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包括文化傳統、文化習俗、民風民情、琴棋書畫等。
在傳統文化中,我們古人還對各行各業、各個階層人群進行了劃分,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社會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五花八門”等,為方便大家閱讀了解,現收集整理為一篇。?
三教九流
三教
三教,最初是指忠、敬、文。
西漢《白虎通·三教》載:
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內忠、外敬、文飾之,故三而備之。
漢代這群儒學大家認為:
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因而把忠、敬、文所帶的道德規范與禮儀文飾,統稱為“三教”。
后來,隨著佛教的傳入,三教又有了變化,在《北史·周高祖紀》中記載:
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后,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后。
九流
九流是指發展成學派的先秦諸子百家。最早出現于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
即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外加小說家,組成“九流十家”。
《漢書·藝文志》載: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之所以用'流’來形容,實際上是以社會形式比喻為水,無論是山河變換,還是水脈分流,水卻一直遵守自然的規律的同時,依然展現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說家,卻往往要以迎合讀者為首,所以小說家不在“九流”之列。
“九流”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民間,又以社會地位分為上中下三個九流的說法,(歷朝歷代稍微有所不同,古代的分法是明顯帶有等級地位性的,什么人高貴,什么人低賤,一看便知)。
上九流:
帝王、圣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軍官)、農、工、商。
中九流:
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
師爺、衙差、升秤(稱手)、媒婆、走卒、時妖(巫婆及拐騙)、盜、竊、娼。
到元代,為了更好的安定秩序,將整個社會劃分為十流。
十流:
一流官、二流吏、三流僧、四流道、五流醫、六流工、七流獵、八流民、九流儒、十流乞。
五花八門
“五花八門”原指五花陣(五行陣)和八門陣(八卦陣)。這是古代兩種戰術變化很多的陣勢。
在古代,“五花八門”具體指定為幾種特定的行業,后來又指各行各業的人。
現在指事物繁多。
“五花”
金菊花:比喻賣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街頭看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樓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雜耍的人;
土牛花:比喻一些挑夫。
“八門”
一門金(巾)-相面算卦的、
二門皮-賣藥的、
三門彩-變戲法的、
四門掛-練把式賣藝的、
五門評-說評書的、
六門團-說相聲的、
七門調-搭篷扎紙的、
八門柳(聊)-唱大鼓的。
五行八作
三姑六婆
在古代,三姑六婆指民間女性的職業。
三姑分別是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分別是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其中:
?牙婆是指人販子,做奴婢、妾侍的買賣;
?師婆是指巫婆;
?虔婆是指鴇母;
?穩婆是指接生婆,也指驗查女尸貞節的人。
還有“八婆”之說,分別是:
媒人婆、接生婆、
挽面婆、舂米婆、
洗衫婆、擔擔婆、
食奶婆、姑仔婆(巫婆)。
后來特指“長舌婦”或者“三八”。
后記: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的社會在飛速發展和進步,信仰自由,人人平等,所以,無論干哪一行職業,都是謀生手段,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你覺得呢?
內容來自相關書籍及網絡收集整理,感謝所有為中華典籍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整理與分享而貢獻力量、付出努力的人們,功德無量!歡迎大家閱讀學習,謝謝關注!