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姍姍來遲,中國開始轉基因農業產業化試點
    1.11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與常規玉米相比,轉基因玉米品質更好 | 圖源:pixabay.com

  編者按
?

2021年12月30日,在第十屆全國媒體轉基因報道研修班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處處長劉培磊稱,為解決當前農業生產中面臨的草地貪夜蛾(參考“飛蛾來襲,轉基因玉米卻來不及種了”)和雜草危害問題,2021年農業農村部對已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和抗蟲耐除草劑轉基因玉米開展了產業化試點。
劉培磊表示,試點結果表明,轉基因大豆、玉米抗蟲耐除草劑特性優良,增產增效和生態效果顯著,配套的高產高效、綠色輕簡化生產模式也逐步形成。轉基因大豆除草效果在95%以上,可降低除草成本50%,增產12%;轉基因玉米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達95%以上,增產10.7%,且可大幅減少防蟲成本。
針對中國轉基因農業開啟產業化試點,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課程教授崔凱受《知識分子》邀請,分享了他的觀點。

撰文|崔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課程教授)

責編|邸利會

 ●                   ●                    ●

最近,國家從戰略上更加關注糧食安全和綠色環保問題,停滯不前的轉基因產業化開始悄然啟動。

轉基因的科學原理,已經有了不少專業解讀。然而部分民眾或不相信,或看不懂,進而心存疑慮。然而,不管如何爭論,一個事實是,地球上的人口仍以每小時1萬人的速度增長。我們無法跳脫的現實是——

什么都可以放棄,唯有食物不可或缺。

圖1 中國大豆供應結構

1


 緊缺的耕地 
 

202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8億噸,加上進口的1.6億噸糧食,合計8.4億噸。按照重量折算,中國糧食的對外依存度不到20%,還算歲月靜好。

不過,將進口糧食換算成耕地面積,數據就不那么令人淡定了。

進口的1.6億噸糧食中,1億噸大豆的生產需要8億畝耕地,0.6億噸其他谷物又會消耗掉1億畝耕地。此外,中國每年還進口約0.1億噸的肉類和奶粉,消耗的飼用谷物進行折算,又需要1億畝耕地。

三項合計,相當于進口了約10億畝耕地。中國自有耕地20億畝,如果按照面積折算,我們的糧食對外依存度超過了30%。

“愛上一匹野馬,可是家里沒有草原”,中國人均只有900平方米耕地,只有美國的1/6和俄羅斯的1/9。要在30米見方這樣一小塊土地上生產出喂飽一個人的食物,談何容易?如果再遇到水旱災年(不管十年一遇還是百年一遇),更加是個挑戰。

今天,我們的餐桌似乎空前豐盛,糧食安全被很多人所忽視。但過去20年,中國糧食進口量占全球的份額已經從5%提高至30%。今天的中國,85%的大豆和10%的玉米需要依賴進口。

大豆 “淪陷”,有人或許會問:擴大國產大豆的種植面積,不行么?簡單說,不現實。

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是中國糧食大家庭的 “四個孩子”。如果要實現大豆自給自足,意味著一半的耕地要用來種植大豆,那么水稻、小麥和玉米該怎么辦?手心手背都是肉,權衡利弊,我們必須優先保證主糧的自給率,用 “犧牲” 大豆節約出來的耕地種植稻麥。

2


 如何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曾有朋友問我:如果完全自給自足,中國究竟可以養活多少人?我們可以來做個測算。

單純依靠國內生產的6.8億噸糧食,中國可以養活10億人。預計2025年,中國會達到14.2億的人口峰值,2050年人口緩慢減少到12億,2070年再減少到10億。也就是說,50年后的中國才可能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今天乃至今后很長時間里,中國的糧食還得進口。

不過,以大豆為例,全球大豆貿易量為1.7億噸,巴西、美國和阿根廷三個國家占比超過90%,且幾乎都是轉基因品種。

面對現實,公眾對轉基因的態度也許已經并不重要,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很多人都說:“我堅決不吃轉基因。” 其實,今天要在中國找一個沒有吃過轉基因食品的人真的很難,轉基因食品已經在我們的餐桌上。

你可以不購買轉基因豆油,但轉基因豆粕是畜禽飼料重要的蛋白源,有多少人可以不吃肉蛋奶?中國每年進口1億噸轉基因大豆,折算下來人均消費140斤。

 

圖2 世界糧食主要出口國示意圖

過去的世界糧食市場,曾經被ABCD四大糧商(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獨霸天下。這四家公司都誕生于1818年到1902年之間,有著百年榮光,是全球糧食市場的 “老人”。今天,依托 “世界第一糧食進口國” 的超級地位,央企中糧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僅次于嘉吉的世界第二糧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美、南美、歐洲黑海地區和太平洋地區等糧源主產區已經被國際糧商瓜分完畢。它們在當地建立起強大的采購、倉儲和物流體系,特別是掌控著碼頭資源。

在中國的進口糧食中,很大一部分仍是要通過國際糧商完成采購。也就是說,在糧源控制環節,我們仍存在 “軟肋”。

中國的大豆進口量相當于全球貿易總量的60%,然而大豆定價權并不掌握在中國人手里,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痛。究其原因,這牽涉到二戰以后的國際秩序、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WTO規則和全球農產品期貨市場等復雜問題。

更嚴重的是,美洲大豆從地球另一端漂洋過海運到中國,加上關稅,到岸價還比國產大豆要便宜10-15%。原因是什么?

歸根結底,是我們的農業 “生產力” 落后于別人。

中國大豆的平均畝產只相當于美國的60%,巨大的產量差距一方面是土壤質量和田間管理,另一方面則是對方轉基因品種的優勢——別人可以種植,我們不能。

3


 超負荷的開發種植 
 

糧食生產會大量消耗耕地、淡水、農藥、化肥,農業機械作業也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進口糧食不僅是在進口資源,也是在進口青山綠水和藍天白云。如何在實現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戰略議題。

為了喂飽14億人,中國連續多年對土地進行超負荷的開發種植,這在其它國家是極為罕見的。

過去40年,中國糧食產量增長了1倍,化肥用量卻增長了3.5倍。平均每生產100斤糧食,在中國要施用6斤化肥,是發達國家的2倍。

此外,中國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

在我的少年時代,晚霞下蜻蜓飛舞,夏夜中蛙聲一片。今天,這種畫面已經不復存在,成為了回憶。過量用藥不僅會危及食品鏈安全,還污染了耕地和環境。

現代農業用機械進行強力翻耕,農田像拉鏈一樣一會兒被挖開,一會兒又被合上,相當于給土壤 “開膛破肚”。深層土壤裸露在陽光下,寶貴的水分會蒸發流失。日曬雨淋下,有機質快速分解,優質土壤大量流失,土壤生態圈遭到破壞。狂風掠過,還會形成沙塵天氣。

當然,很多地方推行免耕法,對土壤的擾動變少。然而,免耕方式下,雜草也會野蠻生長,需要用除草劑進行強力控制。然而有些除草劑 “見綠就殺”,良莠不分。

為了控制蟲害,農民們也不得不大量使用農藥,不僅污染了環境,也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人畜中毒事件也時有發生。

轉基因作物為解決這些難題開辟了新的途徑。

今天,全世界大約50%的轉基因作物轉入的是抗草基因,10%轉入的是抗蟲基因,另外40%則是同時轉入了這兩種基因。

歐洲研究人員對全球轉基因種植的綜合調查分析顯示:轉基因農業可減少37%的農藥用量,增加22%的作物產量,使農民增收68%。

利用轉基因技術,育種家培育出能夠抗草甘膦的作物品種,這相當于給作物穿上 “防護服”,可以放心地施用除草劑,為 “免耕法” 提供保障。而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出 “抗蟲” 品種,轉入對害蟲有專一毒殺作用的Bt(蘇云金芽孢桿菌)蛋白(當然,這種蛋白對人體無害),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用量,而且比農藥有更好的殺蟲效果。

今天,全世界轉基因種植面積約為2億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1/7;80%的大豆、棉花和30%的玉米、油菜都是轉基因作物。

美國是轉基因作物全球第一種植和消費大國,玉米、大豆和油菜的轉基因種植比例均超過90%。而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約為300萬公頃,排在世界第7位,占比僅為1.5%,主要品種是轉基因棉花。

1990年代,棉鈴蟲在中國大面積爆發,減產幅度甚至超過30%。蟲害愈演愈烈,棉農不得不大量使用農藥,不僅污染了環境,也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人畜中毒事件也時有發生。1997年,育種家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出 “抗蟲棉”,拯救了棉花產業,今天在中國的種植比例已經超過95%。

當然,按照 “三步走” 的政策,中國應該會先推進轉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種植。玉米和大豆雖然不是主食,但卻是飼料的主要成分。

中國每年產出8000萬噸肉、3500萬噸禽蛋和3500萬噸牛奶。肉蛋奶消費增加,主糧消費就會相應會減少。或者說,玉米和大豆構成的飼料將間接替代了水稻和小麥,為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4


 只模擬,不實戰?

 

中國人多地少,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已經幾近極致,未來糧食增產只能越來越多的依靠育種家。

為了喂飽地球上的77億人口,育種家們利用雜交、誘變育種、基因工程等現代科技手段,想方設法轉入提升谷物性狀的基因,優化種植密度和葉片角度,提高光合效率;或者讓更多的干物質匯集到種子而不是秸稈中;或者讓谷物耐旱、抗病蟲、抗倒伏,進而減少災害損失。

遠古時期,人類選育成一個品種要歷時千百年。100年前,雜交育種技術開始得到應用,將自然界中親緣相近的兩個品種進行自然雜交,篩選出一個新品種大約需要十年。30年前,轉基因技術可以將蘊含某個優良性狀的基因直接轉入到農作物中,效率大大提高,五年左右就能培育出一個新品種。當今全球種業市場中,轉基因種子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一半。

雜交育種曾對中國糧食增產做出過重大貢獻,以轉基因為代表的基因工程育種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育種家需要借助跨物種的基因轉入,進而獲得更大的變異和更優良的性狀。

比如,玉米的光合效率比水稻要高出30%-50%,產量也比水稻高出近一倍。如果把玉米的高光合效率基因轉到水稻中,就能夠打破水稻的產量天花板。然而玉米和水稻之間存在生殖隔離,不能實現雜交。這時候,就需要借助通過轉基因技術,才可能打通它們之間的 “任督二脈”,實現超遠緣育種。袁隆平先生晚年就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國際一流的種子機構已經開啟基因編輯和智能設計育種,在基因編輯工具、全基因選擇算法、合成生物元器件等領域掌握了核心技術,實現育種的精準化、智能化和工程化。

中國育種家也取得了很多轉基因育種成果,然而新品種不僅要在實驗室里接受分子生物學研究,更要在田野中經受風霜洗禮,方知優劣。

如果在轉基因產業化環節徘徊不前,就像一支軍隊只在電腦上模擬演習,不進行實戰演練。長此以往,損失的是中國種業的國際競爭力。

由此可見,轉基因農業涉及到糧食安全、環境保護、種業國際競爭力和全球農業資源配置等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

2050年世界人口將接近100億,化學農業正在給地球環境造成沉重的壓力。我們需要分析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用全新的戰略眼光對轉基因農業加以審視,“不謀一域者,不足謀一事”。

制版編輯 | 盧卡斯

END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農業股尾盤快速拉升,機構認為種植產業鏈投資機會來了丨牛熊眼
轉基因農業靜等“春暖花開”!
阿根廷小麥:畝產量有多高?和中國比較,生產能力強在哪里?
世界大豆產業發展現狀及我國大豆產業發展建議
新觀察: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小麥、稻谷、大豆轉基因種子研發提速
中國糧食為啥沒外國糧食便宜?不想受制于人,還要破解3個難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五华县| 迁安市| 延长县| 石屏县| 永修县| 平陆县| 麻栗坡县| 安义县| 若羌县| 平舆县| 平定县| 巨野县| 清水县| 盖州市| 蕉岭县| 黄陵县| 鄂托克前旗| 长白| 梁平县| 咸阳市| 家居| 四平市| 达拉特旗| 武威市| 简阳市| 安顺市| 古蔺县| 株洲县| 安乡县| 灵山县| 阳山县| 东兴市| 田林县| 会同县| 陆丰市| 嵊州市| 和林格尔县| 平顶山市| 瑞昌市|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