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一杯咖啡心理讀書小組第33篇文章
欲加入讀書組,請至文末
關注邊緣型人格障礙系列 10
欲加入讀書組,請至文末
系列文章結構如下(點開大圖),鏈接拉至文尾
形成邊緣型人格的五大關鍵因素
1、0-3歲嬰幼兒的照顧品質。
2、3-12歲孤單的童年經驗。
3、童年的分離創傷經驗。
4、家庭的不良氣氛。
5、父親或母親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1、0-3歲是邊緣人格根源期:要關注嬰幼兒的照顧品質
弗洛伊德是最早提及嬰幼兒照顧重要性的心理學大師之一,后來蓬勃發展的客體關系就以3歲前嬰兒的身心發展作為理論主軸。馬勒用科學方法,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分離-個體化理論,人們終于了解到嬰兒在5-6個月就能覺知自我為獨立個體,在3歲后才能真正脫離依附關系,否則就可能會產生分離焦慮,長大后可能會形成邊緣型人格障礙。
嬰幼兒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方式便是哭。肚子餓了、身體不適,甚至心情不佳都會以哭鬧來提醒照顧者該處理他的問題。然而,許多傳統的育兒理念,如嬰兒因索抱而哭時,不必急著去抱,過陣子就不哭了,否則會讓她們養成渴望被抱的習慣,卻是導致嬰兒未能滿足心理需求,日后罹患邊緣型人格的原因之一。
由于國情所致,大多數的0-3歲嬰幼兒的父母無法陪伴在子女身邊,常常交給外公、外婆或保姆撫養。外公、外婆雖然說親人,但心態上卻是協助子女,本身有自己的退休生活,無法全心做好這份工作,對孩子來說,如果脫離與她們的依附關系,將可能是另一種分離焦慮的傷害。至于保姆,被委托帶孩子是一種商業行為,更不能期待能夠像照顧自己親人一般照顧孩子。
建議
(1)初來乍到這世界,嬰兒對一切都陌生且好奇,她們會東摸西碰,搗毀本來整潔的環境,照顧者應盡量滿足期好奇心,允許孩子在過渡階段的調皮,勿試圖限制其身心發展,不要再這一好動期阻止他與外界的正常互動。
(2)如母親因為情勢所迫,不得不委托他人照顧,也請不要經常更換依附對象。孩子在不知誰是真正母親的情況下,這一時期越少與人建立依附關系越能讓他們的情感依附穩定,否則混亂、不定的依附關系會影響日后情感正常發展。
2、3-12歲孤單的童年經驗:邊緣人格的醞釀期
根據馬勒分離-個體化理論,3歲以上為客體恒常時期,已經能充分展現獨立心智。由于現代孩子不能像過去的孩子那樣,可以一起玩耍,往往一個人在家里空無一人,孩子會長久面臨孤單生活,長大后較無法忍受孤獨。而邊緣型人格的特質之一就說希望伴侶多陪在身邊,如果沒有如愿就引起不快,造成沖突,潛在原因之一,就是童年期獨來獨往的經驗所造成的。
3、童年的分離創傷經驗
孩子10歲前,未能達到成熟心智能力的一個標志是,任何形式的分離,都會在心中留下痕跡,不宜平復。小到父母以隔離手段懲罰,大至經歷重要親人的離世,都將留下輕重不等的分離焦慮創傷。
依附關系理論大師鮑比曾說,“嬰幼兒出生后,被保護的本能需求是人類維護自身生存機制的反應”,一旦發現自我陷入未被保護的安全機制中,就會竭盡所能讓自己脫離危險。因此,在經歷重大分離焦慮后,所帶來的內在創傷已經潛藏下來。
4、家庭的不良氣氛
有兩大指標能標明家庭的氣氛:
(1) 家庭是否有足夠的溝通互動時間,有充裕的共同休閑、歡樂的時光?
(2) 夫妻感情是否和諧,是否經常吵架或冷漠以待?
一般而言,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讓即便經歷不佳的嬰幼兒或孤獨童年經驗的孩子,補足內心所受的傷害。然而,許多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從小身處父母經常吵架,或冷漠以待的家庭氣氛中,這樣的孩子不易從家庭獲得溫暖,無法從父母惡化關系中習得人際關系的互動技巧,這種家庭氣氛,是培養邊緣型人格的情緒極端、孤獨、自傷的溫床。
如何改善家庭氣氛:
(1) 平日的餐聚:家庭用餐之際,不應時間不定,或與電視為伴,需要刻意的安排和調整,彼此之間,能夠探討外面發生的事情,增進彼此的感情。
(2) 外出游玩:如果平時忙著生活,無暇顧及平日互動,那么至少節假日要出全家出游。
5、父親或母親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害怕寂寞,很難獨處,因此任何能解決這一心靈空虛的重要親人都可能被當作寄托,子女就經常會被邊緣型人格特質的父母當作依附對象,會竭盡所能對依附對象付出無限的愛,但要求子女應該遵照自己的指示,并強調這一切安排是為了她們好。然而,如果子女有自己的想法,想安排自己的未來,這些行為對父母而言,是企圖脫離掌控,而親子沖突就常在這一背景中產生。
有咨詢師發現,約80%以上來訪者的父親或母親,甚至父母兩方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當這些來訪者談到父母的強勢、急躁、操控、嘮叨、壓抑、極端、情緒化、怕孤單等典型邊緣型人格時,才發現這一人格具有世代延續的影響。
系列文章:
1
END
1
欲加入一杯咖啡讀書組 請點擊下方鏈接
摘自 | 《您也害怕孤獨嗎?——解析邊緣性人格》
作者 | 高育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