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德,從何而來?
莫非:上面這首曲子叫《Mere Raam》,翻譯成中文就叫“回歸簡單”。所以我們今天從這里開始:簡單。我們經常說的是大道從簡,回到你內在的淳樸。這個淳樸的東西是什么?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一部分:“德”。
接下來,我們將從一個全息的視角,看一看“德”如何出現、如何一路走到現在、又是如何影響了我們這個時空。▲漢字“德”的演變。
從圖的最左邊看起,德字最早出現在商代,然后到西周,經歷春秋、秦漢,到了漢代才慢慢演化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德字在商朝的寫法,左邊幾乎都是一個雙人旁,右上一豎,右下是一個眼睛——眼睛向上看。這個眼睛在西周的寫法中更明顯了。漢代以后,德字穩定下來,它的寫法又變了:左邊還是雙人旁,右邊變成了“十四一心”。這個寫法一直到現代。商朝寫法中的眼睛看起來比較女性化,像是一個單鳳眼,往天上看,那么女人的眼睛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是吸納。在我們這個世界里,不是陰向陽靠攏,而是陽向陰靠攏。女性能量的天性是吸納,為了吸納就需要釋放她的能量。所以,女人的眼睛代表的是好奇——女子即好,即好奇,萬事萬物皆因好奇而生。這種好奇,在往天上看,意味著:德從天上來。所以,德這個字,還象征了人類去追求的一種永恒美好。基于這個追求,我們要去做一些事,采取一些行為標準,使之不斷符合德的規范。因此,人類以好奇心為起點,對這個世界開始探索,從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永恒美好的文明標準,就稱為德。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到了西周末期,德下面是不是加了一個“心”?這意味著大家終于明白了一點:要修心。然后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德”字,直到現在都還有一個“心”。為什么這么說,這個符號在古埃及的文字中,象征著“靈魂”。漢代以后,這個符號開始有一個長長的尾巴,像不像一條船?前面是一個開船的船夫,后面是船身,這個部分就跟古埃及的太陽船幾乎一模一樣。
船上面載的,就是古人相信的靈魂。不管是我們中國的古代,還是古埃及,都會把靈形容一個船。所以德這個字體現了“靈”,含輪回之意。我們常說:你上輩子積德,這輩子才有福。福德,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德字還可以看作:描述人死亡之后,心靈所經歷的一個“從心到靈”的過程——心靈離開身體,經過靈魂之船,到達靈所在的世界,然后再重新回來。靈所處的五維世界是一片“光的海洋”,這里的光是生命最基礎(的質料),如同我們生活中的空氣一般。用坐船來形容穿越這片海洋,是很貼切的。尋找一番后,他或許找到了一道天光(智慧),又或許沒有;無論如何,當死亡來臨,心靈就要搭上這個靈魂之船(這個船在你的心靈里面),經過光的維度再回來。我們很多人所知道的德,是“道德”。也有很多人知道,人們對德的主要理解,是從老子的《道德經》中來的。
凱文凱利(KK)非常崇尚老子的智慧,他在自己的書《失控》中引用了出自《道德經》中的一段話:“聽聽老子這位神秘的學者在二千六百年前的《道德經》中所寫的,翻譯成最地道的現代話語就是:
老子的睿智,完全可以作為二十一世紀飽含熱忱的硅谷創業公司的座右銘。在一個練達、超智能的時代,最智慧的控制方式將體現為控制缺失。”
我們可以看出,在K.K.對老子《道德經》的解讀里:德體現了一種有目標的行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好的德,那就是“最好達到目標的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恰恰是“沒有方法”,不用去研究它的方法。凱文凱利舉了瓦特發明蒸汽機的例子:正常情況下,一般人的想法是用另外一種力量來控制活塞,但是瓦特發現只需要燒水,然后產生氣體,氣體推動活塞運動就能產生動能——他并沒有專門設法去控制活塞,只是把宇宙中的能量進行了一個轉化。“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在凱文凱利的理解中,“下德”就是次一點的控制論——維系控制本身就是“無德”,也就是沒有找到方法。比如說我現在想吃飯,你想的第一件事情是我吃飯要碗筷(吃飯的方法),然后卻發現沒有人做飯(吃飯的本質)。有人做飯,才有飯,隨之碗筷自然會有。而不是本末倒置。這是西方人從控制論的角度思考得出的理解。現在我們再回到老子的原話,探究一下有沒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于“上德”和“下德”。首先要強調:上與下,是人心里面的兩個方向感,當我們如此看待上、下,就知道上并非一定比下“更好”。其次,“德”對我們人類來說還有一種“永恒美好”的意味,即:我要到達美好生活,所對應的所有行為、方式、目標、規范標準,稱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從上往下走,是沒有方法的,是不用任何途徑、不設立任何目標地去做一切事。正因為沒有方法,反而有“德”,有了所有的方法。當一個人能夠領悟“上德不德”的時候,他的內在就能夠連結到一個古老的記憶:宇宙是一體的,這個真正的上德,就是我們所謂的“高維意識”的頻率狀態。這種狀態不需要動腦筋去達到,因為“沒有方法”。你其實已經在高維,高維在你的內在,你只要連接上你的這一部分就好。“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與上面的過程相反,從下往上走的時候,錨定你的方法、堅定你的路,始終有目標地走,就是“不失德”。最后就能“是以無德”,或者說“是以德無”——老子在這里就告訴了我們如何到達“無”——只要始終堅定于你的不變的法,就能走向無。注意,這里理解的“無德”不是沒有德,而是進入了“上德不德”的境界。因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一切的創造,都要從無中取法,所以我們才要走向無。接下來:“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即:上德的法就是無,找到了上德的人是無為的,他是從無里面取法。繼續往下:“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什么意思?仁代表無,義代表有,仁義體現的是“無有相生”的宇宙道理。在這里,老子并不是說仁義是有多么高尚。因為接下來老子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從這些話可以看到:德與仁,不是能表演出來的。講禮節可以做出來,仁卻不能。所以,你一定看不見“上仁之人”的“仁”在哪里。只有仁丟了,才講義,義丟了,才講禮。同時老子還說:“夫禮者,忠信之泊(薄)也,亂之首也”。當一個人開始講禮貌的時候,他的忠義誠信就開始少了;當世界上人人都需要用禮來約束的時候,就一定有了禍亂爭端。“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老子在前面講了“道德仁義禮”五個詞。而在(目前為止的)德篇中,強調的只是“德仁義禮”,沒有講道。所以這句話想說的是:前面講的(德仁義禮),皆是道之華。華,就是光。道之華,就是道所呈現出來的“光”。老子在告訴人們:人可以通過“德義禮仁”來看到道的光,但是后面馬上說“而愚之首也”——人們看到了這道的光之時,也正是愚笨的開始。這些講德、講仁、講義、講禮之人,是把道的光發出來了,卻也讓世人開始變笨了——你若把這些人當成圣人,說明你沒有了自己,沒有看見光在你的內在。總結來看,德的意義在哪里?德是一種方法,無論是上德還是上仁,皆是無。從高維到低維,不用做任何事情。所以,也不要想著去高維,因為高維就在你這里,只要你去感受,而“德”就是一種感受的方法。因此,德意味著“看到內在”。上德是無為,下德是不失德。作為人類,不失德才能往無的方向走,才能最終明白上德無為。上德在哪里?就在你精氣神連接的那一點上,就在你身心靈連接的那一點上,在你直接能夠感受到無的那個點上。對于修行人來說,他只要摸到“無”的任何一個方向,就可以慢慢找到他的法。對任何一個普通人來說,只要明白其中的智慧,就能過好自己的生活。夫禮者,忠信之薄也。凡事崇尚禮貌,用禮去規范這個世界的時候,人人就有了不同的心事。因為“禮”是用有的方式來做事,它是看得見的。一旦你開始用禮來活著,就說明你內在一定是有彎彎繞繞的想法。一個人講禮,說明他內在有敬畏心,但是這個敬畏心可以敬畏神明、天地,但是需要敬畏另一個人嗎?不需要。當面時,我在敬你,而背后就可能不敬;或者我表面上敬,心里面并非這樣想。所以,天地之事要講禮,而人與人之間的事,其實只要“直”——直言不諱。
這個“直”就像你內在的光,內心要坦蕩、光明。大家可以檢討、感受一下自己——當你對一個人特別敬畏,特別講禮貌的時候,你內心是真的尊敬他嗎?老子后面說“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即:大丈夫要厚積薄發,不是沒有忠信,而是要把自己的忠信加強;不是看著別人的光,而是要看著自己的內在的厚實。德就像一個方法,在萬事萬物中流淌,而其主體是人。但具體是人的那一部分?人真的能跟天地同齊嗎?在德篇第一章,老子就告訴我們了:人若想跟天地齊,只要這四個字:“去皮取此”。“故去皮取此”。即:當我們把所有表層的皮去掉之后,留下來的自然就是“心靈”。不講德,不講仁,不講義,不講禮,但是我的內在有心靈。所以,我認為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修心。這也正是道與佛相通的地方,而在古埃及的壁畫上,也有這樣的思想(人在死后接受審判,稱量死者的“心”)。自古以來,人類所要稱的東西始終是“心”。道德經的核心就是心、靈——讓心走向靈。其實,人類世界的體驗,是靈魂的升級體驗。靈如何得到?在德篇的第二章也直接告訴我們:“神得一以靈”。我們經常說“心神”一詞,你的心就能通神,而神就是你內在的靈魂意識體。靈魂意識體構建的整個空間,稱為心靈空間。所以,德經在一開始就告訴你了:人類的德,要落在心上,德是從心進入的,這也符合西周開始后的德這個字的寫法。編者注:本文為《德位行:真正的善良為大善》微課文字整理上半部分,敬請期待。丨主講老師丨
莫非全能者導師全息宇宙聯合創始人未來已來,全息宇宙,全能者時代開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