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銀行屬農村微型金融組織,國外部分地區和國家的鄉村銀行通過以市場經濟方式緩解農村金融供給短缺,實現了扶貧性和商業性雙贏的局面。了解國外典型鄉村銀行主要運作模式及開展小額信貸的成功做法,對我國當前積極培育適應“三農”需要的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組織,以及開展小額信貸業務等具有較好借鑒作用。
國外鄉村銀行小額信貸的經驗
選擇農村中低收入階層為主要客戶來源。鄉村銀行小額貸款一般以窮人為對象,以提供無抵押貸款為主。如玻利維亞陽光銀行明確規定只有無地或無財產的人才有資格成為貸款對象。印尼人民銀行鄉村信貸部的貸款對象是傳統金融系統無法覆蓋的農村中收入較低的20%的人群,這種自動瞄準機制使小額貸款直接瞄準貧困農民。
通過小組互助擔保解決抵押不足難題。缺乏正式抵押品是貧困農民獲得傳統金融機構貸款的主要障礙。因此,國外鄉村銀行通常在自愿基礎上建立互助組織,形成小組擔保。小組擔保通過內部對執行合同的強制和組員間彼此監督,達到降低違約率、提高還貸率的目的。小組成員身份建立起相互支持與保護,小組與小組間競爭意識也激勵成員有所作為。內部監督不僅減少銀行工作量,外化銀行成本,還可增強每個貸款人自身能力。
實施市場化運作實現項目可持續發展。一是信貸行為商業化。小額貸款是經濟行為,需要運用各種風險管理工具提高運營水平,如貸款額度最低僅為50美元,還款期限通常為3至12個月,具有有效的信貸激勵制度,以及存款保證金、逾期還款處罰等制度和措施。同時部分鄉村銀行開發迎合市場需要的金融產品,如教育貸款、電話租賃貸款等,一定程度減少金融風險,降低操作成本。二是利率標準市場化。堅持小額貸款市場運作,允許鄉村銀行根據成本等因素制定合理利率水平,使其利息收入能覆蓋其運營成本和呆賬損失。
政府創造良好外部金融支持環境。政府支持是小額貸款獲得成功的前提。孟加拉國、印尼、玻利維亞等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態度上寬容并支持其發展,在法律上通過制定有關資本充足率、壞賬準備金及信息發布等方面的專門法律法規 ,給予其合法地位,同時還通過免稅、貼息貸款等方式給予其資金支持。
對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的啟示
小額信貸設計應保證盈利原則。從國外成功經驗看,鄉村銀行開展小額信貸業務已形成福利主義和制度主義兩種模式,由于福利主義難以實現財務可持續性,按市場化機制運作和管理的制度主義已是必然趨勢。對我國農村地區,鄉村銀行小額信貸不應是完全扶貧,不能承擔所有改變農村低收入群體的責任,小額信貸設計須保證盈利原則得以實現,應瞄準有經濟發展能力的農戶,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在提高其收入,改變生存狀況的同時,促進鄉村銀行小額信貸市場持續發展。
科學合理確定小額信貸利率。從他國鄉村銀行小額信貸成功經驗看,在資金稀缺的農村地區,資本可得性比低利率更為重要,合適利率才是小額信貸健康發展關鍵,應考慮適當調整小額信貸利率,激發農村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積極性,消除信貸操作尋租現象,使小額信貸業務得以順利開展;另一方面結合其他輔助金融服務,刺激貸款者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升資金增值程度,降低信貸違約率。
創新小額信貸抵押擔保方式。借鑒國外經驗,創新抵押和擔保方式,在抵押方面,將農戶林權、土地使用權、農村養老保險證和農業企業無形資產、信用證、定購單等作為擔保物,納入小額信貸抵押范圍;在擔保方面,開展聯保貸款業務,讓經濟收入水平相似農戶組成聯保小組,可用“連坐”方式加強農戶間的相互監督與制約,有效降低小額信貸風險,采取“農企+農戶”或“農企+聯保小組”擔保模式,由收購、加工農產品的企業與農戶或聯保小組共同負擔農戶還款責任,防止信貸違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