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之癥頗為常見。但不少人在調理脾虛時,盲目服用參苓白術丸、附子理中丸,卻不知此舉可能引發上火等副作用。
實際上,養肝才是補脾的關鍵所在,正所謂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
當出現脾虛之癥,如腹脹難消、消化不良、頻繁腹瀉,且服用補脾藥物效果不佳時,就需警惕是否存在肝郁或肝火旺的情況。此時若一味補脾,恰似給有漏洞的鍋加水,徒勞無功。
下面教大家判斷肝臟是否存在問題,并分享兩種比參苓白術丸更具針對性的中成藥,肝脾同調。
若舌體胖大、舌邊伴有齒痕,舌中間凹陷且有裂紋,同時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身體乏力、容易疲憊等典型脾虛癥狀,且還存在脅肋部脹痛、口苦口干、情緒起伏大、焦慮抑郁等表現,多為肝氣郁結所致。對于這種情況,可參考柴胡疏肝丸進行調理。疏肝理氣,恢復脾運化功能。
若伴有反酸打嗝、口苦口臭的癥狀,且脾氣急躁易怒,舌尖發紅、舌中有裂紋、舌苔發黃,多是肝火過旺導致脾虛。可以參考左金丸。清肝瀉火、降逆止嘔,通過清瀉肝火,減少肝火對脾臟的克伐,從而改善脾虛癥狀。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中醫調理需辨證論治,每個人體質和病癥皆有差異。在選擇使用上述中成藥時,務必咨詢專業中醫師,在其指導下準確用藥,方能達到理想的調理效果 ,切不可自行盲目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