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白茶,向來都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但是請注意,這樣的說法是有局限性的,因為這句話所形容的白茶基本上都是指傳統的散白茶。
走進茶葉市場,當你選擇購買一款白茶的時候,很多銷售人員都會為你推薦白茶餅。而且他還會告訴你,“白茶壓餅是沿襲當年唐宋時期的古法工藝,要知道當年所有的茶都是需要壓餅的哦。怪只怪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興散茶’,讓我們傳統的茶葉壓餅工藝差點失傳,幸好現在在眾多茶葉大家的努力下,恢復了白茶壓餅的傳統工藝。所以您又可以品味到唐宋時期的白茶味道了!”
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白茶壓餅這事真能賴到人家放牛娃朱重八的頭上?有人說,人家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里就記載了白茶,白茶自然是唐宋時期的產物,當然是被朱元璋給“廢了武功”。但是,真相并非如此!
宋徽宗《大觀茶論》載:“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夸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為常品。”可見宋朝的白茶,是茶樹的一個品種或品系,其制法乃為綠茶制法。
那我們現代意義上的白茶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呢?據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記載,清嘉慶初年(1796年),福鼎用菜茶的壯芽為原料,創制銀針白毫。約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在福鼎縣選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該用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的壯芽為原料制作白茶。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喝到的白茶,其制作工藝最遠只能追溯到清朝嘉慶時期。那么何來白茶壓餅有古法傳統之說呢?純屬為了營銷而采取的胡編亂造、混淆視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