山,文王始興”的說法。
文丁并沒有殺害季歷的意思,只是想把他關幾天打壓一下他的傲氣,沒想到季歷竟然死在了獄中,這讓他十分后悔。因為西周是很有實力的諸侯,是殷商抵御西部和北部戎狄國家的屏障,如今他們的頭領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這里,周人必然與殷人結仇。為此,文丁心下郁悶,抑郁成疾而病倒,醫治無效,到了年底便也離開了人世。
文丁四十一歲即王位,在位執政虛記十二年(《商末周祭祀譜》),卒于文丁十一年(乙亥,前1102),終年五十二歲。遺體葬在商王文丁墓(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商王陵西區)。尊號商王,謚號帝文丁,廟號“文武丁”。
殷墟卜辭中,文丁被列為直系先王祭祀。
更多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