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位從事宗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知名學者齊聚泰山,討論并形成《泰山共識》,強調傳統文明精神連續性和傳承性。
在全球化縱深的當下時代,中國是否需要進一步理性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與宗教之間的關系,并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宗教性及其對當下中國社會的意義?
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長期潛心研究相關問題的中國學界給出一個共識。2011年10月20至22日,中國宗教學會攜手浙江大學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于泰山腳下共同舉辦了“泰山綜觀: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座談會。
“自改革開放以來,政界、學界及普通民眾對中國傳統文化均有了嶄新的認知與態度,但對于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系。宗教在當今社會的定位與發展,仍看法各異,社會輿論往往紛紜喧嘩,莫衷一是。更有甚者,其對'宗教’的態度依然驚愕如洪水猛獸,鄙夷如文明代謝之物。這種認知狀況有待改變和突破。”該次座談會最終形成的《泰山共識》解釋了本次會議的出發點。
“會議選擇在泰山地區召開,正是為了體現和突出有“五岳至尊”之稱的泰山在中華文化歷史傳統中的重要地位和深遠意義。泰山以其厚重和博大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和雄壯氣勢。因此,以泰山高瞻遠矚之視域來綜觀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展望宗教文化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的意義與作用,有其歷史反思和全局縱覽的獨特性及不可取代性。”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所長卓新平解釋說。
尊重傳統與理性回歸
在過往的20世紀,中國社會經歷了對傳統文化最激烈的反應和行動。從“新文化運動”到“文化革命”,批判和否定長期處于主導地位。然而今天形成的一個基本共識是,傳統文化對于一個民族在思考和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到那里去”等問題時,具有無法回避的根本意義。
《泰山共識》文本解釋說,“在對傳統認識上的偏差卻以為傳統窒息了中華文明的固有精神,阻礙了中華文明的原始力量和自由,因此之故,以往的反傳統運動尤其是“”期間曾采取了種種外在甚至是暴力的手段,造成了傳統的人為斷裂,乃至缺席狀態,從而導致了近百年來自我身份認同的混亂,乃至道德生活和價值系統的明顯失范。”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必須重新得到嚴肅的審視。
“傳統的價值之所以今天被提起。就是因為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改變著原有的社會結構組織,原有的社會關系,實際上也在動搖著人民的基本生活準則、道德原則,因此我們提出價值觀方面,需要更新,需要改變,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會學者、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何其敏如是說。
“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肯定要吸收傳統的文化、信仰與宗教的內容在里面。這就需要一個多元化的信仰共同體和多元的信仰構建形式,建設不同社會層面,不同社會資源的信仰體系。”與會學者李向平說,“當代中國的文化建構,肯定是多元的信仰形式,而在這種多元的共同信仰或多元的信仰共同體當中,我們可以有核心的信仰,可以有與核心價值觀相互配套的基礎信仰,還有社會層面的其他信仰形式,包括五大宗教的信仰形式。”
基于與會學者的深入交流,會議最終形成的《泰山共識》強調:'傳統’銘記并持守了一種持續存在的精神和道德態度。對'傳統’之革故鼎新,在于剔除其疲沓、陳舊、喪失活力之外在形式,而非改變一國一民固有之文明氣質。”
自漢武帝始,儒家思想首次被抬高到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并日益被整合進吲家和社會的權力秩序之中,從而已具有國家宗教的意義。而佛、道兩教雖與世界三大啟示性宗教頗有差異,卻不失為建制性宗教的另一科一類型。
正視傳統文化中的宗教性
《泰山共識》強調,傳統文化無法與其宗教性脫離干系。因此,在當代中國理性續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正視傳統文化中深刻而普遍的宗教性。
西北大學校長、學者方光華援引中國思想史大家侯外廬的觀點指出:非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宗教性,中國歷史也更像是一部宗教史。“侯外廬說,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是宗教服從于政治,宗教是政治的使者。宗教依附于政治,早在周代以后就開始,這個傳統在中國歷史中被延續下來,就是政治宗教化。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歷史中,宗教成為意識形態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部分。”方光華解釋說。
“中國傳統文化向以儒、釋、道為主體,后三者在單獨提及時往往被視為宗教,有“三教”之稱,盡管對其性質是否能被視為“宗教”存有重大分歧。《泰山共識》寫道,“自漢武帝始,儒家思想首次被抬高到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并日益被整合進國家和社會的權力秩序之中,從而已具有國家宗教的意義。而佛、道兩教雖與世界三大啟示性宗教頗有差異,卻不失為建制性宗教的另一種類型。此外,儒、釋、道與數千年來眾多的民間信仰一道,構成了中國宗教的完整譜系,滋養和維系著中國傳統社會的精神價值和道德生態,也是傳統走向現代的基本文化資源和精神紐帶。因此,對傳統文化宗教維度之認識,是我們全面、完整地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為什么在“三教”是否宗教這一問題上會產生分歧?
“宗教及其信仰,對于中華文明的地位和功能,并非經緯式的作用,而是~個跟家族、教育甚至是國家的管理形式糅合在一起的補償。上層精英可能考慮到宗教,下層社會大眾可能不一定考慮到這是制度宗教或者是擴散宗教,就覺得這是他的信仰。因此,下層大眾求的是信仰,體制層面講的是宗教。”李向平說。
這一點正好解釋了今天許多人談論的一個重要話題:當代中國社會是否面臨“信仰缺失”?也許正是因為傳統文化土壤的逐漸“鹽堿”化,“信仰缺失”成為許多人的實在感受。
“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比較利益一致的群體發生了分化。相應的,宗教對傳統框架中的族群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環境當中,宗教文化和族群之間的關系,族群之間的和諧,過去主要是由自然環境生計方式關聯的一種協調機制,而社會的急劇變化,可以說是解構了原有的自然協調系統,較為單一的文化協調系統生成為多種利益訴求的群體。”何其敏說:“宗教文化和一個民族的內在精神息息相關,尊重人們的信仰,就是尊重人們的文化與民族情感,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達到文化資源的整合,既是我們社會多樣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公民意識和國家認同的共同基礎。”
據此,《泰山共識》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與無神論思想并非截然對立的兩極,它們互為辯證,互相補充,毋寧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共同成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宏偉圖景。”
“《泰山共識》意在避免文化偏見,摒棄黨同伐異的褊狹心理,力圖強調當代知識分子學術性與公共性兼顧、真理追求與責任擔當并舉,倡導以知識介入社會,以文化陶鑄、滋養精神與價值的時代先進意識。”
傳統文化在當代建設中堪當大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宗教學界自身也發生了方方面面的變化。我感到,其中最深刻的變化是研究者'斗爭論’思維方式的改變與'和諧論’思維方式的擁有。”與會學者、浙江大學宗教研究所王曉朝教授如此評說。
在當代文明語境下,真正的實踐困難也許在于,我們需要客觀理性地理解中國式信仰的存在和實踐方式,及其與社會體制方面的合理銜接,盡管在這方面尚存在著不小的難度。
“一方面,在中國社會發展精神的頂層設計層面,如何納入傳統的價值追求,并且能夠與地方對傳統文化依賴的動力結合起來,存在難度;另一方面,傳統的禮與俗在民間,更多的是在鄉村非常有作用,到現在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對城市來說,這種禮與俗怎樣實現,傳統文化的禮俗,即使人們獲得一種傳統的價值觀,傳統的道德觀的禮俗,恰恰是這樣的路徑在現在的城市生活當中是非常困難的。而沒有禮與俗,我們的價值觀如何能夠堅守和傳承?”何其敏說。
寬松理性的語境正在形成。多元價值與信仰,正在民間社會豐富的實踐中體現出來,并得到較為廣泛的包容和認同。“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實際就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傳統、不同信仰之間相互吸引、碰撞、交融并進中豐富、發展和形成的。只有堅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多彩包容的優良傳統,中國才能對人類進步、世界和平及全球文明的多元共生做出貢獻。”中央統戰部巡視員李平曄說。
“《泰山共識》意在避免文化偏見,摒棄黨同伐異的褊狹心理,力圖強調當代知識分子學術性與公共性兼顧、真理追求與責任擔當并舉,倡導以知識介入社會,以文化陶鑄、滋養精神與價值的時代先進意識。”《泰山共識》文本中寫道。
“《泰山共識》的達成及其文獻的起草,目的在于通過反思中國文化傳統及其宗教關聯而力求對以往的見解補偏救弊,為當今中華文化的發展、弘揚保駕護航,以革新、創新的思想來促成中華文化的現代復興,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知、自覺、自強和自信。”卓新平說,“通過商討和交流,與會學者認為達成相關共識很有必要,而且應該將這些共識與社會共享,以促進中國當今社會對中國宗教與傳統文化及其現代傳承和發展諸關系的正確理解。”
注: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舉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