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的滿族女子(后面是仆人)】滿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族源最早追溯到肅慎人,他們長期生活在我國的東北地區,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的風俗習慣,至少有6800年的歷史。明朝滅亡后,滿族開始統治中國,他們成為特權階層。盡管古代男尊女卑,但是滿族女子在當時的地位頗高。(這是一組滿族女子的照片,可以看到當時她們的精神面貌、長相特點以及穿衣打扮情況。)
【譚玉齡】溥儀一生先后有五位妻子,譚玉齡是他的最愛。1937年,婉容被溥儀拋棄,日本人又希望溥儀能迎娶日本女子。在這種情況下,滿清遺老開始給溥儀物色妻子,最終找到了還在北京讀書的譚玉齡,當時年僅17歲。兩人婚后關系很好,可短短5年后,譚玉齡就香消玉損。
【滿族女子標準打扮】這張照片把晚清時期滿族女子穿衣打扮情況展示出來,她們日常穿著花盆底鞋,梳著“兩把頭”。值得一提的是,滿族女子是不需要纏足的。花盆底鞋,又稱旗鞋,這滿族女子最常見的鞋子。花盆底鞋穿著并不舒服,大家之所以穿它,至今眾說紛紜。
【街頭的滿族女子】滿族早年以狩獵為生,為了行動快捷便于騎射、狩獵等,滿族男女都有辨長盤髻的習慣。“兩把頭”發型是清朝皇后、妃嬪、公主、宮女等在宮內生活的女性,以及貴族婦女、命婦、官員妻妾等人最常見的發型。
【外出的滿族女子】“兩把頭”發型的梳法時:先將頭發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發髻,高高的發髻最為流行;再將后面余發結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后脖領上,使脖頸挺直。這種發型配合身著旗袍,足蹬高底旗鞋,使得女子亭亭玉立,儀態萬千,能展現出人們最好的一面。
【滿族女子出行照】纏足是封建社會最殘忍的陋習之一,流行于漢族女子之間,女孩一般從5歲開始就纏足。用裹腳布把腳部纏到最緊,但腳部往往因為血液循環不良,這會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壓瘡潰爛。滿族女子不需要纏足,但是收到漢族習俗的影響,一些滿族女子也出現纏足的情況。
【滿族婦女全身照】“中國女子纏足之妙,正與洋婦高跟鞋一樣作用。女子纏足后,足部涼,下身弱,故立則亭亭,行則窈窕,體內血流至‘三寸’即倒流往上,故覺臀部肥滿,大增美感。”滿清入關后,統治者多次頒布詔令禁止纏足,奈何女子纏足觀念根深蒂固。
【滿族婦女出行照】“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這句話反映了滿清入關后,滿族女子著裝風格的變化。當時滿族女子的旗袍造型演變為直身式,袖管呈喇叭口形,袖口寬大,衣袖、下擺、開衩處講究鑲滾寬大繁縟的花邊。
【末代皇后婉容(吸食鴉片后的面容)】婉容是晚清時期公認的美女,也是被譽為最美的末代皇后。然而,婉容的一生坎坷無比。1937年,婉容被溥儀拋棄,徹底打入了冷宮,甚至私生子也被溥儀扔進了鍋爐里。1946年6月,婉容病死于吉林省延吉的監獄里,葬地至今成謎。
【滿族婦女全身照】滿族女子的旗袍在領口、衣襟、袖口等處鑲花邊,大方得體,非常實用。晚清時期,北京地區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1911年辛亥革命后,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可充分地顯示女子的曲線美,最終在民國時期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