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士強 作品展
【高清】以下作品圖片可點擊放大
作品1.《大洼寫生之一》
45×60cm 國畫 2015
作品2.《大洼寫生之二》
45×60cm 國畫 2015
作品3.《大洼寫生之三》
45×60cm 國畫 2015
作品4.《大洼寫生之四》
45×60cm 國畫 2015
作品5.《大洼寫生之五》
45×60cm 國畫 2015
作品6.《大洼寫生之六》
45×60cm 國畫 2015
作品7.《大洼寫生之七》
45×60cm 國畫 2015
作品8.《大洼寫生之八》
45×60cm 國畫 2015
作品9.《大洼寫生之九》
45×60cm 國畫 2015
作品10.《大洼寫生之十》
45×60cm 國畫 2015
作品11.《嶗山寫生之一》
33×33cm 國畫 2015
作品12.《嶗山寫生之二》
33×33cm 國畫 2015
作品13.《嶗山寫生之三》
33×33cm 國畫 2015
作品14.《太行人家寫生之一》
35×46cm 國畫 2011
作品15.《太行人家寫生之二》
35×46cm 國畫 2011
作品16.《太行人家寫生之三》
35×46cm 國畫 2011
作品17.《南坪寫生之一 》
35×46cm 國畫 2011
作品18.《南坪寫生之二》
35×46cm 國畫 2011
作品19.《圪凸店寫生之一》
39×55cm 國畫 2013
作品20.《圪凸店寫生之二》
39×55cm 國畫 2013
作品21.《魏塌寫生之一》
35×46cm 國畫 2010
作品22.《魏塌寫生之二》
35×46cm 國畫 2010
作品23.《査濟寫生之一 》
45×60cm 國畫 2014
作品24.《査濟寫生之二 》
45×60cm 國畫 2014
作品25.《査濟寫生之三 》
45×60cm 國畫 2014
作品26.《査濟寫生之四》
45×60cm 國畫 2014
作品27.《査濟寫生之五》
45×60cm 國畫 2014
作品28.《園林寫生之一》
39×55cm 國畫 2011
作品29.《園林寫生之二》
39×55cm 國畫 2011
作品30.《園林寫生之三》
39×55cm 國畫 2011
謝士強
師造化 得心源
-----讀謝士強山水作品有感
徐惠泉/文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古代畫家很早就懂得了與自然溝通,他們通過認識自然來尋求內心的依托和慰撫,通過外在的描繪,從而表達內心的訴求,簡其曰:“托物言志”吧!讀謝士強的山水作品,涌入我腦際的就是 “師造化,得心源”這六字箴言。
近些年,謝士強不厭其煩的涉足太行山、黃土高坡、西遞、査濟、園林寫生采風,但其審美取向卻直指縈繞于他內心的伊甸園。平常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他筆下呈現的則是別樣景致,和現實山水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水與墨交融間產生的瞬間美感,具有藝術的性靈,又有生活氣息。時而潑墨淋漓,時而精雕細琢,畫面總透露著那份瀟灑和解衣磅礴的大氣,在其描繪眼中所見之景時并不是依山畫影的、素描式的寫生,而是盡其可能的展現自己的筆墨修養和情操。中國歷來將書畫作為人之心靈的印記,每一件書畫作品只要被當作藝術品的就必然會反映出藝術家這一個人——他的觀念、他的意識,他的思想及自我的修養與人格的完美程度。寫生不單單是所謂的傳移模寫、對景照搬,因為中國繪畫實是人格與畫風的融合升華,以達到人格心靈的外化,在天地萬物的變化中孕育著自然與心靈的奇妙感應,從而凝結成神靈妙合的境界。
山水畫寫生似乎是當下山水畫家的必修課,但更多的畫家把寫生和創作看成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很多人把寫生僅僅是收集素材,但觀其謝士強的寫生作品,給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對景寫生,更多的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直面自然,又不為自然所囿,其酣暢淋漓的筆墨,心思縝密的經營,無不透露出畫家對自然、對筆墨獨特的體悟。他完全沒有將寫生和創作割裂開來,在整個寫生過程中不斷調整、思考,使其更符合畫家的審美需求,并從寫生中獲取原創,在其寫生作品中看到的是撲面而來的自然氣息和亙古而來的古意。謝士強的寫生作品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創作,他在寫生中去錘煉自己的筆墨,去研究自然和認識自然,去尋找自己全新的藝術形式及語言,寫生同樣要求畫家“澄懷味象”、“遷想妙得”。古往今來,畫家莫不是在自然、生活中去觀察和體悟,游歷山水間,窺探宇宙萬物。面對自然寫生,并不意味著照搬萬物,仍然需要藝術家注意意境的表現、經營位置、氣韻生動等,這樣的寫生作品才能打動別人。謝士強的山水寫生作品,使人能夠看進去、走進去,這也正符合古人對山水畫所謂的可游、可臥、可居的美學宗旨。
謝士強的山水作品注重人文關懷,他以自己的學識和閱歷,去營造自己的夢里家山,無論其清雅園林,茫茫黃土高原,還是逶迤太行,他傳遞給觀者的除了清新典雅,更多的則是悠悠書卷氣和淡淡古意,他的山水作品還體現出墨華飛動、渾厚華滋的氣息,那山、那水、那樹、那村落農舍之形態,無不演繹著畫家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墨色的層疊以及濃墨的深邃中閃動著的光亮,好像吸收了黃賓虹、傅抱石等大師的技巧,但顯然又有新的探索。他用自己對中國畫的筆墨的探索來構筑自己憧憬的人類精神家園,而謝士強的藝術追求,恰如他在自己一篇論文中寫的:“藝術家要真誠的面對生活,面對世俗,面對人心,說自己的話,畫自己的畫,畫中有我。”這是一種“有我之境”回歸“無我之境”的超然胸懷。當然,說說容易,但要落實到具體的藝術表達卻著實不易。就他的作品來分析,可以看到他在寫生獲取創作素材時,用類似于朝拜的虔誠態度,去記錄眼前自然生動的物象,但在采用這些素材進行藝術創作,表達自己審美理想時,我們看到畫家是把自然生動的素材提煉、概括成生動藝術的才華與表達能力,作品也由此給我們一種比生活更為真實的感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而能否堅貞不渝地忠實于自己的真實情感,是能否獨樹一家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關鍵。其實中國山水畫不僅僅是對對象的的生動描繪,更多的則是創作主體的生命對象化的過程,是畫家生命在對象上留下印痕。
謝士強不厭其煩的走遍大江南北,但觀其近幾年的研究方向,明顯的看出他也在不斷地選取自己的山水母題,并不斷地修正,終求所選的母題可以替自己言志,符合自己的心性和筆墨表達方式,這是一個艱難而又枯燥的漫漫征途,但又是每一位畫家必須的面對的終極課題,他不斷地探尋傳統山水繪畫語言及形式在當下的多種可能性,具體寫生地點北方以黃土高坡、太行山為主,南方以蘇州園林、徽派村舍為主,至于最終的山水母題的選擇,需要窮一生之智慧,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選景。那山水畫又如何師造化呢?黃秋園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更加深入的談及過“寫生”的問題,其實中國畫一直說寫生、寫真、而沒有寫實,寫實這個概念是從西方引進的………中國畫寫生對神似的追求勝于對形似的追求。所謂師法自然,不僅僅要求面對景物,依樣畫葫蘆,更重要的要求人們以目、心、神長期的觀察。從而理解物象奇妙,抓住它的規律,抓住他的神,進而把它表現在紙上。”例如,中國山水畫的山川、林木雖然不象西畫表現的那樣逼真,但你又覺得那山姿、流水、林木比真山還像山,比真水還像水,比真樹還像樹,這就是神似的結果,即所謂形未具而神已然足,這就是中國畫之精妙所在。
傳統山水畫是充分心性化的,雖然古代畫家他們也主張師造化,但師造化是為了得心源。因而傳統山水畫家很少直接表現現實生活,而重在表現心性與自然神性的通透——即人與道的冥契。傳統山水畫旁搜萬象,而達于心象,是內收的。這也是傳統山水畫空納萬境,深具萬象之首所在。離開了主體心性,而僅作外在的敷陳,則山水畫必失有我之境。現代寫實山水畫的致命之處也許正在這里。山水是心象的,沒有心象而過度強調模擬現實、忠實于自然,就失去了主體性的心源活水,而走向模山范水和再造性,從而變得空洞、乏味、干癟,那最終山水畫將是一條死胡同,讀謝士強山水畫作品,我想他是深諳此理的。
(作者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蘇州市文聯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謝士強,1974年生于江蘇省睢寧縣,現任教于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首都師范大學訪問學者。
2008年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
2001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
1995年畢業于蘇州工藝美術學校繪畫專業。
展覽、獲獎、收藏:
2008 中國畫作品《清暉凝華》參加中國美協主辦首屆全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
2009 連環畫《狀元與乞丐》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2010 中國畫作品《夏首清音》榮獲中國美協主辦2010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并收藏。
2012 中國畫作品《夏首清陰二》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首屆公望富春·中國山水畫作品展。
2013 中國畫作品《玄岳勝境》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泰山之尊中國畫作品展。
2013 中國畫作品《首夏清和》參加中國美協主辦2013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3 中國畫作品《依山沐雪》參加中國畫學會主辦明德和融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3 中國畫作品《林山落黃》參加首屆全國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2013 在深圳美術館舉辦《北山南水》中國畫作品展。
2014 中國畫作品《夏景清幽》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泰山之尊中國畫作品展。
2014 中國畫作品《園清水凈》榮獲中國美協主辦“重溫經典”婁東(太倉)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并收藏。
2014 出版《盛世收藏—著名山水畫家謝士強作品集》。
2015 中國畫作品《山園棲隱》參加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江蘇賽區獲優秀獎。
2015 中國畫作品《嘉木繁蔭》參加中國美協主辦“中國夢·黃山魂”全國山水畫(中國畫)作品展。
2015 中國畫作品《山園清穆》參加中國美協主辦“水墨彭城·全國寫意中國畫作品展”。
2015 在太和藝術空間舉辦《臥游之居》謝士強水墨園林作品展并出版畫集。
TaoArt.com 上線了,歡迎訪問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