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的概念,據說最早是由英國人在1949年提出的。目前西醫外科對于“腰椎椎管狹窄癥”的主要治療手段,是通過手術切開椎管來減壓,以改善患者癥狀,但普遍觀點都認為手術的風險大、創傷大,并且容易發生手術后并發癥。
臨床上,常能見到這樣一些患者:一般以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為主,部分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他們坐著或休息時常沒有癥狀,只要行走一段路程以后,就會出現單側或雙側腰酸腿痛,或下肢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但只要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之后,癥狀很快就緩解或消失了,然后又可繼續行走。再走一段路程后,又開始出現痛麻無力癥狀,繼續走癥狀就繼續加重,只好又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會兒,緩解后再走,如此反復折騰。有的患者能走個幾百米才出現癥狀,有的患者只要走幾米遠,下肢就麻軟無力了,繼續強撐著走就會導致下肢失控摔倒。
這類患者,到醫院去檢查,通常都會得到一個病名:腰椎椎管狹窄癥。
查百度百科詞條:腰椎椎管狹窄癥,是指各種原因引起椎管各徑線縮短,壓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經根,從而導致相應神經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
為什么要查百度呢?
因為當今中國,不知啥時候起,很多的患者都把百度詞條所說當成了科學定義。喜歡拿著醫院給自己下的病名,去百度上面搜索,以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
再看百度詞條關于癥狀:本病起病多隱匿,病程緩慢,好發于40~50歲之間的男性。引起狹窄的病因十分復雜,依據其臨床狹窄部位的不同,患者典型的癥狀可包括:長期腰骶部痛、腿痛,雙下肢漸進性無力、麻木,間歇性跛行,行走困難。其中麻木可由腳部逐漸向上發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腹部出現束帶感,嚴重時出現大小便異常,截癱等。
有些讀者可能不明白,啥叫椎管?
為方便部分讀者,我弄了一張人體脊柱結構圖,這樣大家了解起來會比較直觀:
圖中黃色部分,頭部內為腦髓,頸部至腰部脊椎內為脊髓,下腰部脊椎內為脊髓末端馬尾神經,臀部往下穿行的是坐骨神經。所謂椎管狹窄,就是脊椎里面穿行脊髓及馬尾神經的那個孔,變窄了或變小了。
現代醫學認為,腰椎管狹窄的常見病因有以下幾類:一是由先天性發育異常;二是由脊柱退行性病變;三是脊椎滑脫;四是脊柱受外傷骨折或脫位;五是手術后遺問題;六是腰椎部炎癥及增生如駝背、側彎、強直及椎節松動等等。由于以上原因導致椎間盤突出、椎體增生、椎體滑脫以及后縱韌帶、黃韌帶增生肥厚、鈣化或骨化等刺激脊髓神經及周圍血管,造成神經血管發生炎癥粘連、充血、水腫,從而導致椎管狹窄癥狀的發生。
以上,是現代醫學看腰椎管狹窄癥的角度。
我第一次聽說腰椎管狹窄這個病名,是2000年初在北京參加針刀培訓的課堂上,開始知道椎管椎間孔的變形移位會導致脊髓神經之類受壓而引起癥狀。學了針刀回來,也仿照課堂所學方法,懵懂的治療了多位被醫院診斷為腰椎管狹窄的患者,效果或效或不效。
真正對腰椎管狹窄有比較深刻印象,是在2004年春季,我去河北石家莊參加一種西醫針術學習班,親眼看到老師治療一位部隊的團長,患者曾在醫院里做過手術,做手術之前,走十米左右就雙腿無力,走不動了,蹲下歇一會兒起身又可以走十來米,因此到醫院做了椎管狹窄手術,結果術后遠不如以前,連走五六米都困難了。我見到這位患者的時候,是輪椅推著來的,老師將給患者進行第六次治療,老師說,經過五次治療,有明顯好轉,基本恢復到他去醫院開刀之前的水平,又能走十米左右了。也就是說,患者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地。
而我對椎管狹窄癥一說產生懷疑,則是從2004年年底開始。我帶著家人去成都西嶺雪山旅游,玩雪橇的時候,雪橇帶著人從游樂場飛出去四五米高,重重的摔在冰上,造成家人第五頸椎爆裂壓縮性骨折,核磁共振顯示頸椎脊髓受壓,需要立刻手術。但讓我疑惑的是,家人除了頸椎疼痛之外,手腳四肢毫無癥狀,這與我所學到的醫學知識不相符。
在經歷這次事故之前,我其實對于椎管狹窄的科學知識是深信不疑。
因為那時候我參加學習班的那些醫學院校老師及教授們,都是告訴我,人體脊髓受壓之后,上肢或下肢會出現無力或癱瘓現象。
所以那時候遇到有腰椎滑脫現象的患者,我總是千方百計的想要讓患者滑脫的椎體歸位,以防止滑脫加劇壓迫脊髓。想想也是啊,椎體都錯位了,椎管肯定會變小嘛,脊髓神經之類必然受到壓迫,如果滑脫不解決,癥狀怎么可能消除?
從本能上來講我還有點強迫癥,看著影像片上那些錯位的椎體,如果不能讓它們回到原位去,心里怎么都不會舒服的。
到了2010年,我手里積累的頸腰腿疼痛患者們治療后沒帶走的X光片、CR片、CT片、MRI片等等有上百張,這些患者當中,有的人影像片顯示頸椎脊髓受壓,四肢卻毫無癥狀表現,僅僅脊椎少許不適;有的影像片顯示脊髓受壓,患者的下肢確實表現萎軟無力;有的影像顯示左側神經根受壓,而癥狀卻表現在右側;有的影像顯示右側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而實際疼痛的卻是左腿;有的人影像顯示腰椎間盤中央型凸出,實際癥狀卻表現在胸椎部位;有的人影像片顯示腰椎骨刺形成甚至上下椎都搭橋了,但腰椎一點癥狀都沒有;有的人影像片顯示胸椎壓縮性骨折,而他們啥時候受的外傷卻毫無印象;有的人影像顯示骶管囊腫,卻只是頸椎有些不舒服而已…
也就是說,有很多患者,醫院照光照片檢查出來的結果,跟他們實際癥狀所在部位,并不一定符合現代醫學神經的分布。
那么,是否符合肌肉軟組織的鏈接傳導呢?
也未必,比如,有的人膝關節疼痛,確實跟他們踝部或臀部骶部有關,但有的人膝關節疼痛,在他們頭皮上,或耳朵上,或手指上,或臉上,或眼睛周圍扎針,就能夠治愈。
還有的人,身體出現頸腰腿疼痛癥狀,休息一段時間,自己就好了。
比如前幾天的時候,一個朋友告訴我:我幺爸,得了腰椎管狹窄,前段時間到醫院看,醫生要他馬上手術,他問,醫得好不,回答是做了手術再靜養半年,幺爸說“不做事不上班,養半年,那不得行。”于是醫生又建議他做小針刀,他看同病房的有人接受了小針刀治療,就咨詢那患者“你做了針刀好些不嘛?”答:“差不多樣,沒啥感覺。”于是他不愿意接受小針刀治療,回家弄了硬板床來睡,又買了按摩的器械,每天上班照常送快遞。現在,癥狀自己就好了很多。
諸如此類,如果你接觸的患者多了,觀察思考多了,就會產生很多疑問。
那么,從內經醫學的角度來看,腰椎管狹窄到底是個什么鬼呢?
內經除了講人體的臟腑、器官、神經,血管,肌肉、骨骼、皮膚、津液等等,還講情志對人的影響,還講天氣地氣對人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講了四時(時間)五行(空間)陰陽(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其實人類本來是沒有病名的,只不過人們身體出現一些癥狀之后,總希望有個說法,所以人為的取了一些病名,叫的人多了,也就約定成俗這么叫了。每個人生下來都沒有名兒,只不過是父母長輩或周圍的人給你取了一個名字,你才有了代號。但給你取名叫鐵蛋,你就是鐵蛋么?叫你狗剩,你就是狗剩的嗎?
也是,也不是。
就好像魯迅所說那句話:世上本無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人為的病名,并不一定就是自然而然的。就像人們在大地上修建了一些道路,那些道路并不一定就是自然界本來就有的通道。
如果人類沒有發明X光CT之類儀器,如果1949年英國人沒有提出腰椎管狹窄的概念,人們的癥狀還是那些癥狀,但不一定就會跟腰椎管狹窄聯系起來了。
所以我們如果從這個思維角度去思考分析,就完全有可能在現代醫學的“科學”認知之外,再找到一些其他的也行得通的認知和方法。
這就是世界的真相,你在時空里所處的那個位置,決定了你的世界觀。無論古今,任何人任何學術的觀點,都不可能通行全世界,只有當你所見經緯度越寬越廣,你的見識才會越多越高,再度去處理一些事物或情況的時候,你就能夠多出很多方法或辦法,拿出更好或最好的解決手段。
于是,我更傾向于法天則地,因為世界上沒有比天地更強大的能量了。
內經思想是法天則地,取類比象,因此從內經的角度來看所謂“腰椎管狹窄癥”,我們就可以把腰以上部分看成天,腰以下的部分看成地,當下肢出現無力麻木脹痛等癥狀,就可以看做類似大地出現旱澇,這是久不下雨或雨水過多所致,實際上就是天地不交,只需調和天地之氣就可以解決旱澇問題。于是我們可以根據患者的特性,在他們上肢的肩部,頭部,背部,手部,下肢的臀部,腿部,踝部等處,取穴扎針,加以調和。
今年三月,我接診過本地一位七十多歲的男性患者,該患者生活習慣很好,不抽煙不喝酒,幾十年來一直每天堅持鍛煉。今年初開始,漸漸的發現雙腿酸軟無力,伴頭暈,嚴重時走不到100米就無法繼續行走了,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腰椎管狹窄”。聽小區一個鄰居的推薦來找我,我給用針灸治療了三次,先在其腰部、頸部、髖部用員利針和大針,輕巧的處理了一下筋痹和骨痹,其他兩次治療都是只在上肢前臂和下肢小腿部位,用一寸細小毫針取很淺的穴位,整個治療過程非常安全,無傷害也無任何毒副作用。治愈至今已半年多了,老人狀況一直很好,每天出去鍛煉走路幾公里也再沒明顯癥狀。
當然,事物沒有絕對性,如果確實是椎管變形嚴重壓迫脊髓神經,需要開刀做手術的患者,我們還是會建議他做手術。
因為西醫的強項,其實主要在于危難急救和開刀手術方面。
只不過,講真,絕大多數“腰椎管狹窄”癥狀患者,其實都沒有達到開刀這么嚴重的程度,即便有些脊髓神經受壓的患者,也可以通過內經思維,用針灸來治愈,遠期穩定性也非常的好,甚至談不上復發。
終究,氣血才是修復人體病痛的良藥。
本文轉自恩師觀督主人公眾號文章,更多中醫知識可以公眾號搜索“重慶立新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