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與議論文由于都涉及觀點的表達與論證,在實際寫作實踐中,不少作者不清楚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加上部分學術期刊刊登的一些文章,名為“論文”實為“議論文”,更加劇了人們對二者區別的困惑。基于此,本文嘗試對學術論文與議論文做出區分。
有學者認為學術論文具有學術性、探索性、客觀性、平易性、邏輯性。受其啟發,既然學術性是學術論文的最鮮明特點,那么可以認為,學術性賦予學術論文以特定的體裁,并決定著其語言特點。當然,平易性也影響著文體的語言特點。探索性指向具體的寫作過程,客觀性指向作者的寫作立場,邏輯性指向寫作方法。據此,本文主要從文章體裁、寫作過程、寫作立場、語言特點、寫作方法等五個方面,闡釋學術論文與議論文的區別。
-01-
文章體裁:
“論事”與“說理”
學術論文與議論文之所以相互區別,首先是因為它們屬于不同的文章體裁,出現在不同的交際語境中,并發揮著不同的文體功能。其中,議論文又叫說理文,肩負著“說理”的文體功能;學術論文屬于說明文,肩負著“論事”的文體功能。
(一)學術論文出現在科研語境,旨在向科研人員論述特定事物的本質規律
從寫作的交際語境看,學術論文出現在科研場合,面向的是科研群體(包括論文作者和論文讀者兩個主體)。它是科研人員求真求知、開展內部交流的一種方式。在上述交際語境下,學術論文需要呈現學術性。學術性,意味著問題進入了特定學科領域。不僅涉及論文作者在符合學科本身要求的邊界范圍內,以該學科特定的概念或范疇來解說問題,闡述自己的思想,而且廣大讀者即其他科研工作者也對相關問題及其書面層面的學理闡釋保持關注。上述科研互動,只能通過具備“論事”功能的學術論文來實現。
“論事”即“就事論事”,它是一種公正理性的人格素養。學術論文屬于說明文,說明事物的本來面目、闡述事物的本質規律是其固有的寫作使命。要完成對特定事物的客觀說明、對抽象事理的科學闡釋,論文作者就需要“就事論事”,對該事物的形態、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學科知識,做出深入分析以產生科學認識(求真),并以論文這一文章體裁呈現出來,從而把自己的思考結晶與非學術論文包括議論文區分開來。
另一方面,論文讀者即其他科研工作者,也在按照自己的主體意識尤其是學科求知需求選擇相關文章,并在長期的選擇中,反向激勵著作者們不斷產生符合科研群體這類讀者主體意識的特定文章,這類文章就叫“學術論文”,從而進一步鞏固學術論文與非學術論文的體裁界限。
(二)議論文出現在日常語境,旨在向社會大眾宣傳道理并使其信服
相比學術論文圍繞科研語境發揮“論事”功能,議論文則面向生活語境,動員全社會為實現某個統一目標而努力,“說理”是其突出的文體功能。它面向的是社會普通大眾,而非科研人員或專業人士。動員大眾,實現道理的傳達、接受與傳播,議論文就不能像學術論文“論事”那樣窮根究底,而應通過富有藝術的“說理”讓民眾相信,而且要讓其心悅誠服,以達到“向善尚美”的目的。而且議論文需要首先對論點定性,這也決定了它不能像學術論文“論事”那樣,用大量篇幅論證事情的前前后后、來龍去脈,否則便是缺乏“讀者意識”,不符合非專業人士等受眾的閱讀需求和傳播規律。
議論文的“說理”功能,深受戰國時期游說之文的影響。戰國“游說之文”的重點在于“說”?!罢f”的本義,是通過言語交談、開解,達到讓對方喜悅接受的目的。諸子百家為張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方面經常使用立論方法做正面闡述,另一方面也使用駁斥方法,反向否證對方觀點。無論是正面闡述還是反向否證,其目的都是“說理”而非論事。上述歷史,深刻強化了后世議論文體制的“說理”功能。
一篇文章具備某個文體功能,那么,它可能屬于某種體裁,也可能不屬于某種體裁。但是,如果一篇文章不具備某個文體功能,則注定不屬于某種體裁。比如,有的學術論文可能也具備“說理”功能,但所有的議論文都缺少“論事”功能,所以議論文不屬于學術論文。對學術論文與議論文而言,其不可或缺的文體功能分別是“論事”和“說理”?!罢撌隆焙汀罢f理”等功能的存在,使學術論文成為學術論文、議論文成為議論文。
-02-
寫作過程:
“發表觀點”與“得出觀點”
盡管本文旨在區分學術論文與議論文,但實事求是地說,學術論文與議論并非是截然對立、毫無關系的兩種體裁。實際上,這兩類文章都需要作者在文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但也正是在提出見解和主張的寫作過程中,學術論文與議論文又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即議論文是先有一個觀點,然后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好的;學術論文則是先有一個答案未知的問題,之后通過論證得出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或觀點。
(一)議論文是針對現成論點證明己方觀點正確
前文提到,議論文深受戰國時期“游說之文”的影響。為達成自己的“說理”目的,當時的縱橫術士喜歡論辯,要么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要么反面駁倒對方的觀點,由此衍生出議論文的兩種類型——立論文和駁論文。無論是立論和駁論,都需要首先立起一個觀點作為雙方論辯的靶子。無論該觀點是自己所贊同的還是反對的,總而言之,要先有這樣一個現成的觀點,然后論辯或議論文才得以展開。
論辯體系的建立,是由墨子等人完成的。《墨子》一書提出:凡所立論,必須首先提供一個用于評判是非對錯的標準,然后依據這個標準,去判斷所立之辭是否符合上述標準。具體的評判標準,《墨子》將其概括為“三表”——古代文獻經典;百姓見聞;政治實踐的效驗??梢?,在實際寫作之前,議論文作者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都已經預設好。整個議論文的寫作過程,不過是把頭腦中已經成型的觀點條理呈現出來,并不涉及因答案未知而現場思索問題答案這一過程。
(二)學術論文針對答案未知的研究問題探索答案
與議論文預設觀點并展開寫作過程不同,學術論文因研究問題答案未知,更強調觀點的得出過程。雖然學術論文正式寫作前,也會提前提出研究問題并給出研究思路,但對研究問題的回答是不可能提前預知的。學術論文只有真正進入學科,納入學科視野,才能體現其學術性。而且只有所提出的研究問題有價值,該論文選題才對本學科建設有積極意義。那么,與“進入學科,才有具有學術性”相伴的,便是學術論文的探索性。也即探索未知,發現那些尚未被人回答的客觀規律。只有探索的是答案未知的問題,并給出觀點的具體得出過程,才能體現出論文的學術價值及其學科積極意義。
學術論文寫作過程的探索,意味著開拓、變動和追蹤偶現。而這三者,決定了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無時不面臨著對未知的追問,以及為了回應“未知”而不懈努力思索。開拓,意味著研究范圍的拓展,在寫作研究過程中選擇新方向、新領域、新方法等。變動,在學術論文的寫作探索過程中經常出現,比如事先確立的研究思路在具體操作時,遇到瓶頸需要作出更改,不更改便無法順利得出觀點;偶現,是指在寫作過程中超出預定目的,偶然出現新現象、新問題,論文作者此時就要對偶現進行追蹤,從而發現新領域并展開新的寫作過程。
-03-
寫作立場(對研究問題):
“明辨是非”與“客觀、超然立場”
寫作立場,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時所站的位置和所持有的態度。議論文強調明辨是非,從多種觀點中確定一種可以張揚的觀點。學術論文則保持中立,強調客觀的超然立場。
(一)議論文注重明辨是非,張揚其中一種鮮明觀點
無論是立論文還是駁論文,議論文都要在說理中明辨是非,讓某一種觀點得到張揚。論辯是議論文的重要特色?!赌印ば∪ 酚醒裕骸胺蜣q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明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边@段話表明了論辯的立論緣由,即通過論辯,把世間的是非、治亂、同異、名實、利害、嫌疑等都討論清楚,從而“明是非,審治亂,察名實,明同異,處利害,決嫌疑”。這反映出,議論文立論的寫作立場是“明辨是非”。
議論文“明辨是非”的寫作立場,可進一步從孟子有關駁論的表述中窺得端倪。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出于維護自身學說的需要,在大力張揚某一種觀點的同時,往往采用駁論方法否定與其對立的觀點。不過,不少論辯之士片面夸大,以謬誤的推理進行詭辯。為規范論辯,孟子將駁論的內容歸納為四個方面:“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奔矗瑢ζ娴难哉摚ā白澽o”),要了解其不通達之處;對過頭的言論(“淫辭”),要了解其缺陷所在;對不合正道的言論(“邪辭”),要了解其悖離常理之處;對躲躲閃閃的言論(“遁辭”),要了解其理虧之處。上述四個方面,清楚地揭示了議論文駁論的寫作立場也是“明辨是非”。
(二)學術論文放棄個人喜好,保持客觀的超然立場
與議論文“明辨是非”的寫作立場不同,學術論文更強調超然立場。超然立場是指,關心國內也關心國際社會的普遍性問題,超越自己所在的團體、本專業利益,不以流派畫地為牢。學術論文的寫作立場之所以要保持超然,與其自身的客觀性直接相關。
首先,學術論文的選題并不是從零開始,而是以前人的研究為起點。站在他人的肩膀上開展學術創作,決定了論文作者必須尊重學界研究現狀的客觀現實,并據此提出客觀存在的真問題。不這樣做,就無法確保研究問題為真,研究問題一旦為假,學術論文自然不成立。而尊重學界的研究現狀,意味著論文作者在選題階段,就仔細審視相關領域的國內研究和國外研究、過去的研究的現今的研究、自己的研究和別人的研究,以超然開放的心態,把客觀存在的各種已有研究都審視一遍。必要時還需自我批判,修正自己提出的虛假問題。不能因為已有研究與自己所在的團體、學科專業存在對立,就故意忽視某些研究,寧可做重復研究也不承認對方存在。
其次,學術論文對研究問題的分析,需要“求真求實”,摒棄個人喜好,保持超然立場。以超然的態度進行選題,只能確保研究問題為真。要想確保學術論文最終成立,后續對研究問題的分析論證也要保持超然立場。對研究問題的求證環節而言,最值得警惕的寫作傾向就是先入為主,憑借個人喜好預設寫作立場。比如,帶著觀點找材料。如果只憑個人喜好去分析問題,就會導致論文論據的材料不確實,推理判斷的根據不可靠,最終影響論文對研究問題的回答以及研究結論的成立。保持客觀的超然立場,就應始終根據問題分析論證的實際需求,如實選擇相關論據、展開嚴密推理,對客觀的研究問題進行周密分析,這樣才能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
-04-
語言特點:
“修辭”與“零修辭”
不同類型的文章,往往采用不同的語言表現手段。修辭是重要的語言表現手段。是否大量使用修辭,這是學術論文與議論文的重要區別。歸結起來,議論文看重修辭,大量使用多種語體詞語,學術論文不注重修辭,強調使用語義單一的科學用語。
(一)議論文注重修辭和語言表達的豐富性
修辭,是指文辭或修飾文辭。前面提到,議論文旨在明辨是非、發表觀點,帶有“論辯”色彩。把“修辭”二字拆開看,“修”是修飾,“辭”的本意是辯論的言詞,后引申為一切言詞??梢姡靶揶o”自身的語義,已經表明議論文與“修辭”具有密切關系。不僅如此,議論文之所以大量使用各種修辭方法,還因為修辭有利于議論文樹立己方觀點、駁斥反方觀點。
議論文常使用的修辭手法,有對比、比喻,排比、夸張、反復、設問、反問等。其中,對比可以突出兩個對象的優劣、區別、特點,從而讓自己的觀點更清晰、突出;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白,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令自己的觀點更加形象生動;排比和反復,通過重復提出同一個觀點,能增加文章的節奏感,強化語調氣勢,通過對觀點的多次申明,可以突出思想,令讀者對觀點有更多印象;夸張,可以引發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強觀點的感染力,引發讀者共鳴;設問,通過提出問題,引起讀者注意,啟發其思考,令讀者對論題和作者的觀點有更多興趣;反問,可以加強語氣,激發讀者思考,使讀者自己得出答案,從而認可其觀點。
(二)學術論文強調“零修辭”和語言意義的單一性
相比之下,學術論文在語言運用上更注重用語的專業性和平易性,體現出“零修辭”的語言特點。各個學科領域都有自己的專門性術語。學術論文的語言,要求精確、規范,體現理智性和知識性。在句法上,為了使意思表達得更加嚴密,學術論文很少使用多義詞或感情色彩詞。同時,學術論文的首要任務是讓讀者理解科學真理,而不是首先使其受到藝術上的感染,因而更注重語言風格的平易性,很少使用夸張、擬人、借代、比喻等修辭手法。
相應地,零修辭下的學術論文提倡規避第一人稱,不宜突出作者個人。強調“克制情感”,不像議論文那樣使用“叫囂”“鼓吹”“暴露”等愛憎分明的用詞。學術論文只做“樸實表達”,不像議論文那樣使用“深刻揭示了”“無情批判了”等“大詞”。學術論文的語言表達“留有余地”,不像議論文那樣使用“最……”“毋庸置疑”等絕對化的表達。
-05-
寫作方法:
“主觀表達”與“科學方法”
在科學的意義上,結果的科學性及合理性,首先要靠邏輯過程的科學性及合理性來保證。寫文章也不例外。寫作的邏輯性,主要指論證的邏輯性。論證的過程,即觀點與材料相統一的過程。觀點的清晰表達、材料的有效組織,需要靠論證方式即寫作方法來體現。在寫作方法層面,議論文多是“主觀表達”,學術論文則強調“科學方法”。
(一)議論文多為主觀表達,依賴語言邏輯而非成型的科學方法
這里說議論文“主觀表達”,并非否認議論文常用論證方式本身的合理性。而是說,議論文多采用文字表達方式闡述因果關系,不直接使用成型的科學方法,導致很多時候不符合邏輯規則。加上議論文依賴于常識及經驗進行論證,對實證研究或數理邏輯不做明確要求,在多數情況下就無法準確判斷因果關系,因而更容易出現主觀表達。
邏輯形式可分為演繹(狹義,指三段論)、歸納、類比、溯因、假說數種。其中,溯因是以已知事實為起點做逆向推演,排除其它所有可能性,只保留一種可能性,因而其論證方式其實是一種排除性歸納,從屬于歸納邏輯。假說,則是對歸納、演繹(三段論)和類比等邏輯形式的綜合。據此,本文將邏輯形式進一步整合為演繹(狹義,指三段論)、歸納、類比三種。上述三種邏輯形式,均有自身運行的邏輯規則。
其中,演繹(指三段論)只有在大前提成立,并對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包含關系做嚴格界定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出合乎實際的結論;歸納邏輯分完全歸納和不完全歸納,不完全歸納的可靠性取決于樣本選擇的合理性,且不完全歸納的結論存在或然性;類比邏輯成立的前提是,要類比的不同對象之間存在可比性,不過即便可以類比,其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為真。
在應用演繹、歸納、類比等邏輯時,議論文均存在主觀表達。比如,議論文喜歡引用名人名言作為演繹的大前提,但可能迷信權威,對名人名言這一大前提是否為真、大小前提是否具備嚴格的包含與包含關系等缺少判斷;議論文很難做到完全歸納,更多使用不完全歸納,但開展例證等不完全歸納時,又基本不考慮樣本選擇的合理性;在對待不同對象類比的可能性及類比結果的態度上,由于議論文的目的是盡快確立一種可以發表的觀點,因而很多時候缺少對類比理由的深度追問,以及對類比結果的反復驗證。議論文其他常用的論證方法,如比喻,排比、夸張、反復、設問、反問等,本身只能起到傳達、渲染和夸飾道理的效果,屬于表達技巧,并不具備科學論證的邏輯效力。
(二)學術論文注重使用科學方法,遵循特定的范式規則
無論自覺與否,學術論文都是基于某些方法或范式進行寫作,表現為選擇一個真問題、借助科學方法、求證創新性結論??茖W方法是學術論文的基本要素。為規避主觀表達,合格規范的學術論文十分重視使用科學方法,慎重交代論證方式在文中的適用性。不僅實證論文重視使用精確的數理邏輯,而且思辨論文也很注重體現嚴密的邏輯規則。
前文提到,議論文更多借助語言邏輯即文字表達方式闡述因果關系,很容易出現不符合邏輯規則的主觀表達傾向。與前者不同,學術論文在運用思辨邏輯時,均依據對應的邏輯規則進行操作。比如涉及例證時,規范的學術論文會主動交代案例的適用性、案例選擇的合理性。如果涉及類比,學術論文也會主動在文章的對應部分提供框架依據,用以解釋為何從這幾方面而不從其他幾方面展開比較,體現出方法論層面的嚴謹性,從而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主觀表達的風險。
除了思辨邏輯,學術論文還經常使用數理邏輯和實證方法。通過研究設計將語言邏輯提升為數理邏輯,是實證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體現。實證研究如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也涉及演繹和歸納。但與議論文不考慮邏輯規則而盲目演繹、歸納不同,實證研究均遵循共同的科學邏輯。即實證研究的學術論文對任何“前提”都持懷疑態度,它通過特定方法收集和分析數據,得出嘗試性結論,檢驗上述結論并依據新的證據重新解讀先前的發現。比如,定量論文對演繹邏輯的操作,表現為從理論中引出所需研究的問題,之后借助嚴謹的公式推導,對某種假設存在的關系進行驗證;質性研究對歸納邏輯的操作,則更多地表現為建立理論,從觀察和開放性問題中得出某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小結
總之,學術論文與議論文至少存在五方面區別。即,在文章體裁上,議論文傾向“說理”,強調議論,學術論文側重“論事”,挖掘研究對象的本質規律;在寫作過程上,議論文首先提出一個觀點并展開論說,學術論文則首先提出一個答案未知的問題,并分析論證得出觀點;在寫作立場上,議論文旨在“明辨是非”,學術論文則反對先入為主,強調客觀中立的超然立場;在語言特點上,議論文看重“修辭”,學術論文則堅持“零修辭”;在寫作方法上,議論文往往主觀表達,學術論文則依賴科學方法。
需要單獨說明的是,本文對學術論文與議論文進行比較,其目的在于提醒廣大作者重視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規范,不能把學術論文寫成議論文。本文所得到的學術論文與議論文的五個區別,既不是貶低議論文,否認“議論”的價值,也不是宣揚學術論文更高大上。恰恰相反,“議論”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比如,從現實出發指出存在的問題,或給出自己的觀點以引發更廣泛的討論,從而為人們對問題的深入理解甚至解決問題創造條件。但是,議論文的上述價值能否順利體現,與文章本身論證的合理性可能關系不大,而更可能取決于作者的獨特身份和經驗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普通作者更應追求符合基本規范的學術寫作,不宜盲目模仿大人物的議論式寫法。
您的關注/轉發/收藏,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