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日常能了解到的法律小知識和我們科普過的法律小常識中,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句話,“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p>
經常聽,經常講,但是有沒有人能準確地說出來,什么是公序良俗?何謂“公序”,何為“良俗”?
公序,即公共秩序,是指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基本秩序和根本理念,是與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相關的基礎性原則、價值和秩序。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
良俗,即善良風俗,是指基于社會主流道德觀念的習俗,也可稱為社會公共道德,是社會成員所普遍認可、遵循的道德準則。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
規定原因 ·
之所以需要規定公序良俗原則,是因為立法當時不可能預見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為而做出詳盡的禁止性規定,設立公序良俗原則,以彌補禁止性規定之不足。
公序良俗原則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而能處理現代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各種新問題,在確保國家一般利益、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等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機能。
當遇有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益和社會道德秩序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法律規定時,法院可直接依據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
一般情形 ·
民法學說一般采用類型化方式,對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進行了分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危害國家公共秩序類型;
2.危害家庭關系類型;
3.違反性道德行為類型;
4.射幸(僥幸)行為類型;
5.違反人權和人格尊嚴類型;
6.限制經濟自由的行為類型;
7.違反公平競爭行為類型;
8.違反消費者保護的行為類型;
9.違反勞動者保護的行為類型;
10.暴力行為類型 。
隨著《民法典》的頒布與實施,“公序良俗”將不再是人們內心的道德評判,而是判定民事行為效力的重要依據。在民事活動中尊重公序良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每一位公民從事民事行為必須遵循的準則。
華陰市人民檢察院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