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方經文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金匱要略·瘧疾》附《外臺秘要》方:“柴胡桂姜湯: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方名雖不一致,但其組成完全相同,均為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干姜二兩,瓜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2癥狀分析
2.1胸脅滿,往來寒熱,心煩
太陽傷寒,汗下不當,正氣受損,無力在表祛邪外出,退守于半表半里,邪氣乘虛而入,郁而化熱,從而形成半表半里證。正邪交爭,彼此消長,則寒熱交替。邪熱郁結胸脅,氣機失暢,則胸脅滿悶不舒。邪熱滯留半表半里,不似表、里之邪有直接出路,因熱性炎上,故而上行,擾亂神明,則心煩意亂。
2.2但頭汗出
病患傷寒,機體正氣勢必向上向外抗邪,給予汗法治療正好順應病勢,理應汗出邪祛表解,但汗不得法,不僅表證未除,而且可能損傷正氣。汗后表證不解,仍應解表治療,然醫者不加詳查,以為邪氣入里,誤用下法治療。誤下之后,一則正氣受損,二則邪入半表半里,三則表邪可能仍在,此時機體調動更多的正氣,不僅向上向外祛除表邪與半表半里之邪,而且糾正誤下導致的體液下趨之勢,因而正氣上趨必然強烈。正氣上趨,加之邪熱上蒸,津液上行,所以僅僅頭部出汗。
2.3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一則汗下不當,重傷津液,二則邪熱灼傷津液,這是導致小便不利與口渴的相同原因。不過,小便不利的成因還有另外一面,即津液上行頭部,水液不能下行。胃中無水飲,胃氣尚和,故無嘔吐。
2.4微結
《傷寒論》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得屎而解。”此條與第147條緊密相連,提示“微結”即此條中的“陽微結”,主要特征為心下滿、大便硬。津液重傷與津液上行是引起大便硬的主要因素。但大便硬非心下滿的成因,因為大便硬,腑氣郁滯,應見腹滿,而非心下滿。心下滿的原因在于汗下之后,中焦陽氣不足,邪熱乘機內陷,寒熱錯雜于中,氣機痞塞。
2.5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瘧疾是感受瘧邪引起的疾病,證以往來寒熱,發作有時為其特征,病位在半表半里。若兼邪氣犯表,營衛失和,可見惡寒,微微發熱,或者僅僅惡寒,而無發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