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芮、王卉卉,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銀行以及歐盟等國際組織在數字素養與能力、數字公平、數字平臺建設方面出臺了系列政策框架。各國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本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主要集中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資源開發與應用、數字素養與技能、數字基礎課程建設、數字協同治理體系五個方面。
基礎設施建設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石與前提。為占領教育改革“高地”,各國紛紛大力投資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將最新的數字技術,如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融入教育信息化計劃中,引領基礎設施建設。
在光纖網絡鋪設方面,英國政府設立了2033年全英范圍內實現全光纖連接的目標,加速向英國所有學校全面推廣光纖互聯網連接方式;埃及政府為2500所學校鋪設光纖網絡,并提出為四至九年級的1200萬學生提供數字學習資源;韓國計劃為中小學打造38萬間有千兆網絡的全息學習空間,增設人工智能融合教育學校,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未來教育體驗館和智能科學室。
在大范圍寬帶連接方面,美國從可使用性、可負擔性和可應用性三個方面提出了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通過《2022年互聯網未來宣言》承諾促進個人和企業在需要的地方獲得能負擔得起的、包容的和可靠的互聯網接入,與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合作向學習者分發熱點和設備,政府持續資助購買數字化設備并通過項目補貼以降低用網費用,為學習者提供數字掃盲機會和數字設備運用指導。
在數字終端配備方面,韓國計劃至2023年將終身教育券受惠者增加至1.5萬人,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免費計算機和網絡支援,提供網絡通信、電腦購買等資助服務,實現一戶一計算機的目標;日本推進實施“GIGA 學校計劃”,即“面向所有學校的全球創新門戶項目”(Global and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 School Program),旨在為幼兒園到高中學校配備完備的數字化設備,實現每位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的目標,優化無線通信網絡和教育信息網絡,開發包括政府機構、學校、地區產業和教育研究的區域教育信息網絡,實現校園內超高速網絡以及無線網絡的全覆蓋。除此之外,歐盟與歐洲投資銀行合作,為成員國爭取數字化基礎設施的資金,以促進教育轉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倡議加強對欠發達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援助,以彌補國家間、國內陸區間以及不同人群間的數字鴻溝。
資源開發和平臺建設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舉措與主要內容,包括信息化平臺、數字教學平臺、數字教材、電子書包、數字圖書館等。
在信息化平臺建設方面,國際組織扮演著主要角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倡導搭建數字平臺,提供公開許可且可持續發展的開放教育資源;歐盟建立歐洲數字教育中心,加強歐盟層面數字教育的合作與交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起了一項全球公共數字學習倡議,幫助各國創建和加強其國家數字學習平臺,并實現優質在線學習資源共享。
在數字教學平臺建設方面,英國建立的國家橡樹學院將近3500小時的優秀視頻課程內容免費提供給所有教師、家長和兒童使用。德國創建了國家教育數字化平臺項目,為教師提供數字化相關知識,并提升其數字技能。韓國創建了基礎教育階段在線教學公共平臺,為全學段的學習者提供多種數字化學習資源,并在幼兒園建立以數字為基礎的游戲環境,開設以幼兒游戲為中心的課程,通過增加信息選擇課程、擴建人工智能教育學校等途徑提供數字化資源,以此拓寬與高中學分制相關的信息并增加計算機課程學習機會。
另外,數字教材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媒介。美國佛羅里達州將數字教材全面引入公立學校系統并啟動數字化教材五年改革計劃;日本政府在2021年劃撥22億日元作為電子教材推廣使用的資金,并擬于2024年全面引入電子教材。與此同時,一些國家還嘗試開設“虛擬學校”,如美國虛擬特許學校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全日制公立學校,為學生提供靈活自由的個性化學習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立學校生源擁擠的問題。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于提升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管理者的數字素養和技能,教師數字素養成為影響教育數字化轉型成敗與數字化教學質量優劣的核心要素。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數字素養工作組將數字素養定義為“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尋找、評估、創建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需要認知和技術技能”,數字學習者需要理解概念并通過提升認知能力來把握數字學習。
在教師數字素養方面,只有教師具備了良好的數字能力方可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等創新與變革。歐盟重點關注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更新《歐洲數字化能力框架2.2》并開發歐洲數字化技能證書,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為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學培訓和指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20年明確提出教師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專業學習的前提條件,包括教師獲得高質量的信息化工具及數字資源,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以及教師在線學習的參與度,如慕課、在線課程、網絡學習共同體等。法國鼓勵教師參與國家教育數字化計劃,將數字專業和計算機科學納入初始考核培訓中,創建交互式數字資源,教師可以參加100余項數字培訓項目以提升數字素養。日本也要求在GIGA學校中對教師的信息通信技術指導能力進行培訓,以適應“智能學校”的教學要求。
學生的數字素養也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OECD學習框架2030》將數字素養與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并列,強調學生掌握數字能力對未來工作與生存能力的重要性;新西蘭用“體驗、學習、調整”的模式,將數字學習列為課程的一部分,以培養學生的數字技能;澳大利亞將提升數字技能作為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一部分,推動雇主與培訓提供者合作,強調全民都應成為數字學習者,與各州、地區簽訂《國家技能協議》,針對社會需求培養相應的數字人才。
培養專門的數字化人才、增強學生的數字專業能力以適應更加復雜的未來社會成為各國的共同舉措。世界主要國家已經開始將大數據分析、編程、人工智能等原本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習的課程,前置到基礎教育甚至是學前教育階段的游戲中開展。各國希望通過義務教育,讓中小學生盡早接觸有助于提升數字能力的基礎課程(如編程),培養學生的興趣,從而將其中有天賦的學生培養成數字技術專家。早在2014年,英國就設立了“編程年”(Year of Code),規定所有5~16歲的學生都必須學習計算機編程。法國將編程納入初等義務教育的選修課程。保加利亞、丹麥等11個歐洲國家都將信息、通信和技術課程的重心轉移到了編程和計算機科學上。美國撥出大量資金用于普及少兒編程,并邀請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數字化領軍人才宣傳編程課程的重要性。日本在統一發布的教學大綱和教材中提出,分別在五年級的數學課和六年級的科學課中設置“利用程序畫出多邊形和LED”的培養目標。
與此同時,相關國際組織與國家也十分重視人工智能課程,并加大課程研發與投入力度。2022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K-12人工智能課程圖譜:政府認可的人工智能課程》,描述并架構了人工智能基礎課程的開發框架,包括課程開發與認可、課程整合與管理、課程內容架構、課程學習成果、課程實施工作等內容。日本在《人工智能戰略2022》中指出,要將數理學科、數據科學、人工智能教育作為“社會5.0時代”的基礎教育內容。韓國則指出要加強小初高的軟件與人工智能課程設置,并增加人工智能先導學校至1000所。新加坡政府于2018年3月發布“人工智能新加坡(AI Singapore)”計劃,旨在促進和增強新加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能力,同時推出了“學生人工智能(AI for Students)”“幼兒人工智能(AI for Kids)”兩項人工智能教育計劃。
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建立政府、市場、學校、社會協同治理體系尤為重要。各國均非常重視市場主體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能動性的發揮。無論是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寬帶網絡等相關企業,還是為提高學習者數字素養的軟件開發商或數字資源平臺建設者,都是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依傍,同時也不可忽視政府部門在數字資源建設方面的監管作用。非洲聯盟在《非洲數字轉型戰略(2020-2030年)》中,強調要將對提供技術培訓的機構引入認證流程,將相關機構劃入數字轉型改革系統中。法國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促進企業對學校與教育機構生態系統的了解,鼓勵企業在學校與教育機構中通過開展實驗來實現教育技術創新,從而促進相關利益方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技術創新、共享技術紅利。近年來,美國非常重視對提供教育數字化技術的相關企業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鼓勵市場主體通過競爭和合作來服務學校數字化建設與資源開發。
韓國也高度重視數字技術相關企業對中小學數字化課程的技術支持,引導相關企業打造教師授課系統、學生學習系統、教與學信息大數據評估系統、教與學方法大數據引導系統等。此外,世界銀行也建議,教育系統應采取政府一盤棋和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做法,廣泛調動各類行為主體參與支持學生學習,進而加速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
(來源:《中國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