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姓氏的演變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的源頭能追朔到遼金時代,后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與融合,于清初時期形成了聞名中外的滿洲八大姓氏。他們分別是: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納拉氏和鈕祜祿氏。然而隨著滿漢文化大融合與辛亥革命的撞擊,曾經(jīng)引以為豪的八大姓紛紛冠、改成漢姓。那么他們都改成什么漢姓了呢?下面筆者一一道來。
佟佳氏
佟佳氏生活在遼東地區(qū)的每個區(qū)域,現(xiàn)在大多以“佟”姓為主,“仝”、“童”姓為輔。歷史上著名的佟養(yǎng)正就是佟佳氏成員,《滿洲八旗氏族通譜》中對他作如下記載:“佟養(yǎng)正,鑲黃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達爾漢圖墨圖于明時,同東旺、王肇州、索勝格等,往來近邊貿易,遂寓居開原,繼遷撫順。從史料中可知,清初的佟佳氏以地名為姓氏,因貿易遷至遼東。他們的原始姓氏為女真族著名姓氏“夾谷”,《金史·國語》中對其注釋到:“夾谷日仝”。而仝與佟、童是漢字中的同音異字,再加之清末改姓慣采用原姓氏第一個字,所以佟佳氏就將姓氏改成“仝”、“佟”與“童”。
瓜爾佳氏
瓜爾佳氏人口眾多,在清初的遼東地區(qū)歷史地位十分顯赫。后來其宗族于清代中期改用漢字姓“關”姓,且一直沿用至今?!瓣P”姓的起源于瓜爾佳氏滿語發(fā)音——kor,漢譯后的意思是“館”、“閣”,即住所。而“館”與“關”在漢語中的發(fā)音相似,瓜爾佳氏就這樣成了關氏,著名演員關曉彤、關之琳就是瓜爾佳氏的后裔。不過瓜爾佳氏還有其他的漢姓,例如“汪”、“石”、“白”等。其中汪姓源自瓜爾佳氏在金元時期的女真大姓:古里甲姓氏。因為“古里甲曰汪”,所以少部分瓜爾佳氏便改漢字姓為“汪”。
馬佳氏
這也是一個以地名命氏的宗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七記載:“馬佳,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散處于綏芬、馬佳等地”。馬佳氏是金、元時期的費莫氏遭難改姓產生的,而費莫氏最初稱為“裴滿氏”,又因“裴滿曰麻“,所以后來有一部分馬佳氏改為“麻姓”。但大部分馬佳氏在清朝中期便開始冠漢字姓“馬姓”,且延用至今。
索綽羅氏
根據(jù)史料記載,遼東索綽羅氏的先世原為海西女真人,經(jīng)過數(shù)次遷徙,由松花江流域來到輝發(fā)河流域。他們以地為氏,冠稱索綽羅氏的。索綽羅氏族的姓氏演變十分多樣。從金代起,先后沿用了尼忙古氏(漢譯為“魚”)、尼瑪哈氏、益得里氏、索綽羅氏,最終于清代末期以多音節(jié)姓氏的第一個字“索”作為其漢字姓。
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原生活在松花江與黑龍江的交匯處,后來隨著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開始遷徙,最終定居在蘇子河、渾河流域。在金代,他們還是女真紇石烈部人的一支,直到明初才被分離出來。后來他們于清末逐漸冠用漢字“赫”姓,而“何”與“赫”同音,所以也有不少人改為“何”姓。除此還有部分人延用了紇石烈漢譯后為“高”姓。
富察氏
滿族富察氏以地為名,原居住地在黑龍江中下游地區(qū),經(jīng)過幾次大規(guī)模南遷,留下多處遺址。清代道光末年,因受漢代禮儀習俗影響,以其滿族多音節(jié)姓氏中的第一個音節(jié)“富”“傅”為漢字姓。乾隆皇帝最愛的富察皇后就是出自這一宗族。
納拉氏
納拉氏以河冠名,雖為滿洲著姓,但他們于明代初期散居在葉赫、烏拉、哈拉、輝發(fā)等各地。經(jīng)過兩次遷徙后在明末時定居在興京地區(qū)(今遼寧省新賓縣)。史料對納拉這一姓氏的記載為:“雖為一姓,各自為族”。這就證實了明代納拉氏姓氏的女真人并非同一宗族。而我們現(xiàn)在一般說的納拉氏特指明代中后期的哈達、烏拉兩部的納拉氏。明之前的納拉氏稱作納刺氏,漢譯過來就是康氏,所以后來少部分納拉氏冠用漢姓為“康”,不過大部分人則冠名為“那”,例如著名歌星那英。
鈕祜祿氏
鈕祜祿氏最早開始冠用漢姓是在乾隆年間,因“鈕祜祿”一詞漢譯后的意思是狼,但狼聽上去過于兇猛,不適合作為姓,所以他們就改用較為溫和且同音的“郎”。
總的來說,滿族八大姓的演變錯綜復雜,而且冠用的漢姓大多無規(guī)律可尋。當初乾隆皇帝極力阻止?jié)M族人改用漢姓,但卻無濟于事。文化具有多樣性,在追求文化融合的同時,我們也應當保留一定的民族特色。只有這樣,中華文化才能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